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普通地主的积蓄都不止10个银元,可是大清王朝的国库竟连一个普通地主都比不过,想当初乾隆退位时还留有6900万两白银,没想到清朝灭亡时会如此狼狈。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12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新成立的民国政府派工作人员接收清朝的国库。
虽然大家都做好了心理准备,可能这剩下的钱不多,但当打开国库大门时还是被震惊了,偌大的国库竟然只剩下10个银元。
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普通地主的积蓄都不止10个银元,可是大清王朝的国库竟连一个普通地主都比不过,想当初乾隆退位时还留有6900万两白银,没想到清朝灭亡时会如此狼狈。
01 清朝不同时期国库的变化
国库对于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税收、没收官员的财产都存放在这里,朝廷的对外战争、宫廷修建也需要从这里取得开支。
清朝的国库分为户部银库和内府库,其中内府库的财产是皇帝可以任由支配的,而户部银库就不同了,这是国家军事和经济开支的主要来源,就连皇帝也不能随意使用。
每个古代王朝为了保证自身的统治,往往都有一套严密的收入与开支体系,清朝也不例外。
清朝入关初期,为了避免遭到汉族的抵触情绪,前面几位清朝统治者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削减税收的措施,此举虽然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但也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
在康熙年间,清朝国库每年的财政收入维持在三四千万两白银左右,因为有不少战事需要处理,所以很多开销都花在了军队上面,国库并没能积累太多的钱财。
清朝国库最充盈的阶段是雍正和乾隆时期,雍正在位时清朝相对比较安稳,对外战事相对较少,再加上改革新政,所以国库盈余相较于康熙时期多了不少。
雍正驾崩后,乾隆继任,乾隆时期清朝的国家已经达到顶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得税收快速增长,国库里到处堆的都是金银财宝,每年财政收入可达5000万两白银。
02 清朝国库由盛及衰,见证王朝走向没落
乾隆时期国库的充盈也让这位皇帝有了更大的抱负,于是他对外用兵也逐渐频繁了起来,他在位期间清军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两次金川之战又平定了四川土司叛乱,还有远征缅甸、越南等战事。
然而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乾隆用兵增多的同时国库里的白银也在快速减少,他退位时国库只剩6900万两盈余,而到了嘉庆第二年,由于白莲教起义,国库盈余就直接腰斩到了2700万两。
之后的道光、咸丰等后继者,清朝的国库就更加糟糕了,随着鸦片战争在道光年间爆发,清朝的国门被打破,一场内忧外患的危机也随即席卷了整个大清王朝。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甲午中日战争等等一系列的战事和对外赔款下来,清朝的国库快速见底,到了光绪皇帝时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清朝的国库这时已经负债了。
所以等到民国派人接收清朝国库时,人们才发现偌大的国库里竟只剩下了10个银元。
很多人都认为清朝国库的亏空主要是因为清朝赔款的缘故,毕竟一个《马关条约》都需要赔款2亿两白银了,清朝这得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赔完?
然而事实上赔款的主要部分并不是由朝廷承担的,毕竟朝廷也承担不起,清朝统治者只好把危机转嫁给普通民众,通过各种繁重的苛捐杂税剥削底层民众,可即便如此,赔款缺口也依旧非常之大。
03 清朝衰亡与长期腐败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转嫁危机也带来了恶性循环,百姓因为赔款而陷入极端贫穷,朝廷也就很难收税了,民间的抵抗情绪也在加剧,起义事件不断增多,这又导致战事的频繁出现。
因此到了晚清年间,清朝的统治已经是积重难返了,只有一切推到重来国家才能继续发展,于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这样爆发了,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朝加入民国,隆裕太后被迫带着溥仪退位。
当然除了战争和赔款之外,官员的贪污腐败也是导致财政收入减少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事实上清朝严重的贪污腐败可以说是贯穿王朝的大半个时期,早在康熙时期,因为担心严厉惩治腐败问题会影响官员们对朝廷的拥护,所以康熙就对很多贪污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来到了雍正时期,官员的贪污腐败已经很严重了,大小官员都在贪,朝廷的税收被层层剥削,导致很多钱都进了官员口袋的腰包。
嘉庆为了杀鸡儆猴,于是就对和坤进行抄家,没收了和坤8亿两白银,当时的朝廷也因此富裕了不少,但嘉庆的震慑并没有起到多大效果,官员该贪的还是在贪。
一个王朝的崩塌是各种因素造成的,它绝非只是因为战争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出太多的乱象,起义和战争只是导火索,清朝的腐败无能才是埋在更深层次的炸药。
参考资料:1、昌邑市广播电视台:大清灭亡时,国库中还剩多少银子?工作人员打开门后都看懵了2、澎湃新闻:康雍乾“盛世”背后:18世纪清朝的三重均衡态
来源:史书丹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