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剧舞台上的传统戏有千八百出之多,目前经常上演的京剧传统戏却远远没有这个数目了,大概也只有二三百出。为何有那么多传统剧目久别于舞台?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因为剧目里有许多绝活,但当下演员无法掌握;有的是因为唱段太多,当下观众难以接受,俗谓“坐不住”;还有的是因为主
▌张永和
京剧舞台上的传统戏有千八百出之多,目前经常上演的京剧传统戏却远远没有这个数目了,大概也只有二三百出。为何有那么多传统剧目久别于舞台?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因为剧目里有许多绝活,但当下演员无法掌握;有的是因为唱段太多,当下观众难以接受,俗谓“坐不住”;还有的是因为主题不明确,结构太拖沓,艺术呈现上平庸无奇。
然而,这些被遗忘的剧目中,也不乏好戏,只是年深日久、明珠蒙尘,若是加以改编,掸去灰尘,根据时代的要求,发扬精华,剔除糟粕,与时俱进,就能够使这些传统剧目获得新的生命,成为经典剧目。
传统戏《渭水河》,就具有这样的基础。
马连良
金少山
名净竞演的佳剧
《渭水河》是一出什么情节的传统戏呢?商朝末年,有个非常有本领的老人,姓姜,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因其先祖是贵族,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故又称吕尚。姜尚家贫,苦学各种学问,期望为国报效。但商朝纣王无道,姜尚便离开商朝,来到实行仁政、经济发达的周国,想帮助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一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他来到渭水之滨垂钓,以观天下变化。据说,姜尚的钓竿前面的钓钩是直的,便留下了那句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日,姬昌偶得一梦,梦见飞熊入帐。翌日召大臣散宜生卜卦,散言吾主该得贤臣辅佐,可往山林偏僻之地访贤。姬昌乃率文武大臣出猎渭水之滨,途遇释犯武吉,问其何以不投案,武吉言渭滨遇一老年渔父,教以避脱之术。姬昌得知渔父道号飞熊,喜其正对梦境,遂令武吉引往,果遇童颜鹤发之姜尚。姬昌询以国事,姜尚指陈大事侃侃而谈,姬昌惊其雄才大略,即拜为相,并亲自为姜尚推辇八百零八步。姜尚感其敬贤真诚,言道:要保周朝八百八年,故此戏又名《八百八年》《文王访贤》《飞熊入梦》。
《渭水河》这出戏很早便见于戏曲舞台。清中叶,三庆徽班来京献艺的著名艺人有黄腔老生张上元,他与著名花旦高朗亭俱为三庆徽班之台柱。张上元之子张三福擅演的老生戏中便有《渭水河》。张三福以生行扮演姬昌,名净吴全禄扮演姜尚。既然是三庆徽班的名老生领衔主演,该剧主要唱腔都是二黄调式,只在结尾处,姜尚有一段“西皮原板”,故笔者大胆揣度,此剧大概来源于徽剧,后来在扬州徽剧、汉剧第一次初步合流时,以二黄腔为主,又混入西皮调,而成为今之《渭水河》的原型。
数十年后,皮黄《渭水河》在“一号人物”西伯侯姬昌应工的行当上有了很大变化。据记载,姬昌由老生转变为花脸应工,扮演者为光绪年间第一铜锤花脸金秀山。此公原为北京旗籍票友,生于咸丰五年(1855),自幼酷爱皮黄,十几岁便去票房走票。由于他天赋奇佳,有一条洪亮的好嗓子,“悲壮沉着,比于黄钟大吕”(见王芷章《清代伶官传》),很快便拜老伶工、名净何桂山为师,正式“下海”演出,时在光绪三年(1877)。
金秀山一方面学习其师有“铁嗓子”之称的何桂山的演唱艺术之精华,唱得猛,唱得狠,气力充沛,一泻千里;同时,又吸收前辈名净穆凤山善于用鼻音增加韵味的唱法。戏曲家翁偶虹对金秀山有极高评价:“高亢处见浑厚,收敛处见宽宏,转折处见丰腴,流走处见响切。”这也就是金派唱工的特点。翁先生还说:“后来的‘铜锤’唱法,差不多都是在金派的基础上发展的。”
