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时节,江水浩荡,芦花摇曳。长江边,常州市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的实境生态法治课上,“行走在长江边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保护母亲河的意义。”五年级学生邢翊宸道出同学们的共同感受。
深秋时节,江水浩荡,芦花摇曳。长江边,常州市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的实境生态法治课上,“行走在长江边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保护母亲河的意义。”五年级学生邢翊宸道出同学们的共同感受。
入耳入脑入心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关键。青少年法治教育,如何超越方寸课本,让抽象法条转化为坚定信仰?常州的答案坚定而清晰:让课堂“行走”起来。
“行走的法治课”,即让法治教育“活”起来、“动”起来——将法治教学场景从教室延伸出去,推动法治教育从书本认知转向亲身体验和自觉实践。它追求的不仅是知识的内化,更是法治信仰的萌芽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塑,为青少年铺设一条从法治学习者到社会建设者的成长路径。
近日,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模拟法庭内正在开展一场特别的“庭审”,学生们围绕一宗“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退款”案展开激辩。这个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基地,通过VR互动体验、情景模拟等方式,让法治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
也有地方将课堂搬到执法一线。“遇到网络诈骗,该怎么办?”“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在常州市公安局钟楼分局西林派出所,面对钟楼区姜椿芳实验学校同学们的提问,民警边解答,边组织互动游戏。“法治课走出校园,抽象的法律知识也变得可感可触。”该校校长张卫国深有感触。
从长江畔的生态法治课到模拟法庭的庄严肃穆,从执法一线的实境教学到为地方立法建言献策……“行走的法治课”通过精准的法治教育内容、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让法治精神从书本走向现实,孩子们完成一次次从认知到行动、从知识到信仰的跃迁。
跃迁背后,是多个部门共同构建的法治教育“知行合一”新生态。一些学校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法治实践者”向“政策建言者”角色转变,将法治素养提升上升到公民责任培育。从2015年关注“推进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到2025年探讨“优化人工智能在高中生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常州高级中学组织模拟政协活动,学生们围绕选题广泛查阅法律法规、开展问卷调查,采访教育部门负责人和司法工作者,模拟提案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现实关切。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的提案已被纳入立法。2022年,常州高级中学学生《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提案》成为全国首部劳动教育领域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修订的参考依据。“学生查阅法律条文、访谈专业人士,亲眼见证提案转化为立法,很有成就感。”该校指导老师陈玫说。
十年来,一批批学子在“行走”中,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治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模拟政协的经历,让我学会用法治思维看待社会问题。”现为上海交大药学在读博士的省常中校友潘雨晴说。
从校园迈向实境、从认知走向行动、从个体参与拓展至社会共建,“潘雨晴们”的成长轨迹是常州系统构建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的生动注脚。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常州市教育和司法行政系统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夯实立德树人法治根基。
“常州聚焦法治知识、思维、精神、实践和信仰五个维度,依托目标内容、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多元评价、合作共建‘五个一体化’实践路径,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法治教育新格局。”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戴慧介绍,近三年全市中小学开展法治实践超1万场次,覆盖学生50余万人次。
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正式施行,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作专章规定。常州市司法局局长陈跃峰表示,常州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深化“行走的法治课”品牌建设,重点在开发体系化法治实践课程、探索智慧法治教育新模式、推动青少年法治实践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等方面持续创新,努力为法律落地实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常州经验”。(常司萱)
本文来自【新华法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