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拍摄到的星际彗星正在解体,已碎成16块!会撞击地球或带来流星雨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4:25 1

摘要:2025年,一颗名为3I/ATLAS的星际彗星成为天文学界的焦点——它是人类已知第三颗闯入太阳系的星际天体,已被天文学界称为“阿特拉斯”,有人认为它是星际飞船,因为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特征,比如它看上去会不断变换颜色,仿佛在闪烁不同颜色的灯光一般。

2025年,一颗名为3I/ATLAS的星际彗星成为天文学界的焦点——它是人类已知第三颗闯入太阳系的星际天体,已被天文学界称为“阿特拉斯”,有人认为它是星际飞船,因为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特征,比如它看上去会不断变换颜色,仿佛在闪烁不同颜色的灯光一般。

自从这个天体被发现以来,多国探测器都对它进行了观测,而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火星轨道环绕器也在今年11月上旬成功捕捉到它的影像,当时它距离火星约3000万公里。这不仅是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更以“非本职任务”的拓展探索,为人类揭开太阳系外天体的神秘面纱提供了关键数据。

天外来客“阿特拉斯”:太阳系的稀缺访客

“阿特拉斯”并非太阳系“原住民”,而是人类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颗星际天体。此前,2017年发现的“奥陌陌”与2019年发现的另一颗星际天体,曾让科学家首次窥见太阳系外物质的模样,而阿特拉斯的到来,再次为人类提供了研究银河系星际环境的珍贵样本。

从科学数据来看,这颗“天外来客”有着鲜明的“非常规特征”:其彗核直径仅约5.6公里,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的长度,却以约58公里/秒的速度穿越太阳系——这一速度是地球公转速度的1.9倍,若以该速度从北京到上海,仅需0.1秒。科学家推测其年龄在30亿至110亿年之间,比太阳系(约46亿年)更古老,甚至可能形成于银河系中心古老恒星的周围,其本身就携带了太阳系诞生前的宇宙物质信息。

对天问一号环绕器上的摄像机来说,“阿特拉斯”的亮度比火星表面目标暗1万至10万倍,且处于“高速运动+遥远距离”的双重挑战中,对它的拍摄相当于在地球上用普通相机拍摄300公里外的一粒芝麻,还需跟上芝麻的“超音速移动”。可见其拍摄难度。

天问一号的观测还首次清晰捕捉到阿特拉斯的彗尾结构——这条延伸数千公里的明亮“尾巴”,被推测含有水冰与二氧化碳成分。要知道,太阳系内彗星的彗尾多源于太阳辐射对自身物质的蒸发,而阿特拉斯的彗尾成分与形态,或将揭示星际天体的物质构成规律,为解答“太阳系外是否存在生命所需基础物质”提供线索。

时至11月14日,据《红星新闻》前日的报道,这颗“星际访客”已碎裂成至少16块,碎片以每秒400米的速度分离,英国天文学家迈克尔•布赫纳和弗兰克•尼布林拍摄的最新图像显示,该物体“长出了”一条62万英里(近100万公里)、指向太阳的“反尾”,同时向外喷射一条延伸了186万英里(约300万公里)长的轨迹流束。两者长度合计达400万公里,几乎是太阳直径的三倍。

而据哈佛大学天文学家阿维•勒布分析称,该物体的亮度激增、质量剧损,只能通过彗星分裂解释,并且通过望远镜和卫星等拍摄的图像资料推测它已碎裂成至少16个等大的碎片。

比较有意思的是,勒布此前一直认为“阿特拉斯”并非彗星,而是外星智慧文明飞到太阳系的一艘巨大“母舰”。

已经可以确定的是星际彗星“阿特拉斯”已经分解,那么必然会造成大量的碎块,然而由于这个天体正在持续靠近地球,预计12月19日到达近地点,那么让人担心的问题就出现了——这颗星际彗星的解体,是否会给地球带来流星雨?其碎裂形成的大块天体会不会撞击地球造成灾难?下面让我们分析解答之!

