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4年秋,不利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从湘桂战场传来。新桂系主政的《广西日报》桂林总社,在风雨飘摇中散了骨架。不多时,宜山、百色、昭平三地,竟先后冒出三份顶着相同报头的《广西日报》来。
《广西日报》(昭平版)负责人合影:张锡昌、莫乃群、欧阳予倩、徐寅初、周匡人、千家驹等
1944年11月1日《广西日报》(昭平版)创刊号第2版
1944年秋,不利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从湘桂战场传来。新桂系主政的《广西日报》桂林总社,在风雨飘摇中散了骨架。不多时,宜山、百色、昭平三地,竟先后冒出三份顶着相同报头的《广西日报》来。
前二者仍是新桂系喉舌,只有昭平那份由中共广西地下党员创办。尽管它在世上只来去匆匆,从1944年冬到次年秋末,不足一年光景,却实实在在成了桂东抗战的记录者。
“昭平版”创办的历史背景
1943年3月份,日军对河南发起了猛烈攻击,国民党军队如同山崩般迅速溃败。接着是湘桂铁路沿线的大撤退,长沙,衡阳,桂林,柳州,一座又一座的城市相继沦陷。
一批爱国人士,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向昭平县的桂东方向撤离。昭平隐匿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桂东群山中,夹在湘桂铁路与西江水道线之间。此时南下广西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对广大乡村的占领显得力不从心。
一时间,政府机关团体纷纷撤往昭平,其中包括广西日报社、两广食糖专卖局、广西企业公司和广西省政府所属的桂北行署。这个宁静小镇,骤然变得拥挤喧嚣。整个市面从外部走过来的,几乎占到了1/7。在人群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化界爱国人士,如陈劭先、陈此生、欧阳予倩、千家驹、梁漱溟、何香凝、莫乃群、陈廷等人,他们都是受到广泛认可的文化界爱国代表。1944年6月,在县长韦瑞霖和同盟会老会员严直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成立了“昭平人民自卫工作委员会”,带领民众保家卫国。
那个时期,唯一能最快传递信息的渠道便是报纸。因此,莫乃群和张锡昌决定与陈劭先、欧阳予倩、千家驹、陈此生、梁漱溟、徐寅初等人进行商讨,在昭平创办《广西日报》,他们费尽心思终于联系上了退居百色的时任广西省政府代主席陈良佐和教育局局长黄朴心,也向在重庆养病的省政府主席黄旭初请示,最终获得了同意,为报纸争取到了合法身份,消除了许多障碍。
办报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他们成立了社务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主任委员先后由陈劭先、欧阳予倩担任,委员包括莫乃群、张锡昌、千家驹、胡仲持、徐寅初、周匡人等。下设编辑部、经理部、营业部、印刷部4个部门。莫乃群担任发行人,胡仲持负责总编,徐寅初负责经理部,黄洪年管印刷,诸建才管营业。靠着从桂林西南印刷厂、广西企业公司无偿支援来的人员和设备——珍贵的铅字、油墨和纸张,在1944年11月1日,《广西日报》(昭平版)的第一期,终于送到读者手中。
那年冬天,日军逼近昭平,报社在1945年1月27日紧急迁移到了更偏僻的黄姚镇,继续在烽火中传播着消息。
“昭平版”的办报方针、主要任务及栏目设计
“昭平版”《广西日报》虽然仍在使用桂林版的老招牌——用着同一个“内政部登记证第6544号”,可它骨子里却和桂林版完全不同了。它的心,是跟着共产党和民主同盟走的。
办这份报的人,心里牢牢刻着共产党在1939年《七七宣言》里的三句话: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创刊号上,张锡昌就把话说得很明白:这报纸要干什么?就是要保卫桂东南!要告诉大家真实的消息,要号召老百姓团结起来,要把山城的文化提上去,要带着大家往胜利、团结、进步的道上走。还要伸张世界上的民主风气,狠狠打击害人的法西斯思想。它得是桂东南的号角,是子弟兵们打鬼子的精神武器!
