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的蛰伏,国运的突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2:35 1

摘要:几年前300万买的房,现在腰斩。当初首付90万,贷款210万,几年还款30万,但绝大部分是利息,现在还欠银行本金将近200万,房子挂了一年,最近无奈割肉150万卖了,但还得跟亲友借50万才能还清银行贷款。

几年前300万买的房,现在腰斩。当初首付90万,贷款210万,几年还款30万,但绝大部分是利息,现在还欠银行本金将近200万,房子挂了一年,最近无奈割肉150万卖了,但还得跟亲友借50万才能还清银行贷款。

这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买房借钱,卖房还得借钱,从买不起房到卖不起房,只需要短短三年。

房价十年二十年或许能涨回来,但钱包真等不到那一天了。

工资在下滑、工作不保把、中年被优化,曾经掏空六个钱包没留下多少余地的家庭,弹性的收入在走下坡路,而刚性的支出却死守高位,现金流枯竭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变成了楼市下一轮汹涌的卖盘。

一二线城市房价已经“回调”了约40%,三四线几乎腰斩,但跌势还在继续,且有加速的态势。

高点贷款买房的家庭房子早就成负资产了,但从房贷断供率来看并不是太高。根据四大行的半年报,个人房贷不良率在0.76%-0.86%的区间,远低于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的3.31%,也低于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的1.16%。

之所以断供率看起来还没那么难看,一方面是银行也不愿意接手这些烫手的山芋,人家自己还在卖房呢,你的房贷是银行当下为数不多的优质资产,只要业主还能继续供房,什么延期、先息后本等等都有的商量。

另一方面,也许是一种执念,很多人就想保住房子和个人信用,觉得丢不起这人,打肿脸充胖子。为了能继续还房贷,他们只能压缩家庭支出。

这里面还涉及到个人破产制度的问题,作为对比,美国大部分州实行无追索权房贷制度。这是美国在1929年大萧条之后,房价暴跌也成了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因此1933年加州法院做出了一个判决:在加州如果无力还房贷了,把房子交给银行就行。即使房子的市值低于贷款余额,银行也不能再追缴剩下的差额。

判决的理由是:办理房贷时,银行评估过房屋的资产价格,现在房子卖不到评估价,是银行判断的问题,银行有理由承担这部分损失。

后来美国很多州也实行了无追索权房贷,这就导致之后的每次经济危机,执行无追索权的州都比有追索权的州经济恢复得更快。

这是因为断供的家庭通过个人破产不再背债,推倒重来,再有新的收入就可以用于消费。

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原因一会儿再说,但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老百姓的消费被挤压,因为压力都给了消费者,那消费者就只能用脚投票远离消费,不管是商品消费还是金融消费。

这表现在生活必需品消费的直接降级,超市里进口牛奶销量下降三成,9.9元的国产袋装奶销量却增长近20%;同时非必需品生意更是直接关门或出售,比如人均500元以上的高端餐厅排着队关门,美团上 “10 元管饱” 的快餐订单占比却翻了一倍多。

今年上半年奢侈品销售额下滑28%,健身房年卡销量跌45%,电影票房跟2019年比直接腰斩,这还是有哪吒的情况下,外资消费品牌集中抛售中国业务,据知情人士讲,以前不敢想的国际头部品牌的中国业务,早就不是非卖品了。

但现在消费者也学精了,比如想买房的人就算真想买也不敢轻易出价,生怕卖家一口就答应;金融消费者也类似,哪怕股市正处在一个十年一遇的牛市,散户热情也不高,不敢轻易参与,也是生怕机构和大股东一口就答应,甚至能把公司都卖给你。

炒股炒成股东,泡妞泡成老公,在这个没有消费底气的当下,是一般人不可承受之重,这分别表现在4000点的股市散户却安静得可怕、年轻人的婚育意愿大幅的降低。

事实上,中国的中产作为一个短暂出现而且财产单一的群体,本来就是敏感而脆弱的,那些几年前充斥着朋友圈的中产小资生活,比如早餐标配北海道吐司,度假首选马尔代夫,孩子钢琴骑马的精致生活,并不是靠工资实现的。

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GDP成了世界第二,但打工人分到的份额普遍不高,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常年只有40%左右。过去中国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50倍,但扣除通胀因素的实际工资只增长了26倍。

