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罗永浩走红的背后:是谁在制造“成功幻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5:51 1

摘要:最近,有网络名人发文批评张雪峰和罗永浩,说他们的走红说明“中国社会病得不轻”。虽然言辞锋利,但这次倒真戳中了一个现实——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容易被“敢说”“会讲”的人吸引?

最近,有网络名人发文批评张雪峰和罗永浩,说他们的走红说明“中国社会病得不轻”。虽然言辞锋利,但这次倒真戳中了一个现实——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容易被“敢说”“会讲”的人吸引?

这个问题,不只是关于张雪峰或罗永浩,而是关于整个时代的“流量信仰”。

一、张雪峰:把教育讲成脱口秀

张雪峰的爆红其实一点也不神秘。

他会说、敢说,语速快、情绪足、观点爽。对于被考研焦虑困住的学生和家长来说,这样的讲师就像是一剂兴奋剂。

他能让复杂的专业选择、枯燥的升学规划变得“有戏剧性”,甚至带点娱乐效果。这没错,他确实有能力、有人格魅力。

但问题在于——教育是不是该被娱乐化?

当一个老师的名气取决于他能不能“爆梗”“出圈”,而不是他的教学质量、学术水平时,我们的教育逻辑是不是被流量绑架了?

“会讲课”当然重要,但“讲得精彩”和“讲得正确”不是一回事。

如果学生和家长只认“名师”,而不看“真本事”,那教育本身就成了一个精致的舞台剧。

二、罗永浩:靠嘴吃饭的时代标本

罗永浩的故事更典型:他靠一张嘴从老师干到创业者、再干到主播,一路起起落落,却从没“消失”过。

他会讲故事、会造情绪、会制造“我很真”的人设。哪怕失败了,也能讲出“失败的浪漫”。

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叙事能力——但问题在于,这种能力越来越被当成“成功的全部”。

现在的社会,好像只要你“敢说”“会吹”,就能有观众;

而踏实做事、默默钻研的,反而没人关注。

表达力成了通往成功的门票,真能力却常常被忽略。

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逻辑变了。流量让我们更容易相信“看得见的热闹”,而不是“看不见的价值”。

三、“敢说真话”成了生意

为什么这种现象能火?

因为我们太缺“真话”了。

于是,只要有人敢大声说出点刺耳的、情绪化的东西,就容易被捧上神坛。

可悲的是,这种“敢说”往往被误读成“真话”,而“敢编”也能被包装成“敢言”。

我们想要的其实是理性、真诚、有内容的表达;

但平台算法、短视频逻辑、注意力经济,却不断推高情绪的价码——谁更夸张,谁就更红。

结果是:

教育成了表演,

演讲成了生意,

观点成了情绪。

四、走红不是原罪,盲目才是

其实,张雪峰、罗永浩都不是“坏人”。

他们有能力、有个性,也确实靠真本事获得了关注。

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已经被“走红”这件事本身洗脑?

我们是不是太急于寻找“意见领袖”,以至于忽略了他们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内容”?

走红不是原罪,

盲目追捧才是。

五、别让“说得好听”取代“做得靠谱”

流量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观众”,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成为有判断力的观众。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谁更敢喊口号,而在于谁能真心教书育人。

公众表达的意义,也不在于谁更会煽动,而在于谁能让人思考。

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有内容、有理性的声音,而不是一个又一个“讲得好听”的幻觉制造者。

当我们学会不轻易被情绪带走,不盲目追捧任何“红人”,也许,那才是社会真正“康复”的开始。

结语

张雪峰也好,罗永浩也罢,他们只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焦虑,也照出了我们的盲点。

别让“走红”成为唯一的成功标准。

真正值得被尊敬的,从来不是谁喊得最响,而是谁,真正做到了有用、有真、有度。

来源:夕霞绘长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