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茅台五年内第四次换帅引发热议,据了解,除张德芹是从茅台酒厂出生的“科班”掌门人,其他三位都是“非科班”的空降人员。关于茅台为什么会在这个节骨眼再次换帅,市场众说纷纭,不妨从茅台的第三季度财报窥探一角。
近日,茅台五年内第四次换帅引发热议,据了解,除张德芹是从茅台酒厂出生的“科班”掌门人,其他三位都是“非科班”的空降人员。关于茅台为什么会在这个节骨眼再次换帅,市场众说纷纭,不妨从茅台的第三季度财报窥探一角。
首先,根据公告,第三季度业收入为390.64亿元,同比增长0.56%;归母净利润192.24亿元,同比增长0.48%,两项核心指标的同比、环比增速均出现断崖式下滑。此外,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也有几个变化较大的数据,体现了市场环境的困境,其中应收票据为52.09亿元,同比增加了162.5%,反映出下游经销商的深层困境。
可是,如果连茅台的经销商们都不好做,那酒水行业的其它经销商们生存现状又当如何?
一、经销商苦不堪言,躺赢时代一去不复返
“今年双十一我们促销的力度很大,活动的周期也比较长,但预期中的旺季实际并没有到来。”来自重庆的某经销商坦言,市场温度还在一降再降。
以白酒市场的“风向标”飞天茅台为例,近日,有电商平台补贴后,飞天茅台单价出现跌破1600元/瓶,再次创下历史新低。然而在今年年初,飞天茅台的批发价还是2200/瓶。
毫不意外,五粮液、洋河、青花汾酒等名酒的批发价同样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普遍降幅超过50元。“现在的就价格真是乱套了,利润越来越低,简直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利润空间的不断挤压,也让各经销商苦不堪言。
对于今年整体的动销情况,上海浦东区某经销商坦言,今年白酒动销表现同比仍在下滑,约为20%,但是降幅已在收窄。值的一提的是,这场动销的硬战中,也有几个逆势而上的“代表作”:一面是以泸州老窖、古井贡酒为代表的强品牌力酒水,近日A股显示其涨幅超过6%;一面是以五粮液29度“一见倾心”、梅见青梅酒、会稽山气泡黄酒为代表的低度新酒饮,为酒业注入了新活力。
然而,无法回避的是,行业的整体情况仍相当不乐观,经销商正面临营收与利润双下滑的严峻局面,以及预示行业信心的关键指标——合同负债(即经销商预付的货款)的明显萎缩,也直接反映了渠道打款意愿与能力的急剧降低。
其压力来源于多重暴击:首先是商务消费降级与年轻群体白酒消费习惯的改变,持续削弱了传统白酒的基本盘。其次,社会库存如“堰塞湖”般高企,动销缓慢,大量现金流被占用。更严峻的是普遍的价格倒挂,导致“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严重打击了销售积极性。
此外,上游酒厂为保自身业绩,向渠道压货的任务却未见减轻,经销商们成为了“夹心饼干”,原本促狭的生存空间更是雪上加霜。
由此,经销商大盘也经历了裁员潮:根据公开披露数据,20家主要酒企的渠道网络中,2025上半年有1701名玩家遗憾退场。对比去年底还净增1970家的盛况,这场游戏的门槛和残酷性显著提升。
显然,旧版本的“躺赢”攻略已然失效,经销商们是时候寻找新的生存之道了。
二、经销商“刮骨疗伤”,为求生存开辟第二战场
在这场行业下行的寒冬中,活下去无疑是最紧迫的。
战略上,全线收缩已成为行业共识。 极致降本从缩减人员、退租冗余仓库开始,“轻资产运营”被频繁提及。而最核心的任务,是清理库存,“堰塞湖”不泄洪,一切转型都无从谈起。尽管这无异于一次“刮骨疗毒”,但却是回笼现金、保障生存的无奈之举。
同时,经销商们也开始研究起消费场景,做起了“融合营销”的生意。例如“买白酒送啤酒”或搭配饮料等“白酒+”模式,真实地适配消费端多元需求;更进一步的,是与餐厅、高尔夫球场、车友会等深度合作,开发定制宴席用酒、联名礼品,将产品精准嵌入特定圈层。
