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研发的现状:我们真的在做研发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6:22 1

摘要:假设一个标志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2g/mol),按照阿伏伽德罗常数,2g应该含有6.02×10^23个分子,取2mL样本(实际情况一般可能是几十μL)检测到一个分子就是目前理论上的检测极限,即灵敏度为1/3.01×10^23 g/mL。在目前发现的元素里面,

在IVD行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诊断产品的检测极限在哪里?我们诊断产品的最终形态是一个什么样子?

1

文叔一直在思考这两个问题。

假设一个标志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2g/mol),按照阿伏伽德罗常数,2g应该含有6.02×10^23个分子,取2mL样本(实际情况一般可能是几十μL)检测到一个分子就是目前理论上的检测极限,即灵敏度为1/3.01×10^23 g/mL。在目前发现的元素里面,最小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氢为1(1g/mol),一个分子刚好为2,在理想状态,这就是理论上我们能检测到的极限。

新冠封锁期间与一位大神前辈的对话

文叔想到一个未来诊断的形态——诊断门。

患者通过这扇门做一个全方位的扫描,从人体系统→人体器官→人体组织→人体细胞,层层精准筛选。比如:先全面筛查哪一个系统出了问题,再精准筛查哪个器官运行不正常,再深入观察组织病变的状态,最后精细观察细胞病变的状态。

那通过什么标志物检测呢?

我们常见的生化用的代谢产物、免疫用的抗原、分子用的核酸,文叔在想我们能不能读取生物体的能量信息,比如电磁波,我们能读懂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信息。如果我们有生理状态数据库、病理状态数据库、诊疗方案数据库,病理状态数据库根据不同疾病种类进行详细划分,根据诊断结果能够进行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四级联动的系统性分析,就能精准找出病因并给出治疗方案。

2

我们研发要做的是什么呢?

研究新的标志物,大致方向是疾病相关性高、产生时间早、稳定性好、样本干扰程度低,创建标志物数据库;

研究新的检验方法,大致目标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好、成本低、操作简单,创建检验方法数据库;

积累患者临床诊疗信息——创建患者临床诊疗数据库。

这三个数据库需要打通,才能为诊断指导方向、提高诊断准确率。

通常情况下,新标志物研究由医疗机构主导、诊断企业助攻;新检测方法研究主要由诊断企业主导;患者临床信息积累则由医疗机构主导。

以研究新的检测方法为例,这是产业链中游很多从业人员关注的重点。文叔把这里的试剂研发分为三个等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批量化生产。

基础研究——主要搞原材料研究,比如识别元件(诊断酶、抗原抗体、核酸)、信号载体(胶体金、荧光微球、磁珠)、反应载体(反应杯、NC膜、酶标板)等。大部分由高校、科研机构主导,少数大企业也有布局,比如万孚生物有一个生物原材料的事业部。

应用研究——主要搞检测方法研究,比如生化、免疫、分子诊断的各种检测方法,多由高校、科研机构主导,一般由学校导师或博士生出来成立公司搞产学研转化。

批量化生产——这是我们大部分从业者搞的“研发”,承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进行批量化复制和优化,填补空白市场。

搞批量化生产的研发,在增量市场这么玩还能如鱼得水,在存量市场就有点危险了,特别是不会玩一套东西的人:能独立搭建一个技术平台,从采购-研发-生产-售后,还懂点法规、体系知识。

文叔个人认为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绝对优势,先看清是增量市场还是存量市场,尽量避免在存量市场里挣扎。不仅赚不到钱,还容易把自己内耗死,就像现在的IVD行业,有本事的人都被嫌弃,何况能力不足的人。

在增量市场,大家还顾点体面;在存量市场,就刀刀见红了。

3

文叔在这个行业干了十多年研发,有时候会问自己:我们这个行业的“研发”,真的是研发吗?

先说个人

大公司还好点,有完善的培训体系,能培养出比较专业的研发工程师。但大部分中小公司,根本没什么“体系”可言。大多一个半吊子的老师傅,把自己的“经验”传给新来的徒弟,而这些“经验”还不一定对。更无奈的是,很多新人沉不下心来搞技术,经常只学到形似,无法做到神似;能真正钻进去研究原理、分析问题的,没多少。

结果就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研发工程师”不少,但真正能称得上“研发”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人干的活,说难听点就是“生产工艺员”——换一下原材料、调整一下配方、修改一下生产工艺,本质上都是在“优化”,跟“创新”一点关系都没有。

AI在这方面完胜人类——如果有一个现成的数据库,AI能快速找到最合适的方案,比很多人更适合做“生产工艺员”。这也是一些公司这几年在建数据库接轨系统、AI的原因。如果这一目标实现,对许多人来说又将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文叔还记得一个研发工程师,一个硕士,一次有个项目出了问题,他倒是“高效”直接给了六个配方,主要是换了试剂的种类以及含量。问他为什么选这几个?他觉得试试就知道了,有效果就行,没效果就继续调整。这哪里是研发?这分明是“摸瞎”。不考虑项目特性,不分析问题原因,不从理论上去认识,一上来就凭经验、感觉胡乱操作,跟买彩票赌概率有什么区别?

虽然研发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但没必要所有的错都试一遍。理论和经验正是为了减少犯错成本,高效解决问题

再说产品

立项时大都高举“搞创新”的旗帜,实际情况却是一直在做微小改进。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缺乏真正差异化的优势。

文叔听一个同行说,还是一个上市公司,他们产品立项的前提是要比别人做的好,实际怎么操作的呢?

灵敏度提高一点点,检测时间少一点点,仪器更自动化一点点。文叔也不知道这样的产品,对患者或操作人员来说是不是如他们宣传的那么好。

文叔主要在中小公司,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能跟别人做得差不多就行,稍微有点自己的特色。开发过程中各种卡预算,缩短开发时间。说实话,这样的产品我自己都不敢用

当然,也有做得好的公司。下面是四个不同荧光层析单检项目的三个竞品厂家精密度测试数据。

有些厂家能在某些项目上把精密度做到5-10%,这可不是一般的水平。

写到最后

IVD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正是因为老板们不断砸钱搞同质化产品想分一杯羹,才给很多从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老板的内卷反倒是打工人的福利

新冠歌舞升平后的一地鸡毛,好像说的确实有几分道理。

大浪淘沙,你是否在裸泳一目了然。淘掉的是那些靠模仿、靠机遇存活的企业,留下的是真正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我是在真正地创新,还是在原地踏步?

来源:体外诊断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