同样是东亚国家的韩国,也做过世界工厂,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劳动生产率增长了不到8倍,而实际工资增长了6倍多。简单说就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剩余价值被拿走了一部分,不管是通过工农剪刀差还是城市土地剪刀差等方式,造就了中国在全球独一无二的全门类产业链优势。

工资方面有中国特殊国情、房价却早已和国际接轨。

在最高点时,房价收入比北京、上海超过了40倍,纽约只有10倍,东京8倍,中国打工人的工资在比肩世界水平的房价面前其实可以忽略不计了。

拿着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去买发达国家的房子,这才有了掏空六个钱包追赶房价的奇特现象,因为只要上了车,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幻觉就是中产的消费底气,消费多少不只取决于你实际赚了多少钱,更取决于你觉得自己赚了多少,这就是让持有房产的中国人敢于对标发达国家的中产来复制自己的生活品质的原因。

月薪1万的白领,只要有套房,就可以去巴黎打卡;月薪5000的普通人,只要有套房,甚至敢每天下馆子,资本当时还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消费升级”。

于是,房价曾经的正向财富效应有多大,现在的负向财富效应就有多强。就算月薪还是1万,但房子跌掉了上百万,甚至成了负资产的时候,人们才看清楚自己其实只能算个伪中产,住在外观精致的小高层的中产们以为逃离了贫民窟,但实际上只是因为付出了不合理的高房价,让自己觉得自己不是贫民而已。

如果除了房子没有其他资产,只仅靠工资,根本无法维持曾经的体面。

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的收入,当大家都敢于花钱,赚钱就是容易的,那么当财富幻觉因为泥沙俱下的房价而破灭,老百姓真实的消费能力必将原形毕露。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线城市的消费同比增长远低于小城市甚至县城,因为一线城市这个梦做得太久了。消费降级像一场精神凌迟,一片片剥离掉了中产们的尊严。某二手平台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奢侈品手表的挂牌量增长210%,九成卖家标注 "急售"。这些曾经中产身份的象征,很多都成了如今偿还信用卡账单的救命钱。

从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到2024年的27年里,商品房总销售面积一共是259亿平米,而2016年到2024年这短短八年间,商品房销售面积就达到了136亿平。

现在房价整体跌回到2016年,意味着有超过一半的购房者被套,粗算一下,平均一户100平米,那就是1.36个家庭被套。

特别是2020年之后买房的大好人,给地方、房产商和老房东们解了套,却牢牢套住了自己。不过这种舍己为人、为了大家牺牲小家的格局蛮值得尊敬。

我还真不是在说笑,正是这些国士无双的慷慨付出,才换来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间和空间,这个大事就是解决刚才所讲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中国人实际上还不具备仅靠工资性收入就能过上体面生活的能力。

在房价快速上涨二十年后,过度依赖房地产的财富幻觉,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大家都迷信成功学倡导的资产才能致富,迷信被动收入,迷信不劳而获,而轻视自身职业的成长,甚至轻视科技创新这个唯一能让国家真正强大能让老百姓获得高收入的因素。

别的不说,中国股市曾经长期以炒题材炒概念为主的特点就足以说明问题,大家都在比谁跑得快,慢牛就当然不存在,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少之又少,这只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曾几何时,中国这个社会更多的是讨论所谓“风口”,而不是注重长期投入、经营和提升,一个企业就算想搞创新,大多也只是模式创新,而不是基础性研究,外国的企业家研究芯片、研究太空,我们的企业家研究放贷、研究外卖、研究预制菜。

当然这么说有点以偏概全,但不可否认这绝不是个别现象。

没有长期的经营和投入,我们的产业就不能培育出大批具备赚取高收入能力的人群,很多产业甚至唯一想的就是老百姓兜里本就不多的那点子。

之前赚钱的要么是卖房的要么是放贷的,现在仅有的高薪岗位要么集中在靠牌照赚取垄断利润的的金融领域,要么集中在靠讲故事的科技领域,要么集中在靠流量垄断供应链进而卷死厂家的网络直播领域,但这批人在7.7亿劳动力的中国占比实在太低,更多的人没法靠能力变现,只会躺在资产上牟利,靠运气变现,长此以往,这还了得?

