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续面引网暴!3女4孩诉面馆老板,肖像权纠纷开庭在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4:46 1

摘要:2025年8月,一则“3名女子带4个孩子仅点一碗面,多次要求免费续面”的视频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涉事面馆老板霍先生的发声,让顾客马女士陷入持续三个月的网暴漩涡;而马女士的起诉反击,又让这场消费纠纷升级为涵盖民事侵权与刑事自诉的法律争议。如今,案件定于2025年

一碗面引发的诉讼:3女带4孩续面案,开庭在即背后的多重博弈

2025年8月,一则“3名女子带4个孩子仅点一碗面,多次要求免费续面”的视频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涉事面馆老板霍先生的发声,让顾客马女士陷入持续三个月的网暴漩涡;而马女士的起诉反击,又让这场消费纠纷升级为涵盖民事侵权与刑事自诉的法律争议。如今,案件定于2025年12月初在郑州市中原区法院开庭,这场围绕“续面合理性”“肖像权保护”“诽谤认定”的博弈,早已超出普通邻里纠纷的范畴,成为折射网络时代权利边界与舆论生态的典型样本。

一、纠纷缘起:一碗面的争议,从消费分歧到全网声讨

故事的起点,是一次看似寻常的面馆消费。2025年8月,霍先生经营的“老霍饸饹面”迎来一行7人——3名成年女性与4名儿童。据霍先生后续发布的视频及言论,这桌顾客仅点了一碗面,却多次要求免费续面,此举让他认为“消费不合理”,遂将监控视频剪辑后发布至网络,配文直指该行为“不合常理”。

视频一经发布,迅速点燃舆论。在“节约”与“占便宜”的道德争议下,马女士及其同行者与孩子的个人信息被大量扒出,网络上的指责、谩骂接踵而至。马女士回忆,近三个月来,她不仅收到人身威胁信息,孩子的肖像还被恶意传播、P图,为了躲避骚扰,她已拉黑数百个私密账号,正常生活被彻底打乱。

但马女士对此有着完全不同的说法。她公开晒出140元的消费账单,反驳“仅点一碗面”的说法,并特意拍摄郑州其他多家面馆的续面场景,证明“在当地面馆,点主食后免费续面是常见服务”,自己的消费行为并未超出合理范畴。她强调,最初的监控视频由霍先生主动发布,且经过剪辑,所谓“不合理消费”的说法本身就是对事实的歪曲。

二、和解破裂:从协议到诉讼,矛盾为何愈演愈烈?

其实,这场纠纷曾有过平息的契机。2025年9月,在相关部门协调下,马女士与霍先生签署了和解协议,霍先生公开道歉并宣布面馆永久闭店,当时不少网友以为事件就此落幕。

但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10月。马女士称,霍先生在签署和解协议后,并未停止针对她的行为,反而继续在网络上发布带有攻击性的视频和言论,违反了协议中“互不追究、不再发声”的约定。这让马女士彻底失去信任,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她很快采取行动:一方面提起民事诉讼,以“侵犯肖像权”“名誉权”为由将霍先生告上法庭,要求其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另一方面,她正在搜集相关证据,计划以“诽谤罪”提起刑事自诉。马女士的诉求很明确:不仅要为自己和孩子讨回公道,还要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

面对起诉,霍先生的态度同样坚决。他明确拒绝了法院的调解提议,坚持认为“需要当事人还原事实真相”,并始终坚称自己最初发布视频的初衷,只是想质疑不合理消费,并非有意侵犯他人权利。目前,霍先生的社交账号已被封禁,名下的“郑州老霍记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也已注销,曾经的生意彻底停摆,他却依旧选择与马女士对簿公堂。

三、法律焦点:三大争议点,决定案件走向

这场看似简单的消费纠纷,如今已牵扯出多重法律难题,案件的判决结果将围绕以下三大核心争议展开:

1. 肖像权侵权是否成立?

霍先生未经马女士及4名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许可,将包含未成年人肖像的监控视频发布至网络,这是双方无争议的事实。根据《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的肖像权受法律特殊保护,未经监护人同意公开其肖像,且已造成恶意传播、网暴等不良后果,霍先生的行为大概率会被认定为侵犯肖像权,且因涉及未成年人,侵权责任可能会相应加重。

2. 名誉权侵权与诽谤罪如何界定?

这是本案最复杂的争议点。马女士主张霍先生发布“仅点一碗面”等不实言论,导致自己遭受网暴,侵犯了名誉权;而刑事自诉的诽谤罪,更需要满足“主观恶意”“捏造虚假事实”“情节严重”三个关键要件。

霍先生是否存在“主观恶意”?其发布的视频内容是否与事实完全不符?马女士提供的140元账单能否充分证明消费合理性?这些问题都需要法院结合双方证据、证人证言及协议内容综合判断。如果法院认定霍先生故意捏造虚假信息并传播,且造成马女士社会评价严重降低、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等严重后果,那么诽谤罪的主张有可能得到支持;即便不构成刑事犯罪,也可能因侵犯名誉权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3. 和解协议的效力如何认定?

2025年9月双方签署的和解协议,是本案的重要证据。马女士认为霍先生后续发布攻击性视频的行为违反了协议约定,因此有权继续维权;而霍先生可能会以“协议存在欺诈”“事实未查清”等理由主张协议无效或可撤销。法院需要审查协议的签署过程、具体条款及霍先生后续行为是否构成违约,这将直接影响民事部分的责任认定与赔偿金额。

四、舆论困局:焦点跑偏的背后,是网络暴力的狂欢

相较于法律层面的严谨博弈,这场事件的舆论场呈现出明显的“焦点跑偏”。尽管马女士多次晒出账单、拍摄续面视频试图澄清,但网友的讨论始终集中在“7人消费140元是否合理”“续面次数是否过多”等消费道德问题上,而对“未经许可公开他人肖像”“网络暴力的危害”“和解协议的严肃性”等核心议题关注寥寥。

这种舆论偏差,恰恰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传播困境:猎奇化、标签化的话题更容易吸引流量,而复杂的法律问题与权利保护议题,往往被简化为“谁对谁错”的道德评判。在这场舆论狂欢中,马女士和孩子成为网暴的受害者,霍先生的生意也彻底毁灭,没有真正的赢家。

五、开庭在即:案件背后的社会启示

2025年12月初的开庭,将让这场持续四个月的纠纷迎来法律层面的裁决。无论判决结果如何,这起案件都给我们带来了多重深刻启示:

对于经营者而言,遇到消费纠纷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不得随意公开顾客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肖像和个人信息,更不能捏造事实引发网络暴力,否则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对于消费者来说,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尊重经营者的合理经营规则,遇到争议时保持理性沟通,避免矛盾激化。

更重要的是,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每一个网民都应警惕网络暴力的危害,不随意跟风指责、不传播他人隐私、不参与恶意攻击,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生态;而和解协议的严肃性也应得到尊重,签字即意味着信守承诺,随意违约不仅会引发新的纠纷,也会损害社会的诚信体系。

这场“一碗面引发的诉讼”,早已超越了消费纠纷的本身。它既是对公民权利保护的一次检验,也是对网络行为边界的一次厘清。我们期待法院作出公正的裁决,既还当事人一个公道,也为社会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引——在法治社会中,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能逾越法律的边界,任何纠纷的解决都应遵循合法、理性的路径。

来源:池边休息的游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