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海外市场虽然表面上对中餐热情高涨,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偏好的是经过本土化改良的菜品。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餐在海外的真实接受度。
实际上,外国人对中餐的认知和喜好正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
许多海外市场虽然表面上对中餐热情高涨,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偏好的是经过本土化改良的菜品。
比如美式中餐里的甜外炒饭、左宗棠鸡等,风味偏向甜咸,难以与正宗中国菜相提并论。
这种“改良风”在美国尤为突出。2023年数据显示,全球中餐馆超过60万家,市场规模达3000亿美元,尤其是美国中餐馆数量较疫情前增长了12%。
其中,80%的中餐都是美式版本,反映出消费者对传统风味的接受度其实有限。
另外,社交媒体更像是放大镜。
TikTok上的#ChineseFood话题播放量高达560亿次,很多网友只会在短视频中感受到中餐的魅力,但实际调查显示,只有约38%的欧美受访者喜欢正宗的川菜,麻辣程度多偏向微辣版本。
这说明,很多人虽然在网络上“迷恋”中餐,但实际接受正宗文化的比例不高。
此外,海外中餐的改良趋势甚至已经影响到一些连锁品牌。
比如海底捞在欧美推出的“鸳鸯锅”,一边是正宗牛油锅,另一边加入奶酪或红酒,2023年该品牌海外营收增长了45%。
这表明,差异化和本土融合成为出海的主要策略。
值得关注的是,健康问题也引发争议。
一些英国超市推出的预制中餐,糖醋排骨等高糖高钠菜品比国内版本高出40%,引起消费者对健康的担心。
这也反映出海外中餐常常在口味和健康之间难以平衡。
哈佛的研究显示,海外中餐的平均钠含量超标200%,远远高于国内的健康标准。
在德国,部分中餐馆坚持原汁原味的东北菜系,而法国则偏向粤菜的改良版,这也折射出不同地区对中餐的接受度和偏好不同。
从趋势看,中餐的出海也在迎来“标准化”和“个性化”两股力量。
预制菜、可定制的辣度和酱料逐渐成为新宠。
健康改良版本增长迅速,低糖低盐菜品的比例提升了30%。
国际餐饮企业纷纷试水智能点餐,实时调节口味,如伦敦的川府宴请就采用智能系统调节辣度和甜度。
再比如,日本便利店里的麻婆豆腐饭,辣度只有四川标准的五分之一,但销量仍突破1亿份。
关于未来,中餐在海外的发 展方向或许是坚持正宗,结合本土化创新,找到平衡点。
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推出健康、个性化的菜品,迎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不能忽视,但也要理性对待其影响,避免“虚假繁荣”。
总的看,中餐出海的路还在探索阶段。
应对健康、口味、文化的多重挑战,从而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持久的认同。
任何盲目追求“本土化”或“正宗”的策略,都需要理性权衡。
毕竟,最优的出路,是让中餐在保持魅力的同时,更加健康、多元和接地气。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