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毕飞宇荣获第四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2:17 1

摘要:“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由旅居旧金山的华人作家王默人先生和夫人周安仪捐资设立,用于奖励全球范围内用华语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奖项以高标准的学院学术平台作为根基,力图树立华文文学学院评奖标准,旨在鼓励全球华人创作优秀华文文学作品,促进华文文学的繁荣

2025年11月12日下午,第四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

赵园《灯火》、陈冲《猫鱼》、毕飞宇《欢迎来到人间》共摘奖项。

“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由旅居旧金山的华人作家王默人先生和夫人周安仪捐资设立,用于奖励全球范围内用华语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奖项以高标准的学院学术平台作为根基,力图树立华文文学学院评奖标准,旨在鼓励全球华人创作优秀华文文学作品,促进华文文学的繁荣与进步。奖项已经于2018年、2021年、2023年成功举行三届。

本届评奖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承办,并得到了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美国)的大力支持。

活动现场

出席颁奖典礼的有哈佛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系Edward C.Henderson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王德威,杜克大学教授Carlos Rojas(罗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苏州大学讲席教授王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作家赵园,演员、导演、作家陈冲,作家、江苏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作家陈福民,作家林白,王默人、周安仪夫妇亲属王可凡,北京领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总编辑康瑞锋等校外嘉宾;以及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文学讲习所所长曹文轩,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杜晓勤,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赵琳,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讲习所副所长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等校内嘉宾。颁奖典礼由邵燕君主持。

罗鹏宣读毕飞宇《欢迎来到人间》授奖词,并和王尧共同颁奖。

罗鹏、王尧颁奖

毕飞宇表示,这一奖项填补了国内学院奖的空白。学院奖和知识分子紧密相连,他希望自己通过写作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也认为写作者都应当承担知识分子的责任。

毕飞宇发表感言

颁奖环节后,王德威、毕飞宇、陈冲、罗鹏等获奖作家、终评委代表开展了题为“今天我们还需要读小说吗?”的对谈,对谈由李洱主持。

王德威认为,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我们要关注网络媒介所带来的挑战。罗鹏陈述了自身对海外华人作家书写、华语作品译介的观察和经验。陈冲谈到自己对文学和电影叙事差异的理解。毕飞宇分享了文学改编电影、文学奖评选等方面的经验,鼓励热爱生活的人们走进叙事空间中感受和表达。

对谈环节

关于《欢迎来到人间》

作家毕飞宇全新长篇《欢迎来到人间》,这部与百万读者十五年来的赴约之作,经近百万字删改淬炼,八年精工打磨,让读者倍感惊喜。

01

真正进入生活以后,

谁是容易的呢?

这一次,“最会写疼痛”的毕飞宇依然关心疼痛。不过这次,令他愀然的是我们普遍存在的精神疼痛。他拿起小说的手术刀,剖开我们溃如废墟的内心世界,呈现每个人都拥有的两套生活:一套装满别人,一套隐于自我。尤其近来,“抑郁”一词再次沉重地闯入大众的视线,我们不无痛心地意识到,当代人连崩溃都是静音的。毕竟,“人活着,哪有不发疯的。”

正如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所说:“《推拿》将人们引向都市生活的偏僻角落,一群盲人在摸索世界,勘探自我。”从《青衣》《玉米》到《推拿》,探寻自我的精神地层是毕飞宇一以贯之的写作母题。

《欢迎来到人间》如同一场深情的预言,通过塑造一位堂吉诃德式的白衣骑士,宽慰我们:内耗、疲惫渐成常态的世界,请关心我们的精神疼痛。

02

“认可”有时是灾难性的

这一次,这位人类生活的“力学家”,依然稳稳拿捏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力学关系”。

职场、家庭、亲友,他的解剖稳、准、狠,在纷乱如麻的情感与社会结构中寻找“发疯”的源头。不过他用笔挑开的是,每种关系都配有一套沉重的期待与外在认可。

《欢迎来到人间》中,外科医生傅睿就过着两套相互矛盾的生活:他人眼中,傅睿年轻有为、家庭美满;独面自己,他只是在无休无止地扮演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医生……久而久之,真实的自我早已模糊不清,貌似确定的生活向内坍毁。

毕飞宇善意提醒:“‘认可’有时是灾难性的。你将不再是你,你只是那个被’认可’的你。它会给天才带来毁灭性的绝望。”

03

“特级庖毕”的精神解剖

这一次,笔锋精准如庖丁解牛的“特级庖毕”,以精确、犀利、见微知著的语言,白描我们幽微不可言说的心灵生活。正如《欢迎来到人间》开篇描写的千里马雕塑,体态畸形,内心嘶吼,灵魂被囚禁在石头之内。

你是否也像主人公,被抛掷在既定的人生轨道上,在重重社会关系中,兢兢业业地扮演着“适宜”的角色;却忘了,持续满足他人期待,是对自我的残酷盘剥。不期然间,我们似乎已成为“没进精神病院的精神病人”。岂止是主角傅睿,《欢迎来到人间》,难道不是人世间每一个负重行路者的精神画像?

04

与百万读者的十五年之约

尽管众多奖项加身,毕飞宇对待自身写作,尤其是长篇写作的态度却始终谨慎。毕飞宇看来,书写体量巨大的长篇小说如在汪洋里泅渡,他坦言内心的恐惧:“写长篇的时候你不知道从哪儿上岸,你看到的就是汪洋一片,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上岸。就像在海里面一样,你不能说我从上海下水了,然后我决定从智利上岸,这不是疯了吗?”

毕飞宇在写完《推拿》的十五年来,这个迟子建心目中的真气“少年”,从未停止以一腔赤诚面对自我。《欢迎来到人间》,既是他与百万读者的十五年之约,也是一位作家与每一个被迫完美的成年人,手心相抵的灵魂对语。程永新惊喜预言:“它会带来一股飓风。”

《欢迎来到人间》确如飓风,人间暗藏的权力、屈从、束缚、倦怠在毕式文风的横扫中无处遁形。

生命兀自汹涌,欢迎来到人间。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