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8750英里! 这是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总长度,如果把它拉直,差不多能绕地球两圈。 来美国之前,我脑子里装的全是电影画面:一辆福特野马,沿着一号公路飞驰,窗外是加州阳光和太平洋的海浪,音响里放着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 高速公路,在美国文化里,几乎等同于自
48750英里! 这是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总长度,如果把它拉直,差不多能绕地球两圈。 来美国之前,我脑子里装的全是电影画面:一辆福特野马,沿着一号公路飞驰,窗外是加州阳光和太平洋的海浪,音响里放着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 高速公路,在美国文化里,几乎等同于自由、梦想和无限可能。 结果呢? 等我真正在这片土地上开了半年车,跑了上万英里,我才发现,电影终究是电影。 美国的高速公路,就像一个化了浓妆但忘了保养的中年人,远看风光无限,凑近了才发现,脸上的坑坑洼洼,比我想象的要多太多。
一、第一印象的“好莱坞滤镜”,碎的稀里哗啦
我第一次在美国开车,是从洛杉矶国际机场(LAX)出来,导航指向我在帕萨迪纳租的公寓。 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我整个人都是飘的,但握住方向盘那一刻,精神头瞬间就来了。 “I-405 North”,导航里的女声冷静的发出指令。 好嘞!传说中的405号州际公路,我来了! 我当时的心情,就像一个拿到新玩具的小孩,充满了对未知旅途的期待。电影里,主角们总是在这样的路上,一脚油门,奔向新生活。 可我的“新生活”,刚开始三分钟,就被一声巨响打断了。 “砰!” 整个车身猛的一震,我手里的咖啡差点飞到挡风玻璃上。我下意识的以为爆胎了,心跳瞬间飙到一百八。我紧张的抓紧方向盘,从后视镜里看了一眼,还好,后面的车离我很远。 我慢慢的把车并到右边的车道,速度降下来,车身的抖动也跟着小了。我这才意识到,不是爆胎,是我刚刚压过了一个大坑。 一个深不见底,边缘锋利的锅盖大小的坑。 我旁边的朋友,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十年的老司机,淡定的说:“欢迎来到洛杉矶,习惯就好。”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我的“好莱坞滤镜”被震的稀里哗啦。 路面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平整如镜,而是充满了裂缝、补丁和高低不平的接缝。车子开在上面,轮胎发出的不是平顺的“嘶嘶”声,而是持续不断的“哐当、哐当、哐当”。 每过一个桥梁接缝,车子就像被人从下面踹了一脚,整个悬挂都在抗议。 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开车,像是在开一艘在风浪里颠簸的小船。 我脑子里瞬间冒出一个巨大的问号:这就是那个“车轮上的国家”?这就是每年砸下几千亿美元维护的公路系统? 这路况,还没我老家县城新修的柏油路好。 朋友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你以为美国的高速都是给跑车拍广告用的吗?大部分都是给卡车跑运输用的。咱们现在开的这段,还算是修过的。” 那一刻,我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棕榈树和广告牌,心里五味杂陈。 来之前,我以为的美国公路是自由的赞歌。 来了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首重金属摇滚,充满了颠簸和嘶吼。
二、“补丁叠补丁”的公路,像一件穿了五十年的百衲衣