国家现在做的,就是要通过集中力量攻坚科技和产业升级,把这种社会心态给掰回来。现在还想着通过西方国家那种全民发钱甚至兜底你手中的房子,那是痴人说梦。

说白了,苦一苦现在,把资源投入到科技和高端制造业,恰恰是为了一个更体面的未来,让这个社会能够重新回到良性循环的轨道,否则真有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里,永远躺平。

国内的竞争可以靠文明和法律,但国际竞争更像一个丛林社会。

作为追赶者,这就是国际竞争格局的残酷,而且一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个代价现在看来,就是居民体感和经济数字之间的温差。

为什么现在都感觉越来越卷,说白了,卷就是代价。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的人工成本已经高于东南亚,但大家忽略的是,劳动生产率东南亚与我们还差距悬殊。

就拿深圳某玩具厂的数据来对比:同样组装 1000 个毛绒玩具,中国车间8个工人1天完成,人力成本4800 元;越南车间15个工人2天完成,人力成本 9000 元。

打工人的工资虽然比东南亚国家略高,但靠着卷效率,保住了人力成本优势。这其实是一种残酷,因为如果大幅提升了打工人的收入和福利,大家卷的动力下降了,我们的成本优势就没了。为什么大家觉得在中国生活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方便?

其实不是方便,而是便宜。在美国外卖小哥照样能四五十分钟给你送到家,但配送费不可能只有五块钱,而是二十美元;在美国照样可以随时找个水管工,但上门费用不可能只有一百块,而是二百美元。

美国靠着全球其他国家提供的廉价劳动力,把不可贸易的高收入留给了国内,同时给可贸易商品付出了极低的价格,这才得以让美元通胀不至于上天。

就像奥巴马说的,14亿中国人如果过上了美国人的日子,那将是一场灾难。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享受到国际低成本商品的同时,也变成了美国制造业空心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这个两面性还表现在,我们引以为傲的出口优势,何尝不是把老百姓的劳动剩余价值拱手相让?

这就像河南的农村之前总把好东西留给客人,自己孩子不让吃一点,家庭的这种选择和国家一样,本质上是为了赢得一个好的起步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现在反倒是他天天蹦蹦跳跳吵着脱钩,我们却显得异常冷静,因为这恰好给了我们把劳动剩余价值留在国内的机会。

但这种变化不会一蹴而就,因为老百姓的收入还不足以消化,因为我们出卖劳动剩余价值太久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大搞科技,本质上是要把原先的情况逆转过来,把之前失去的夺回来,尽可能赚取别人的剩余价值。

不过这个过程中,国家很难像发达国家那样大搞高福利、高收入,因为那会让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失去竞争力,在我们实现科技突破,能够享受垄断和高利润之前,如果成本先上去了、制造业先流出了,那集中力量攻克科技就是无稽之谈。

所以国家必须一方面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目前还不便大幅增加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甚至不能让银行这个给产业输血的中流砥柱承担资产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银行的着陆那叫硬着陆,老百姓多担一点、哪怕影响暂时的消费,那顶多叫软着陆。美国的银行可以通过央行的印钞以及把房贷打包卖给世界来分散风险,让全世界买单,但中国银行的这些资产很难卖给全球,这也是金融层面没法榨取别国剩余劳动力的一个体现,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很不足导致的。

我所说的这一切的一切,客观上就造成了老百姓体感上的温差,但如果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你有更好的选择吗?

接下来可以肯定的是,安逸的个人主义、精致的小确幸时代结束了,一个个人与国家命运为共同体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从放权到收权、从强调发展到强调安全,都是方方面面的微观表现。十五五规划被很多人解读没有超预期,但在我看来没有超预期就是最大的超预期。

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在道路选择面前的定力,它把稳中有进的稳和进的关系彻底梳理透彻了。十五五规划的核心就是两个词,科技和内需。

一个代表大国崛起,一个代表小民尊严,但两者又相辅相成,因为内需的推动,不能再靠虚无的财富幻觉,否则轻则消费持续萎靡、重则断子绝孙,而是要靠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真正收入提高。这是国家必须要走的方向。

在此之前,中产也必须低下头来,其实他们当下的集体式微既是之前野蛮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社会没有任何时候比当下更需要一种共识。

直到我们真正实现了科技的自立自强,有能力通过赚取全球的超额利润后,大家的体感才能真正得到改变。

这就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要义——让我们少依赖其他国家,让其他国家更加依赖我们。

18世纪是荷兰的世纪,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是靠房地产、靠投机所带来的财富幻觉完成强国的蜕变,靠的都是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金融市场,因为房地产只能收割自己人,高端制造业和金融才能收割其他人。

我始终相信,在战无不胜的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度过眼前的颠簸,21世纪必将属于中国。当前的痛点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只可惜,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

来源:汤山老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