办报的路很难。纸张时有时无,“昭平版”的版面缩了又缩,一度被迫停刊,只能用油印凑合;后来复刊了,没多久又得缩小,办办停停,几经波折。可再难,大家的爱国心一点没凉,反倒更坚定了。他们下了决心:“将来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拼命保住这份报,让它一直出下去!”
翻开“昭平版”,栏目不少。主要分两大块:
一是正版:有讲道理的(像社论、短评),有讲新闻的(国际大事、盟军打德意日的消息、国际简讯、国内新闻、抗日战况、国内简讯、本地新闻),还有些特别栏目(时事分析、专家文章、星期论文、读者来稿、地方通讯、重庆消息)。
二是副刊:内容就更丰富。有评书的,谈作品的,介绍好书的,聊文艺的,写回忆的,青年讨论的,学新词的,写人物小传的,自由谈天说地的,还有专门登美术、诗歌、木刻作品的“园地”。此外,也定期有“妇女专页”、“工合专页”(工业合作协会编的)、“动员周刊”(昭平民众自卫委员会编的)等专门版面。
“昭平版”这份报纸,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诞生的,一路走来也是磕磕绊绊。但它活下来了,而且很有生气。报纸最核心的主张就三句话:坚持打鬼子,反对投降;坚持大伙儿一条心,反对分裂;坚持向前走,反对倒退。它出新闻,写评论,发文艺作品,卖力宣扬一个道理:众志成城,打鬼子,方能战而胜之。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昭平版”初办之际,正赶上湘桂大溃败的节骨眼上,报纸上一片怒批之声。1944年11月3日,它发表了一篇名为《口号胜利》的文章,言辞尖锐:有人说“干了不说”的德国人、“干了再说”的英国人、“说了又干”的美国人。又说这场战争,美国靠的是“生产上的胜利”,英国靠的是“外交上的胜利”。没过几天,11月8日的《桂客谈山》也写道,“古话云:‘仁者乐山’,现在逃难的人都往深山密林里钻,这怕是‘怕死的人才乐山’吧?要是光指望山来救命,那也太没出息了。”
1944年,国民党军队一败再败,蒋介石却把责任都推到同盟国头上。1945年1月10日,“昭平版”特意请贺县中学的老师肖敏颂写了篇《一切锁链用我们自己的手排除它!》,文章说:“我们不信武器差就是打败仗的唯一理由!我们也不信没有外国援助,抗战就真没指望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1944年11月21日的社论《战局感言》指出:“有人觉得保存实力是聪明,现在看,这简直是蠢到家了!要是学古人说什么‘用空间换时间’,那我们丢掉的可是祖宗坟茔所在的土地,换来的却是子孙万代都翻不了身的苦日子!”它警告说:“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残害老百姓还想成事的,古往今来,无论战时平时,从来没见过!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没有后方的支援,这一仗根本无法取得胜利!”
1945年,欧阳予倩、莫乃群、张锡昌、周匡人、千家驹、徐寅初等,积极宣传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崇尚进步、抵制倒退,把“昭平版”作为重要阵地。
“昭平版”还利用桂东相对宽松的环境,在自己的批语中千方百计地登载新华社的新闻,把延安的声音融入其中,成了桂粤敌后一支重要的新闻力量。
1945年,蒋介石加紧推行专制独裁,打压民主力量。“昭平版”挺身而出,发表社论:“法西斯病之病菌,不能说已荡然无存!一定要彻底清除,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民主阵营的一份子,才能真正取得最后的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昭平版”传达了民众的心声,在8月22日以及9月5日、6日,连续刊登了《民主合作和平建国》《国家统一与政治民主》《违反民主就是自掘坟墓》等社论。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为争取民主权利大声疾呼。
1945年9月30日,“昭平版”完成了它在战争年代的特殊使命,随后移回桂林。这份在烽火岁月中诞生的报纸,就像一粒微小的火种,在桂东敌后的土地上点燃了坚持抗战、追求民主的火焰,它所留下的历史印记,是不可磨灭的。
来源:民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