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划出科普红线,也替诊所划出了一条品牌生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5:22 1

摘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近日联合印发的《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以下简称《清单》),为医疗健康领域的网络信息传播划定了清晰的“红线”。这一政策不仅对大型医院的医务人员产生深远影响,更与广大诊所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对于诊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近日联合印发的《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以下简称《清单》),为医疗健康领域的网络信息传播划定了清晰的“红线”。这一政策不仅对大型医院的医务人员产生深远影响,更与广大诊所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对于诊所而言,这既是必须遵循的规范,也是转型升级的机遇。

1.诊所科普乱象:《清单》直击的行业痛点

诊所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是健康科普的重要力量。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过度营销:部分诊所以科普之名,行广告之实。内容看似在讲解疾病知识,实则处处暗示本机构的诊疗优势,甚至通过制造健康焦虑来吸引患者。专业领域“跨界”泛滥:一名牙医大谈特谈心血管疾病防治,一名皮肤科医生深入解读糖尿病管理……这种超出自身执业范围和专业能力的“跨界”科普在诊所账号中屡见不鲜,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埋下了误导公众的隐患。虚构案例与夸大效果:为吸引眼球,一些诊所账号编造离奇病例、滥用“一招根治”、“秘方奇效”等词汇,夸大病情和治疗效果,严重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身份标识模糊与“李鬼”横行:部分离职医务人员仍沿用原诊所名义进行科普,更有甚者,非医务人员直接冒用医生身份,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虚假宣传,扰乱了市场秩序。

此次发布的《清单》十条负面行为,几乎每一条都精准地指向了上述乱象。例如,第二条明确禁止以科普形式“导流导诊”、“直播带货”;第四条要求不得宣传“超出本人专业领域的内容”;第六条严禁“夸大病情”、“虚构病例”;第九、十条则对科普身份进行了严格规范。这标志着国家对互联网健康科普的监管从“倡导性”进入了“规范性”的新阶段。

2.合规生存:诊所必须建立的“防火墙”

《清单》的发布,对诊所的日常运营和长期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合规要求。诊所管理者必须立即行动,将合规意识融入机构的“血液”之中。

首先,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是基石。

《清单》通知中明确要求“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健康科普账号备案制度”。这意味着,诊所需立即对机构官方账号、以及所有以诊所名义或职务身份(如“XX诊所李医生”)开设的个人科普账号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动态管理台账。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前提。

其次,实施“内容抽检”与日常监测是关键环节。

诊所应指定专人或部门,定期对备案账号发布的内容进行抽查审核,重点关注其科学性、专业匹配度和合规性。一旦发现负面清单行为,应立即启动内部处理程序,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要求删除内容,甚至暂停账号运营。这不仅是响应政策要求,更是对诊所品牌声誉的保护。

最后,强化全员合规培训是核心保障。

要让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清晰理解《清单》的每一条内容,明确“什么不能说,什么不能做”。培训应结合典型案例,特别是针对“如何界定专业领域”、“如何区分科普与广告”、“如何保护患者隐私”等模糊地带进行深入解读,将合规内化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动。

3.化“限”为“机”:诊所科普的转型与价值重塑

《清单》的出台,短期来看确实给一些习惯于“野蛮生长”的诊所带来了阵痛,部分不合规的账号可能面临停更或注销。但从长远看,这是一次难得的行业净化和价值回归的契机。合规的诊所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流量为王”到“内容为王”,构建专业信任。

当夸大、猎奇、跨界的内容被清退,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专业科普将脱颖而出。诊所应聚焦自身最擅长的细分领域,深耕细作。例如,一家儿科诊所可以系统性地创作儿童常见病护理、生长发育、疫苗接种等系列科普,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通俗易懂的表达,建立起家长群体的深度信任。这种基于专业信任的医患关系,远比一次性的流量吸引更为稳固和长久。

从“营销引流”到“品牌塑造”,提升机构美誉度。

合规的科普不再是硬广,而是诊所展示其专业能力、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的软性窗口。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科普,诊所能够塑造“专业、靠谱、有温度”的品牌形象。当诊所的品牌与“可靠的健康知识来源”划上等号时,患者的主动选择和忠诚度自然会随之提升。

借政策东风,实现服务的延伸与创新。

政策在“划红线”的同时,也明确“鼓励、支持医务人员依法依规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健康科普”。诊所可以借此机会,将科普与患者管理相结合。例如,为术后或慢性病患者建立微信群,定期在群内开展针对性的科普讲座和答疑;制作精美的科普手册、短视频,在候诊区和随访时发放。这不仅能提升服务质量,还能增强患者粘性,实现医疗服务的闭环管理。

4.行动指南:诊所开展合规科普的实操建议

面对新规,诊所应如何具体操作?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身份明示:在所有科普内容中,明确标注作者的身份(如“XX诊所主治医师”)、专业领域,并声明内容仅为科普目的,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内容聚焦:严格围绕诊所的核心科室和医生的执业范围进行创作,不越界,不蹭热点。宁可做“小领域”的专家,也不做“大健康”的杂家。科学审校: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对于存疑的数据、结论,务必查阅权威文献、指南进行核实,确保每一句话都有据可依。规避风险词:警惕使用“最先进”、“保证治愈”、“根治”等绝对化用语,避免对治疗效果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善用技术:如使用AI辅助生成内容,务必按照《清单》第七条规定,添加显著标识,并对其科学性和真实性进行严格的人工核准。

新规落地,意味着诊所科普的“短线玩法”已经行不通了。是时候从琢磨“套路”转向打磨“内容”。对于诊所来说,最坚固的流量池,永远是患者口口相传的信任。而这份《清单》,正是帮我们守住了这份信任最宝贵的基石。

最后,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客户管理、线上商城、进销存管理、营销管理、微信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欢迎随时联系。

来源:康博嘉Karrytec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