开的久了,我慢慢摸清了美国高速的“脾气”。 如果你想快速判断一条路的历史,不用查资料,低头看看路面就行了。 美国的高速公路,尤其是在东北部和中西部这些历史悠久的地区,路面就像一件穿了几十年的百衲衣。 深色的新沥青补丁,盖在浅灰色的旧沥青上;旧沥青上,又裂开了新的口子;裂口里,填着黑色的防水胶,像一道道丑陋的疤痕。 有时候,一条车道上能看到四五种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补丁,东一块西一块,毫无美感可言。 车开在上面,感觉就像在过一个永无止境的减速带。 有一次我从纽约开车去波士顿,走的是I-95号公路。这条路可是连接美国东海岸经济大动脉的交通要道,我想象中应该是非常现代化的。 结果呢? 路面状况差的令人发指。有一段路,最左边的超车道,竟然是用混凝土铺的,而且是一块一块拼接起来的。每块混凝土板之间都有巨大的接缝。 我的车以每小时70英里的速度开过去,轮胎压过接缝时,发出的“砰、砰、砰”的声音,有节奏的,像一首催眠曲。 我旁边的车,无论是轿车还是SUV,无一例外的都在上下点头,像是在集体朝拜。 我忍不住问我朋友:“他们为什么不把整条路重新铺一遍?这样补来补去,又难看又毁车。” 朋友叹了口气,给我上了一堂“美国基建速成课”。 “钱啊,我的朋友。” 他说,美国的高速公路系统,大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修建的,已经服役超过半个世纪了。设计寿命早就到了,现在全靠“缝缝补补又三年”。 要想彻底翻新,那是一笔天文数字。修路的钱,一部分来自联邦政府,一部分来自州政府。两边经常为了预算扯皮,国会批钱的速度,永远跟不上路面破损的速度。 所以,大部分时候,地方的公路管理部门只能采取最经济的方式:哪里坏了补哪里。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件巨大的,覆盖了整个美国的“百衲衣”。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每隔几年会给美国的基础设施打分,公路这一项,常年徘徊在“D”的水平,也就是“差劲”。 报告里说,全美超过40%的公路处于“糟糕”或“一般”的状态,每年因为路况差,每个司机平均要多花一千多美元的车辆维修费。 我摸了摸我车的方向盘,感觉它正在瑟瑟发抖。 这半年,我的车换了两个轮胎,做了一次四轮定位,悬挂也开始出现异响。修车行的老板见到我,比见到亲人还热情。 在国内,我们常常惊叹于“基建狂魔”的速度,一条崭新的高速公路,几年就能建成通车。 在美国,我看到的是一条高速公路的维修工程,能持续好几年。路边常年摆着“前方施工,减速慢行”的牌子,但你开过去,常常连一个工人的影子都看不到。 这种对比,让我深刻的理解了,什么叫“帝国的黄昏”。
三、公路上的“巨无霸”:被十八轮大卡车支配的恐惧
如果说糟糕的路况是物理攻击,那美国高速上的卡车,就是精神上的碾压。 在美国开车,你必须习惯和一种叫“Semi-truck”的庞然大物共存。 这种十八个轮子的巨型卡车,是美国物流的绝对主力。据说全美70%以上的货物,都是靠它们运送到全国各地的。 它们是美国经济的血脉,但对于我们这些开小轿车的司机来说,它们就是高速公路上的移动堡垒,充满了压迫感。 我第一次被卡车“教育”,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I-80号公路上。 那是一条双向六车道的高速,我正在中间车道安稳的开着。突然,我感觉左边一黑,一辆巨大的沃尔沃卡车头,像一堵墙一样出现在我的窗边,车头比我的车顶还高。 它发出的引擎轰鸣声,震的我耳朵嗡嗡作响。 我下意识的往右边打了一点方向盘,结果一看右边的后视镜,心凉了半截。 一辆同样巨大的彼得比尔特卡车,正紧紧的跟在我右后方,巨大的镀铬进气格栅,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像一只钢铁巨兽的牙齿。 我被夹在了两辆巨无霸中间。 那一瞬间,我感觉我的小丰田,就像是两头大象中间的一颗花生米,随时可能被挤碎。 卡车高速行驶时带起的强大气流,让我的车身开始左右摇晃。我死死的抓住方向盘,手心全是汗,大气都不敢喘。 我只能祈祷左边的大哥能快点超过去。 那几十秒,感觉比一个世纪还要漫长。 等左边的卡车终于超过我,露出了前方的道路,我赶紧一脚油门,逃离了这个“死亡区域”。 从那以后,我对高速上的卡车充满了敬畏。 我学会了永远不要和它们并排行驶,超车时要果断迅速,下雨天要离它们远一点,因为它们溅起的水雾,能瞬间让你的挡风玻璃“失明”。 这些卡车司机,很多都是技术高超的“老炮儿”,但他们长时间的疲劳驾驶,也让这些巨无霸变成了公路上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新闻里,几乎每周都能看到和卡车有关的重大车祸。 而且,这些重量动辄几十吨的大家伙,也是压坏路面的罪魁祸首。它们日复一日的碾压,就像一把重锤,不断的敲打着本已脆弱不堪的沥青路面。 可以说,美国的高速公路,成也卡车,败也卡车。
四、从东海岸的“战场”到中西部的“催眠曲”
