摘要:2025年10月7日,以色列南部突发袭击,251人被绑架为人质,这些人质的看管权,落到了哈马斯一支神秘部队手里,这支部队藏了整整十年,2016年才首次浮出水面,外界管它叫“影子部队”。
2025年10月7日,以色列南部突发袭击,251人被绑架为人质,这些人质的看管权,落到了哈马斯一支神秘部队手里,这支部队藏了整整十年,2016年才首次浮出水面,外界管它叫“影子部队”。
在巴以冲突的诸多武装力量里,这支部队的存在感一直很特殊,它不参与正面战场的大规模厮杀,核心任务就一个,用人质或遗体,换回被以色列关押的巴勒斯坦囚犯。
“影子部队”的诞生,得从2006年说起,那年哈马斯武装俘获了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这个俘获事件成了部队建立的直接契机。
当时以色列的空袭和追踪紧追不放,哈马斯一边忙着挖加沙的隧道,一边悄悄组建了这个秘密小组,这支部队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藏着掖着自己的目的,所有行动都围绕“换回巴勒斯坦囚犯”展开,部队的创始团队都是狠角色。
武装部门负责人穆罕默德・迪夫,三十年里造成数千以色列人伤亡,多次躲过敌方袭击,直到一年多前才在一次袭击中丧生。
实际掌权者艾哈迈德・亚巴里2012年被以色列导弹击中身亡,加沙城头目巴塞姆・伊萨2021年冲突升级时也被击毙。
这几个人还有个共同点,都来自哈尼尤尼斯地区,和后来接手部队的辛瓦尔兄弟是同乡,辛瓦尔兄弟在这支部队里的作用至关重要,弟弟穆罕默德・辛瓦尔曾直接负责沙利特的囚禁,还把释放兄长叶海亚・辛瓦尔当作交换条件。
2017年叶海亚・辛瓦尔掌权哈马斯后,顺理成章接管了这支部队,如此看来,这支部队从诞生到传承,都和“囚犯交换”这个核心诉求绑得死死的。
2011年是这支部队的高光时刻,他们用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换回了吉拉德・沙利特,这个交换比例在巴以冲突史上都极为罕见,也让“影子部队”的价值得到了哈马斯内部的高度认可。
2014年战争后,他们又接手了两名以色列士兵的遗体处理,其中哈达尔・戈尔丁的遗体被隐瞒了11年才移交,2016年,他们还主动公布了沙利特的未公开影像,就是想强调这些被扣押者是“在押囚犯”,而非“人质”。
“影子部队”的选拔和训练,透着一股极致的隐秘,首批成员大多来自哈尼尤尼斯地区,选拔时最先看的不是战斗力,而是忠诚度和宗教信仰。
能进这支部队的都不简单,训练内容覆盖了武器操作、作战战术、心理战,还有地下地形移动,毕竟加沙的隧道是他们的重要藏身地,除此之外,希伯来语和英语沟通能力也得达标,方便他们与人质沟通或应对突发情况。
2025年11月,有哈马斯文件显示,这支部队的多名成员曾离开加沙,经土耳其转赴伊朗接受无人机操作训练,后来他们还吸纳了“努赫巴”组织的成员,这个组织正是2025年10月7日袭击事件的策划者。
如此一来,“影子部队”的作战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在2025年的人质危机中,他们的操作让人印象深刻,为了在加沙飞地内转移人质,他们把人质伪装成穆斯林妇女,成功避开了以色列的监控。
2025年1到3月停火期间,他们还参与了数十名以色列人质的移交直播,身着黑色制服、头戴绿色头巾的样子,让外界第一次直观看到这支部队的模样。
但这支部队的争议,一点不比战功少,对加沙人来说,他们是英雄,能在以色列强大的情报机构眼皮子底下藏好人质,帮数千同胞重获自由。
可在以色列人眼里,他们就是恐怖组织的帮凶,剥夺了老人、妇女和孩子的自由,还涉嫌酷刑和谋杀,最震撼的证词来自21岁的以色列人罗姆・布拉夫斯基,他被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囚禁后获释。
上周四他向以色列第13频道爆料,自己不仅遭受了残酷殴打、鞭笞,还被性侵犯,耳部被塞石的折磨让他一度渴望死亡。
而哈马斯方面却强调,“影子部队”的行为符合伊斯兰教义,一直以尊严对待人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让这支部队的形象更加复杂,除了这些大规模的人质交换,“影子部队”还在处理一些特殊案例。
阿夫拉罕・门吉斯图和希沙姆・沙耶德,这两名有精神障碍的以色列公民,十余年前误入加沙地带,按照协议将于2025年初获释。
把精神障碍者也纳入交换名单,更凸显了巴以双方在囚犯交换问题上的极致博弈,这支部队的存在,本质上是巴以长期对立的产物,他们藏在阴影里,用极端的方式追求着自己的目标。
有人说他们是正义的抗争者,有人骂他们是残忍的绑架者,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似乎都能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以人为筹码的交换,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道德沦丧?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巴以冲突没有结束,这样的博弈就可能继续,“影子部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冲突背后各方的痛苦与执念,或许只有当和平真正降临,这样以生命和自由为代价的交换,才会彻底成为历史。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