还有经销商老板亲自上阵试水直播,或运营小程序商城和社群。“我一个从前手机都不怎么会玩的老头儿,想不到现在还在抖音当起了主播。”一名四川经销商调侃道。
面对主战场的激烈内卷,开辟“第二战场”则成为关键突破口。
从目前来看,经销商们主要们沿着三个方向延展新路径:其一:回归“基本盘”,将高性价比的“口粮酒”与区域名酒成为“压舱石”。其二,拥抱威士忌、精酿啤酒等新势力,尽管这些品类操作门槛可能更高,但其增长潜力和更高的利润空间也存在巨大吸引力。
其三,押注低度新酒饮赛道,29度五粮液、28度国窖等低度酒成为消费者新选择。以五粮液一见倾心为例, 上线60天销售额便突破1个亿,成功验证了C端市场的真实需求。
除了低度白酒,低度果酒赛道中,梅见青梅酒的增长也颇具代表性。中秋国庆期间,就有不少家庭选择梅见青梅酒作为中秋家宴用酒。“梅见这款酒一家人都能喝。吃月饼、家常菜时,搭配一点青梅酒,氛围也很轻松。”一位消费者表示。
如今,家庭聚会频次增加但规模缩小,家庭用酒更注重性价比和便捷性,梅见青梅酒的市场能见度正在快速上升,今年1-7月,梅见整体销售同比增速达20%。“梅见的短周转率是我更愿意选择它的原因之一,基本上不压货,现金周转快,心理压力小很多。”广州某经销商介绍到。
总体而言,寒冬之下,传统酒业的经销商们也不再固守传统,而是以生存为第一要义,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与创造力。
三、回归务实主义,经销商能动性增强
酒商平权时代,经销商有了更高的能动性,也需要有更多的主动性。那么,所有经销商不得不动脑筋: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究竟该如何赚钱?
短期来看,生存的关键在于修复“商业常识”,即放弃对“冲量返点”旧模式的路径依赖,转而追求单瓶酒的合理利润和更健康的现金流。 “现在图厂家的那点返点,最后很可能被库存拖死。一瓶酒能挣多少、多久能卖出去,比什么都重要。” 一名资深经销商坦言。
这种务实主义的回归,在中秋国庆市场已现端倪。以梅见青梅酒为例,虽然单瓶利润空间未必是最高,但其优势在于销售走量好、周转极快、几乎不形成库存压力。这意味着资金能快速回笼,再投入下一次循环,在当下,现金流的健康度远比账面利润的数字更重要。
长期而言,经销商们在思维上需要一场深度革命,即从躺赢的被动心态,转向真正经营品牌、经营用户的价值心态。回顾历史,白酒行业在2000年后已经经历了五轮明显的涨跌周期,当前的白酒正处于行业周期的低位,短期内或难以回到过去那种普涨的高峰。
相反,新酒饮赛道则展现出结构性成长机遇,是当下相对稳定的“风口”。
前文提到的梅见的启示恰恰在于,它为新酒饮2.0阶段的价值投资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它不仅仅是一个畅销单品,更展现了一套可持续的“健康生意模式”。
首先,它以“品质化”构建了长期主义的根基。梅见从制定标准、扩大产能到布局上游种植,打破了低度酒“门槛低、无品质”的偏见,为经销商提供了有硬核实力的产品底气。
其次,它以“场景化”精准开辟了增量市场。 在白酒主攻商务、啤酒固守火锅之外,梅见凭借“吃香喝辣冰梅见”的口感特性,成功切入中式佐餐这一广阔场景,并拓展至家庭宴饮等节日消费,能够为经销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动销流量。
最终,“品质化”与“场景化”的共同作用,推动其实现了“主流化”与“规模化”。梅见已从一个小众品类,成长为覆盖主流渠道、触达主流用户的大众品牌。其全国市场仍有巨大增量空间,意味着经销商与之合作,存在与经销商共享的品类成长的红利。
对于经销商而言,未来不属于押注爆发的赌徒,而属于那些能精耕细作、与具备品质根基、场景生命力和主流化潜能的品牌共同成长的长期主义者。
可以看到,双十一的活动余温尚在,不少酒企的双十二的提前购活动已经预热起来,那么,这个最长“双11”大促,能给2025年的酒业再助力一波吗?
来源:每日经济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