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对怀素的印象,停留在“醉写狂草”的“书法疯子”——喝得满脸通红,拿着笔大喊大叫,写出来的字像疾风骤雨,普通人根本学不会。
很多人对怀素的印象,停留在“醉写狂草”的“书法疯子”——喝得满脸通红,拿着笔大喊大叫,写出来的字像疾风骤雨,普通人根本学不会。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藏着一手“压箱底”的小草墨迹,比如故宫里的《论书帖》,那字写得比谁都规矩。
晋代的韵致像浸了茶的宣纸,唐代的了线的尺子,全揉进了每一笔里,普通人学起来反而比狂草更顺手,这才是怀素留给我们最值钱的学书宝贝。
前阵子刷b站,看到个叫“墨染少年”的up主,学怀素狂草学魔怔了。
他每天晚上喝半瓶白酒,模仿怀素“号呼狂走”,写“骤雨”“惊鸟”这些字,结果写出来的东西跟被猫踩了的墨盘似的。
连他师傅都这不是怀素过来踩了两脚有天他去省博物馆,看到《论书帖》的拓本,盯着“论书”两个字看了十分钟,突然拍桌子:“我素也会写这么整齐的字?”
从那以后,他每天早上六点爬起来,写两页《论书帖》。没想到才一个月,笔画的轻重、结构的松紧都有模有样了。
之前写不好的“之”字,现在能写出点晋代的“飘劲”;“书”字的竖画,居然能控制住“弯而不折”的力度。
他拍视频说:“原来怀素不是只会疯,他的小草才是给我们普通人留的‘入门券’,比狂草好學一百倍!”
其实怀素的狂草更像他的“对外人设”。
史书记载他“性疏放,好饮酒,每醉后号呼狂走”,这是他释放情绪的方式,就像现在的人压力大了去唱歌蹦迪。
而小草才是他“藏起来的真本事”。
比如故宫博物院藏的《论书帖》,是怀素晚年的“得意之作”。
上面的字“字字独立,点画严谨”,米芾看了都夸:“怀素的狂草是装出来的疯,小草才是他的真本事,每一笔都有规矩,每一字都有韵致。”
现在网上能找到《论书帖》的高清扫描图,放大了看,“书”字的竖画像柳叶似的弯,可起笔收笔都有“藏锋”,跟欧阳询的《九成宫》似的扎实;
“论”言”字旁写得窄窄的,右边的“仑”字写得宽宽的,像极了颜真卿的“左紧右松”,可笔画之间又有王羲之的“流动感”。
这就是怀素的“两面派”——狂草是给世界看的“表演”,小草是给自己写的“日记”。他用狂草告诉世界“我很个性”,用小草告诉我们“我很懂规矩”。
很多人说“晋韵唐法”,可到底是什么?怀素的小草给了最直白的答案。
比如《论书帖》里的“之”字,起笔像王羲之的《兰亭序》,轻轻一顿,然后向右上方“飘”出去,收笔像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重重一按——既有晋代的“韵致”(像流水一样自然),又有唐代的“法度”(规矩)。
再比如“帖”字的“巾”字旁,笔画细细的,可每一笔都有“力度”,像钢丝似的,这就是唐代的“中锋用笔”;而“占”字的点画,像露珠似的圆,又像珍珠似的亮,这就是晋代的“韵致”。
我看某书法教授的视频解析,他说:“怀素的小草每一笔都有‘出处’,没有一笔是乱涂的。”比如“论”字的右边“仑”字,来自《千字文》;“书”字的横画,来自《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怀素把晋代的“韵”和唐代的“法”,像揉面似的揉在了一起,所以他的小草“既有味道,又有规矩”。普通人学起来,既能学到“怎么写”,又能学到“为什么这么写”。
很多人学怀素,一开始就选狂草,结果越写越崩溃。
狂草需要极强的“控笔能力”,比如怀素写“疾风骤雨”,笔画的速度快得像闪电,可每一笔都没断,普通人没个几年功底,根本控制不了是“简化版的今草”,字字独立,笔画清晰,就像“书法里的楷书”。
我查过某书法app的统计,学怀素狂草的用户中,80%坚持不到三个月;而学《论书帖》的用户,60%能坚持半年以上,而且进步明显。
还有个“小草打卡群”,里面有个50岁的阿姨,退休后学书法,一开始学狂草,写得手发抖,后来学《论书帖》,每天写一页,现在能写出“有韵致”的小草。
她在群里说:“原来怀素不是给疯子写的,他的小草是给我们这些普通人写的,每一笔都能跟上,每一字都能看懂。”
其实这就是怀素的“聪明”——他把自己一辈子的书法经验,揉成了普通人能看懂的“规矩”,让我们这些没基础的人,也能摸到书法的“门”。
学书法就像学做人,狂放是给别人看的“面子”,规矩才是里子”。
怀素的狂草是他的“面子”,让世界记住了他的个性;而小草是他的“里子”,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真功夫”。
没有这些规矩的小草,他的狂草也不会有那么强的感染力;没有这些韵致的小草,他的狂草也不会有那么深的味道。
我们学书法,与其盯着那些“看起来厉害”的狂草,不如先学小草,把晋韵唐法装进脑子里,把规矩等根基稳了,再写狂草,才能写出“有灵魂”的字。
你学过怀素的书法吗?是觉得狂草带劲,还是小草更适合自己?或者你有没有遇到过“看起来难,学起来容易”的书法帖?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说不定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学书伙伴,一起打卡学小草,慢慢摸到书法的门~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