根据史料,同时演西伯侯的名净还有穆凤山、裘荔荣。穆凤山在咸同年间的名净当中资历是最老的,他铜锤、架子、武花均工,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好演员。他没有何桂山那样的铁嗓钢喉,但好研究新腔、垫字、耍板,又于行腔中运用鼻音,特别是将老生腔嵌入花脸腔中,所以颇获得内外行的赞许。裘荔荣后来改名为裘桂仙,即净角表演艺术家裘盛戎之父。他幼年学唱戏,所以他的辈分并不低,和金秀山同时。他的技艺也相当可观,只是中年时嗓子坏了,只得改操胡琴,一度为谭鑫培操琴。民国初年,裘荔荣嗓音恢复后,再次登台献艺,技学穆凤山的鼻音,何桂山的“猛”与“狠”,清纯洗练,苍劲老辣,很有自己的风格,因此也享有大名。
三位名净刻画的姬昌各有千秋,惜无影像资料,难睹真容。
《文王访贤》马长礼饰周文王(右一)尚长荣饰姜尚(左一)
《渭水河》陈俊杰饰姜尚
马连良的革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看中了这出戏。他想到三庆班曾演出此剧,而西伯侯姬昌是由老生扮演的,于是便请文人略微整理此剧。第一次新编,将其易名为《兴周灭纣》,马连良把它作为大轴戏,就是看中了戏中的姬昌礼贤下士、积极访贤的主题。他邀请众多名伶参演,如郝派的创始人郝寿臣扮演姜尚,文武名丑王长林扮演樵父武吉。此时是1926年,马连良25岁,嗓音已完全复原,原来唱扒字调(即凡字调,属于低调门),如今可以唱正工调,嗓音又甜又高亮,再将许多花脸腔嵌入老腔中,使唱腔新颖好听,颇受观众喜爱。
数年之后,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马连良又将此剧剧名改为《八百八年》。他自然扮演姬昌,由团里的名丑马富禄反串姜子牙。马富禄有一条高、宽、亮的好嗓子,膛音又特别好,虽然是反串,但唱花脸别有韵味,演出依然场场客满。1947年下半年,马连良在去上海演出之前,在北京演出了一段时期,其中又贴出《八百八年》,特邀“金霸王”金少山联袂演出。笔者那时也就八九岁,一天随最爱看“十全大净”金少山戏的家严看了此剧。那天,这两位名伶都铆足了劲儿,现场掌声雷动。我只记得金少山饰演的姜子牙,头几场穿一件老斗衣,系一条黄大带,戴一个草帽圈,白头发、白胡子,拿一个钓鱼竿,开口一唱,声如洪钟。西伯侯戴王帽皇冠,穿一件黄帔。到最后一场,两个人都换装了。老渔父戴一顶道冠,穿一件八卦道袍,手里的鱼竿扔了,换成一个拂尘。姬昌换了一件红袍,外边又穿了件红斗篷,戴一个红风帽。还记得金少山大个子,挺魁梧,唱不多,每句都有好,没有勾脸画脸谱,而是揉了一个老脸,眼角画着几条鱼尾纹……马连良很帅气,走的台步稳稳当当,拉辇时挎在肩膀上的是一条红带子。那天剧场里依然是满坑满谷。马连良三番两次对这个戏进行整理演出,可见这出戏还是有一定魅力的。
遗憾的是,近年来,很少见到有京剧院团演出这出戏。2000年央视戏曲春晚曾演出《渭水河》改编成的京剧《文王访贤》,由马派翘楚马长礼扮演西伯侯姬昌,花脸艺术家尚长荣扮演姜尚。该剧将文王访贤这一了不起的事件进行了浓缩,时间只有十来分钟,但改编得很成功,结构简洁,唱段悦耳,一面展示贤王为了天下苍生出水火而低调访贤;一面展示贤臣为报答贤王的知遇之恩而竭尽才智。当时姬昌和姜尚有些唱词写得特别准确,个性鲜明。比如姜尚唱:“白头尽遂平生愿……难得他父与子亲手相搀……君敬臣来臣不敢……”姬昌唱:“君爱臣来共甘甜……久旱苍天赐甘泉……”最后姜尚以高亢遒劲的铁嗓唱道:“八旬豪情冲霄汉,到后来保周朝八百八年!”君臣二人的鱼水关系,相知相得的喜剧气氛,尽显无遗。西伯侯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的胸怀;姜尚一心为百姓、八十不服老的豪情壮志,赢得观众的喝彩、鼓掌,那热烈的气氛真是让人感动。
这就让笔者有所感悟,为什么全本的《渭水河》几十年没有京剧剧院团演出?就因为这出戏良莠杂陈。尽管这是一出生净并重的好戏,文王访贤的主题又是那么明确、史有所据,但是过去的编剧却偏偏弄出一些虚假的情节,例如西伯侯姬昌的“飞熊入梦”,又弄出个什么大臣散宜生的占卜算卦,方使他产生去渭水访贤的念头。这还不算,又出现一个待罪的武吉,印证了果有飞熊其人,加深了姬昌访贤的动力。这些情节,不仅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还使剧目变得结构臃肿、旁枝侧出太多。如果对这个戏进行改编,发扬精华,去掉糟粕,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精神,定能成为一出颇有教育意义的好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