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条对比图在家长群里炸了锅:成都孩子在海滩捡贝壳、在古镇画糖画,而其他城市的娃要么在补课,要么在赶作业。
“成都家长疯了!带着娃在三亚挖沙子的时候,我们家娃还在写周末作业!”
近日,一条对比图在家长群里炸了锅:成都孩子在海滩捡贝壳、在古镇画糖画,而其他城市的娃要么在补课,要么在赶作业。
让大家酸成柠檬精的,正是成都中小学的“首届官方秋假”——11月12日到14日,连上周六周日,凑出整整5天小长假。
下面,谭天道地,为你解读!
别以为成都这波秋假是“拍脑袋决定”,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教育局早就把算盘打得明明白白:11月正好是成都的“黄金旅游月”,气温15到20℃,不冷不热,去都江堰看银杏、去西昌泡温泉都刚刚好。
更关键的是,避开了国庆和春节的出行高峰,机票酒店价格直接打五折,家长带娃出游成本立减一半。
而且秋假压根不影响学习进度。成都某小学班主任张老师解释:“提前两周就把课程进度赶完了,秋假作业也是‘实践型’的——要么拍一组秋日美景照片,要么写一篇旅行日记,比刷题有意思多了。”
既让孩子放松,又能积累生活素材,这波安排难怪被家长夸“走心”。
成都秋假一官宣,全国家长的羡慕值直接拉满。北京家长刘女士翻着朋友圈叹气:“我们家娃连周末都被奥数班占了,更别说专门的秋假了。”
上海家长王先生更无奈:“想带娃去周边玩,还得跟公司请假,扣工资不说,还怕耽误孩子功课。”
最逗的是东北家长,直接在教育局留言区“请愿”:“成都有秋假,我们东北能不能有‘避寒假’?12月带娃去海南,比在教室里冻得缩手缩脚强啊!”
其实不只是家长,不少网友也站成都:“以前总说‘读万卷书’,现在终于想起‘行万里路’了!”
成都敢吃“秋假第一只螃蟹”,背后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专家李教授分析:“传统教育总把‘学习’和‘玩’对立起来,其实秋假是‘隐性教育’的好机会。
孩子去博物馆看文物,比课本上的图片更直观;在旅行中接触不同地域文化,能培养包容心,这些都是课堂学不到的。”
这波秋假还带火了“亲子研学”。成都某旅行社负责人说:“秋假期间的三星堆研学团全卖光了,家长带娃看青铜神树,听讲解员讲古蜀文明,比单纯逛景区有意义多了。”
还有家长带娃去农村体验收割,让孩子亲手掰玉米、挖红薯,体会“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这种教育比说教管用一百倍。
当然,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照搬成都的秋假模式,毕竟南北气候、教学进度不一样。
但成都的尝试给了大家一个启发:教育不应该只有书本和试卷,让孩子在自然里奔跑、在旅途中成长,同样是重要的一课。
说不定过不了多久,更多城市的孩子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秋假,到时候“羡慕嫉妒恨”就变成“普天同庆”啦!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
来源:一起走遍世界吧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