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领导人高市早苗,创下十年最快纪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16:07 1

摘要:刚上任不到十天,先被中国“强烈抗议”一次;再过十天,又来第二次“强烈抗议”。不是“抗议”,是“强烈抗议”——这种外交级别的用词,不是随口能用的。高市早苗,真·创了纪录。日本首相换得勤,但像她这样刚登场就两次撞上中国的外交红线,还真是前无古人。

文︱陆弃

刚上任不到十天,先被中国“强烈抗议”一次;再过十天,又来第二次“强烈抗议”。不是“抗议”,是“强烈抗议”——这种外交级别的用词,不是随口能用的。高市早苗,真·创了纪录。日本首相换得勤,但像她这样刚登场就两次撞上中国的外交红线,还真是前无古人。

有人说她“有胆识”,有人觉得她“鲁莽”,但无论怎么评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日关系的开局,被她搞得异常糟糕。外交部和驻日使馆连续发声,措辞之强烈、反应之迅速,足见北京这次真被她气到了。中国说得很清楚——她公开暗示日本可能“武力介入台海”,这不只是挑衅,而是赤裸裸地踩线。

高市早苗自己倒不慌,振振有词地说那只是“假设性回答”,没错、但以后“尽量避免类似表述”。听起来像在道歉,其实一句实质性的反思都没有。那语气更像是:“我没错,只是你们听得太认真。” 这就让人有点明白,她为什么能在日本政坛杀出重围。不是靠智慧,而是靠敢说——敢在禁区里撒野。

但外交可不是综艺节目,话一出口,不是“下次注意”就能收回的。特别是涉及台湾问题时,每一个词都像火柴。高市早苗偏偏喜欢点火。她的履历摆在那里:否认南京大屠杀,炒作“中国威胁论”,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还在台湾问题上大放厥词,鼓吹“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现在她又抛出“存亡危机事态”这种说法,把历史阴影重新拖上舞台。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直接点破:“暗示武力介入台海的可能性,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这已经不是外交场上的“提醒”,而是实打实的警告。驻日使馆更是追问得犀利: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也说那是“存亡危机”;如今旧词重提,是不是又要重蹈覆辙?

这才是重点。每一个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存亡危机”这四个字,在日本历史上从来不是防御,而是侵略的前奏。从“九一八事变”到珍珠港,从“满蒙生命线”到“ABCD包围圈”,日本都喜欢把侵略包装成“生存需要”。可最后呢?帝国灰飞烟灭,国土满目疮痍。如今高市早苗居然又借用这套陈旧话术,仿佛没从历史的灰烬里学到任何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坛内部也看不下去了。鸠山由纪夫说得直接:高市这是在制造危机,为扩军找借口。野田佳彦也批评她“独自贸然行动”,警告她这种言论“会给国内外造成影响”。这话的潜台词其实很清楚——历代首相再怎么保守,也知道有些话不能说。高市早苗倒好,一上任就把几十年的外交默契一脚踢翻。

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不是不知道风险,而是故意在冒险。她的政治资本来自强硬与对抗,她要靠“刺激中国”来证明自己的“魄力”。但这种短期的政治表演,牺牲的却是中日关系几十年积累的脆弱平衡。一个负责的领导人,会在历史的伤口前谨言慎行;一个急于出名的政治人,则会选择在敏感处拔剑亮相。高市显然选择了后者。

中国当然不会无动于衷。连续两次“强烈抗议”,一次次严正交涉,不仅是外交姿态,也是态度宣示——主权问题没有模糊地带,历史问题不能选择性健忘。北京的回应没有情绪化,却足够坚决。就像发言人那句冷静的追问:日方究竟想把中日关系引向何方?

有趣的是,在高市早苗急于“表态”的背后,日本国内其实并没有形成共识。多数民众对修改和平宪法的呼声依然谨慎,对台海军事介入更是心存疑虑。她的极端言论,既让中方愤怒,也让日本社会不安。外交舞台上的冒险行为,往往反噬得最快。

历史从不重复,但会押韵。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政客用“存亡危机”为扩张铺路;如今,一个新时代的首相又举起同样的旗号,只不过,这次面对的中国,已不是那个积弱挨打的中国。七拼八凑上任的高市早苗,能否撑过政治风暴还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纪录”,恐怕也就是她的巅峰。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她若执意倒行逆施,只会被碾在后视镜里。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亚洲也不是她幻想中的亚洲。高市早苗可以制造噪音,但她改变不了格局。

或许几年后再回头看,她留下的,除了那两次“强烈抗议”的记录,也就只剩一句评价:短暂的高调,漫长的失声。

来源:陆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