美国很大,大到不同地区的高速公路,开起来完全是两种体验。 如果你想体验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去东海岸的大城市圈,比如纽约、波士顿、华盛顿特区。 这里的高速公路,更像一个战场。 车道狭窄,车流密集,人人都在抢时间。变道不打灯是家常便饭,强行加塞更是基本操作。你稍微慢一点,后面的车就会用喇叭和远光灯“问候”你全家。 这里的路况也最复杂,出口和入口的设计,很多都匪夷所-思。有时候导航让你从最左边车道,连续跨越五条车道,去最右边的出口下高速,全程只有不到一英里的距离。 每一次成功下高速,都像打赢了一场硬仗,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 但如果你把车开到中西部,画风就完全变了。 比如横贯内布拉斯加州或者怀俄明州的I-80号公路。 在这里,高速公路变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地方。 笔直的道路,像一把尺子,从地平线的一端,划到另一端。放眼望去,除了蓝天、白云和偶尔出现的草垛,什么都没有。 车,半个小时都见不到一辆。 在这里,你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车,而是睡意。 这种单调的景象,加上平稳的驾驶,会产生一种叫“高速公路催眠”的效应。你的眼睛是睁开的,但你的大脑已经开始休眠。 我曾经有一次,在内布拉斯加州开了三个小时,沿途的风景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我把音乐开到最大,喝了半瓶冰水,不停的掐自己的大腿,才勉强保持清醒。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你和你的车,在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上,驶向虚无。 西海岸,比如加州,则是这两者的结合体。 在洛杉矶和旧金山周边,你会体验到东海岸级别的拥堵和狂野,堵车能堵到你怀疑人生。 但只要你开出大城市,进入中央谷地或者莫哈韦沙漠,中西部的孤独感又会立刻包围你。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你深刻的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多样性和分裂感。 高速公路,就像这个国家的血管,连接着繁华与荒芜,也放大了喧嚣与寂寞。
五、休息站的“极简风”和加油站的“大冒险”
在中国开高速,每隔几十公里,就会有一个设施齐全的服务区。 那里有干净的洗手间,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有便利店,有特产店,甚至还有可以充电和休息的房间。服务区,是中国高速文化里温暖的驿站。 在美国开高速,你对“休息站”(Rest Area)的期待,需要降到最低。 大部分州际公路上的休息站,真的就只是一个“休息”的地方。 一个停车场,一个简陋的洗手间,几台自动售货机,卖的都是薯片和可乐。这就是全部了。 你想找点热的食物?对不起,没有。 你想找个地方给手机充电?对不起,插座可能坏了。 有些偏远地区的休息站,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用的是需要手动按压出水的井水,水龙头旁边还贴着“未经处理,不建议饮用”的牌子。 这种“极简主义”风格,在你不需要的时候,觉得也还行。 但当你真的内急,或者又饿又渴的时候,一个干净、温暖、功能齐全的休息站,简直就是天堂。 而加油,则更像是一场“荒野大冒险”。 在人口稠密的地区还好,加油站星罗棋布。 可一旦你进入西部那些地广人稀的州,比如内华达、亚利桑那或者蒙大拿,加油就成了一件需要提前规划的头等大事。 路边的提示牌会冷冰冰的告诉你:“前方120英里内无加油站”。 120英里,差不多是200公里。 如果你没看到这个牌子,或者看到了但没当回事,那后果可能很严重。 我有一次在亚利桑那州的“纪念碑谷”附近,就差点上演了一场“荒野求生”。 我的油表灯亮了,但我觉得下一个镇子应该就有加油站。结果开了半个小时,连个房子的影子都没看到。手机没有信号,导航也变成了离线模式。 看着油表的指针一点一点的往下掉,我的心也一点一点的往下沉。 天色渐晚,荒原上的风开始呼啸,我甚至开始脑补,如果车停在这里,晚上会不会有狼或者郊狼出没。 幸运的是,在我的油箱彻底见底之前,我终于看到了远处加油站微弱的灯光。 那一刻,那个破旧的,只有一个老头看守的加油站,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五星级酒店。 从那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油箱的油少于一半,只要看到加油站,不管油价多贵,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开进去,把它加满。 在美国的公路上,安全感,是自己给的。
六、两本不同的“驾驶账本”,自由的代价是什么?
