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总说“日韩经济奇迹”,仿佛这俩国家是凭自己努力打出的江山,实际上这所谓奇迹不过是冷战时期的“产品”。
日韩的落魄靠美国打造,也被美国反噬。
那些年他们是美国的马前卒,现在却成了逆全球化潮水里最先失速的“弃子”。
这局棋美国早已不下了,一场“扶起来”的奇迹,现在反噬成了诅咒
大家总说“日韩经济奇迹”,仿佛这俩国家是凭自己努力打出的江山,实际上这所谓奇迹不过是冷战时期的“产品”。
美国出钱出技术,日韩负责配合,整个发展路径是一种“依附性谎言”。
二战之后,美国需要亚洲桥头堡,就直接砸资源从废墟中拔起了日本。
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继续投桃报李,韩国也顺利搭上顺风车,一路打包送入工业链中上游。
上世纪60年代韩国还不如东南亚几国富裕,硬是在美日技术、资金捆绑下实现了产业升级。
这局游戏原本双方都是赢家,日韩负责出产品,美国负责出市场,但重要的前提是美国得“需要他们富”。
转折点发生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才是真正动了老美的蛋糕。
美方吓坏了。
从吃全球红利的世界老大,变成被挑战的既得利益者。
于是美国开始收回全球化外溢利益,大搞“本土回流”,算盘打得响,高端留美国,风险转盟友,日韩就在这场转向中被活活“扒了一层皮”。
芯片法案、电车补贴、美国产业回流计划……狠狠重击了日韩的科技根基。
比如电动汽车补贴要求厂地设在北美对日韩就是釜底抽薪,工业利润直接被人为掐断。
再比如摆明车马让三星、SK撤出中国市场,但中韩是最大的买方和供应国,不断供就等于断臂求生。
美国不是没盟友心态,而是压根没把“盟友”当回事,利益排队第一,是它一以贯之的做派。
日韩只敢接着吃哑巴亏,美国“捧”的模式,让日韩丧失了独立的骨架。
日韩的商业结构本质上是“顺全球化的毛搭建起来的”,出口为王,拼低成本、拼效率。
这种模式在产业分工时代如鱼得水,因为有美国托底、全球铺路。
但现在不一样了。
中美博弈打乱了整个局势,美国不再愿意让利,全球化红利消失,日韩这类极度依赖外贸的模式遇到了“天花板”。
半导体外供受限,三星、海力士左右为难,一边是技术来源的美国,一边是需求大户的中国。
日企愈发边缘化,丰田本田固守旧领域,高端芯片、AI没话语权;
更严重的是这两个老兄“老了”,且不生。
别被光鲜的GDP骗了,现在的日韩表面繁荣,实则千疮百孔。
日本失去的30年根本没结束,通缩阴魂未散,工资上不去,消费死气沉沉。
人口结构出了大问题,65岁以上老人未来将占比40%,年轻人生得少、干的少,养老压力剧增。
财政压得喘不过气来,国债总规模占GDP高达263%,直接锁死任何结构改革空间。
韩国靠几个财阀拼命拉动经济,但这种结构就像独木桥上跑马车,容不得一点风吹草动。
出口主导,但缺乏内需支撑,一旦外部市场缩紧,整个经济就直接见底。出生率全球最低,仅0.78,社会高度内卷,不婚不育成为主流。
其实中国也不是没给过出路,记得那会儿中日韩一度在推动自贸区整合,这原本是三方共赢的局。
一旦协作起来,日韩提供技术,中国提供市场和消费,产业链垂直整合,空间无限大,可惜日韩还是太依赖老美。
中国是讲共赢,但美国要的是割韭菜,现在产业层面,中日、中韩已由互补关系演变成直接竞争。
尤其涉及半导体、电子、汽车等核心技术领域,可以说是“你死我活”的抢饭局。
当科技红利向东方倾斜,日韩想靠死守传统优势拼回主动,已经非常困难。
要不拼命在美国设厂赔本赚吆喝,要不就在中美博弈中彻底被挤出局。
安倍曾一度看穿困局,试图给日本“换血”,为何也不了了之?
安倍晋三其实是日本21世纪最有战略远见的首相,他上台之初不傻,知道中国是日本复苏的关键。
他提出“战略互惠”概念、主动修复中日韩关系,甚至提出“女性经济学”,试图从结构上做改革,让日本走出传统模式的枷锁。
但架不住安倍统治基础太弱,旧体制的反扑比他想象的更强。
后期他也硬了,参拜靖国神社、推动修宪、强调美日军事同盟,他深知日本若不掌握自主军事力量,在中美之间永远是“随时可换的棋子”。
麻烦是美方仍不让他上牌桌,只让他付保护费。
安倍的努力在死后更显珍贵,没有他,日本政坛彻底碎成齑粉,岸田之后没人能压场子了。
眼下这局已经不是日韩“想不想摆脱”的问题,而是他们根本没法摆脱。
一个没钱没人又没战略自主的国家,怎么搞技术突破?
一切抗风险能力都来自“附庸结构”,哪怕他们意识到美国在榨干自己,也只能继续交“盟主租”。
不合作吧,美国打技术封锁,补贴被封锁,订单被转走。合作吧,美国又把高利润产业抢回去,日韩成了产业链下游工人。
退无可退,只能控制自己的衰落,让这个过程不要太刺激。
从一开始中国就不信“搭便车”能走通上升之路,搞自主技术、产业链自循环,不仅难走,更耗时耗力,但总要有人明白寄生发展,最终早晚是被宿主反噬。
现在中国产业突围的过程,其实正是避开日韩覆辙的一种“国家战略成熟”。
不求华丽GDP、不信国际市情幻想、不让卡脖子技术牵着鼻子走。
这才是大国底层系统建设的格局。
未来所有国家都会面临类似考验,而中国选择走自主技术线,是唯一能抵抗这一场“去全球化封锁”的答案。
越早懂得这一点,越能在风暴中站稳脚跟。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思思的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