3I/ATLAS的“解体真相”:太阳引力与辐射的双重“撕裂”

3I/ATLAS的解体并非偶然,而是星际彗星穿越太阳系时面临的“必然挑战”。作为一颗诞生于银河系中心、年龄约30亿至110亿年(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际天体,它携带的“原始物质”在遭遇太阳的极端环境后,稳定性被彻底打破。

从解体机制来看,两大因素共同推动了这一过程。首先是太阳潮汐力的拉扯:当彗星靠近近日点时,太阳对彗核不同部位的引力差异急剧扩大——朝向太阳的一侧承受极强的引力,背向一侧引力较弱,这种“引力差”像一把无形的巨斧,将原本完整的彗核撕裂成多个碎片。

其次是太阳辐射的“蒸发效应”:彗星的核心由冰质物质(水冰、甲烷冰等)与岩石颗粒混合构成,当它靠近太阳时,表面冰质物质温度迅速升高并升华,形成庞大的彗发与彗尾。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和美国“雨燕”天文台的观测证实,3I/ATLAS释放出大量羟基自由基(OH分子)——这是水分子光解的直接证据,说明其内部冰质物质正大量转化为气体,进一步削弱了彗核结构的稳定性。

而气体喷发产生的反作用力,加速了碎片的分离,最终形成了长达300万公里的轨迹流束,以及一条指向太阳的100万公里“反尾”,天问号就拍到了它的尾流。

值得注意的是,“阿特拉斯”的此次解体还暴露了星际彗星的“脆弱性”。其彗核直径约5.6公里,且内部物质松散——这种结构使其在面对太阳潮汐力与辐射时,远比太阳系内原生彗星更易碎裂。正如奥本大学物理学教授丹尼斯·博德威茨所言:“星际彗星携带的‘化学便条’(如水、有机物),既是研究系外天体的珍贵样本,也注定了它在太阳系的‘短暂寿命’。”因为它温度升高就很容易碎裂。

碎片运动轨迹:从“靠近地球”到“远离太阳系”,无撞击风险

要判断3I/ATLAS的碎片是否会撞击地球或者引发流星雨,首先需明确其运动轨迹与地球的关系。根据天文学家的轨道计算,这颗彗星虽在持续靠近地球,但始终保持着“安全距离”,且碎片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轨道无交叉,不存在“直接撞击”或“大量碎片坠入大气层”的可能。

从轨道参数来看,3I/ATLAS沿双曲线轨道穿越太阳系——这意味着它完全不受太阳引力束缚,最终将彻底离开太阳系,不会像太阳系内彗星那样周期性回归。具体到与地球的距离,即使在12月19日“最接近”时,两者的距离也远在“安全阈值”之外;有数据显示,距离有7,000万公里远大于地月的距离。

而它在2026年3月掠过木星(距离木星约5300万公里)后,彗星碎片将被木星引力进一步“甩向”太阳系外围,与地球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更关键的是,彗星自然分裂时碎片的分离速度很慢,与地球的公转速度(约每秒29.78公里)、逃逸速度(约每秒11.2公里)相比,完全不具备“追上地球”或“闯入地球大气层”的动能,所以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来到地球附近。

流星雨的关键是“流星体与地球轨道的交叉”,而3I/ATLAS的轨道与地球轨道“无交集”。而且天文学家通过“天问一号”的观测数据模拟发现,碎片在分离后,会随着彗星的整体轨迹继续向外扩散,且因太阳辐射压的作用,大部分细小碎片会逐渐偏离行星轨道平面,最终消散在星际空间中,无法形成“瞄准地球”的碎片流,那么也就不会撞击地球或者形成流星雨了。

此外,彗星碎片的“物质构成”也决定了其难以抵达地球。3I/ATLAS的碎片以冰质颗粒和细小岩石为主,这些物质在穿越太阳系的过程中,会不断与太阳风、行星际尘埃碰撞,大部分颗粒会在到达地球轨道前就被“磨损”成微米级的尘埃,甚至直接升华成气体,根本无法形成能穿透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

星际彗星解体背后的“科学密码”

尽管3I/ATLAS不会给地球带来流星雨,但其解体过程仍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对人类而言,这颗星际彗星是一座“移动的系外天体实验室”,其碎片携带的物质成分,能为我们揭示银河系早期恒星系统的“化学演化”。

从“天问一号”的观测数据来看,彗星碎片中不仅含有大量水(通过OH分子证实),还可能存在复杂有机物——这为“生命所需物质的星际传播”提供了新证据。

正如天文学家丹尼斯·博德威茨所说:“每一次探测到星际彗星的水,都是在读取其他恒星系统的‘化学便条’,证明生命的基础物质并非太阳系独有。”

此外,2026年3月NASA“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将对彗星碎片进行近距离观测,通过50赫兹至40兆赫兹的无线电信号探测,有望进一步揭开星际物质的“原始结构”。

消息来源:《红星新闻》11月13日报道《彗星3I/ATLAS“解体”疑云:喷射轨迹长达百万公里,OH信号击碎“外星母舰”假说》

俄乌战争或升级为俄欧战争!武契奇称欧洲正准备与俄打仗,但这或引发三战

刚亮相的“玄龙”号,既是全球首款忠诚僚机,也是首款舰载无人机

歼-20僚机定了——“玄龙”号无人战机登场!新空战模式正式开幕

来源:科普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