开了半年车,我常常会把在美国和在中国的驾驶体验放在一起比较。 这不是要分出个高下,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两本完全不同的“账本”。 中国的“驾驶账本”,核心是效率和确定性。 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大部分时候,它的速度和舒适度都优于开车。 高速公路非常新,路况极好,开起来平顺又安心。服务区功能强大,让你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导航系统精准到每一条车道,电子收费系统(ETC)让你一路畅通。 但代价是,这种体验是高度“被管理”的。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严格的限速,让你必须时刻遵守规则。你得到的是安全和便利,但缺少了一点点随心所欲的“在路上”的感觉。 美国的“驾驶账本”,核心是自由和可能性。 一张巨大的公路网,可以把你带到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你可以随时从高速上拐下去,去探索一个地图上没有名字的小镇。你可以把车停在国家公园的路边,徒步去看一个壮丽的日落。 这种自由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 但代价也同样巨大。 糟糕的路况,意味着更高的车辆保养成本和更快的折旧。我的车在这半年里,花在维修上的钱,比我在国内开三年还要多。 巨大的地域差异,意味着你必须时刻做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你可能前一秒还在繁华都市,下一秒就进入了手机没有信号的无人区。 充满不确定性的休息和加油服务,让你必须成为一个精打细算的“规划师”。 哪一本账本更划算? 这取决于你想要什么。 如果你想要的是安全、高效、可预测的旅程,那中国的模式无疑更胜一筹。 但如果你向往的是未知、冒险,和那种“世界在我轮下”的掌控感,那美国的公路,尽管颠簸,尽管充满了各种槽点,但它依然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选择之一。
写在最后
离开美国前,我进行了一次横穿美国的公路旅行,从洛杉矶开到纽约。 最后一天的傍晚,我把车停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不知名高速公路的观景台上。 太阳正在缓缓的沉入阿巴拉契亚山脉,把天空染成了绚烂的橘红色。山谷里,I-76号公路像一条发光的河流,车灯汇成的光带,安静的流淌。 没有电影里的跑车和摇滚乐,只有我和我的那辆满是征尘的丰田,还有一台播放着乡村音乐的收音机。 一个开着皮卡的当地大叔也在看风景,他递给我一瓶啤酒,我们聊了几句。 他问我,对美国的高速公路感觉怎么样。 我想了想,把我这一肚子的抱怨,比如路烂、车多、服务差,都咽了回去。 我只是指着远方的车流,对他说:“它很老,但它还在工作,它能带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大叔笑了,举起啤酒瓶碰了一下我的,说:“没错,孩子。它就像我们这个国家一样。一身毛病,但只要你还愿意开,它总能带你到终点。” 这句话,比任何一本旅游指南,都更让我理解了美国。 这片土地,和它的公路一样,充满了矛盾,充满了未经修饰的粗糙感,但也在这种粗糙之下,隐藏着一种顽强的,一往无前的生命力。
美国自驾游出行Tips:
选车很重要: 如果你要进行长途穿越,尤其是在路况不佳的中西部或东北部,强烈建议租一辆悬挂更舒适的SUV。跑车的低底盘和硬悬挂,在这样的路上简直是活受罪。
轮胎是关键: 出发前一定检查轮胎的状况和胎压。美国修车和换胎的费用非常高昂。最好购买租车公司的道路救援服务,或者自己有AAA会员。
规划加油: 下载一个叫“GasBuddy”的App,可以帮你找到沿途最便宜的加油站。在进入偏远地区之前,务必把油箱加满,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
活用巡航控制: 在中西部那种笔直又空旷的路上,自适应巡航(ACC)是你的救星,能极大的缓解驾驶疲劳,还能帮你省油。
遵守“左道超车”原则: 美国高速的最左侧车道(Passing Lane)是超车道。超车后请尽快回到右边的行车道,长时间占用超车道是一种非常招人烦的驾驶行为,俗称“Left Lane Camper”。
注意不同州的法律: 每个州的交通法规都有细微差别。比如,有些州允许在红灯时右转(除非有明确禁止标志),有些州则不行。开车跨州时,最好提前了解一下。
远离大卡车: 尽量避免长时间与大卡车并排行驶,或者被它们夹在中间。它们存在巨大的视觉盲区,而且高速行驶时产生的气流会影响你的车辆稳定性。
准备离线地图: 很多国家公园和偏远地区手机信号很差,甚至完全没有。提前在Google Maps或类似App里下载好离线地图,关键时刻能救命。
现金和零钱: 虽然大部分地方都可以刷卡,但一些老旧的收费公路、国家公园门票或者小镇上的小店可能只收现金。准备一些现金和硬币总没错。
保持耐心: 你会遇到各种糟糕的路况,各种奇怪的司机,还有漫长的堵车。放平心态,把这些都当成公路旅行的一部分。毕竟,最美的风景,不只在终点,也在路上。
来源:馬尔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