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5日,福建舰在海南三亚入列,中国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
中国在同一周把电磁弹射航母入列和隐身无人攻击机协同作战同时亮出,美方多年担心的局面开始兑现
先把时间摆在桌面上
2025年11月5日,福建舰在海南三亚入列,中国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
几天后
11月11日,人民空军成立76周年之际,主题微电影《梦远》发布,攻击11以呼号玄龙,和歼16D、歼20并肩出现,呈现有人与无人协同的作战画面
两个节点连在一起,信息不再零碎,是一个清晰的节奏
从舰到机,关键不是数量的加法,而是效率的乘法
福建舰是全球首艘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配置3个弹射位与4道阻拦索
电磁弹射意味着更轻柔的加速曲线、更高的出动率、更广的载荷与油量选择空间,舰载机可以更少妥协地起飞,后续的空中编队因此能承受更复杂的任务
这些变化不需要夸张的修辞,只要看一次连续起飞的节拍,就能感到节奏变快
三航母不是摆在港口看气势,它是一个运行方法
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的组合,可以形成前沿执勤、轮换休整、维护待命的三线节奏,部署更灵活,覆盖更持久
对依赖海上通道的经济体来说,稳定的节奏就是安全的底线,这句话听起来朴素,但在远海航道上才真正有分量
空中部分的画面同样不抽象
《梦远》里,攻击11贴着战术动作亮相,玄龙的呼号清晰播出
协同不是摆造型
隐身无人机承担先行突破,电子战平台压低对方电磁感知,有人隐身战机通过数据链分配任务,这是一种一对多的调度
看起来是三种角色并行,实质是把不同维度的信息整合到一个作战循环里,动作更少,效果更密
硬信息必须说清楚
攻击11是世界首款正式服役的无尾飞翼布局隐身无人攻击机,机长超过10米,最大起飞重量10吨,航程超过4000公里,作战半径1500公里,内置两个隐身弹舱,可装8枚小直径精确制导炸弹
这些数据来自公开报道,支撑它在协同体系里的定位,不需要神秘色彩
问题也要提在明处
一个疑问是,协同体系在海空联动的复杂环境里,是否能保持稳定的数据链与指挥节奏
另一个疑问是,电磁弹射在高强度出动下的维护与可靠性,是否都已在长期测试里得到验证
好奇不是质疑,是推动事情更清楚的动力
这不是比吨位和数量的直线竞赛,而是把对抗拉到体系层面的升级
美方的参照系在变化
美军忠诚僚机项目仍处测试阶段,X-47B隐形无人机项目已下马,而中国在公开画面里呈现出有人与无人协同的实战化雏形
不必夸口,进度线就是回答
权威的判断可以作为坐标
环球网表示,福建舰入列标志中国海军战略从近海防御向远海护卫实现实质性跨越,且一年多内连续突破多个关键节点,对推进海军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
对外界关心的空中变化
军事领域专家表示,076两栖攻击舰若搭配攻击11与歼35,打击半径能到1500公里以上,战斗力比不少国家的常规航母都强
另有观点指出
攻击11搞定舰载化,一步到位把美国没走完的舰载隐身无人攻击机之路走通了
这些判断不同来源,但都围绕一个事实:进展不在试验室而在部队
谨慎是必须的
关于攻击11的翼展数据仍有差异,部分传播称其达42米,另有报道指为14米,且《梦远》的协同场景是否完全达到实战部署标准尚未明确,相关信息需以权威披露为准
不急于下结论,先把边界划清
制度层面的底色也要看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家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调自主创新发展国防科技工业,保障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需要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给技术路线与产业链定了方向,长坡厚雪,就需要持续投入
技术路径的选择是公开的
选择在阳光下推动硬核科技与完整体系建设,让对手看得见趋势,却很难改变趋势
电磁弹射跳过蒸汽,隐身战机形成一对多调度,无人机从试验走向服役,补短板与锻长板同时推进,这些都是清晰的轨迹
产业的回响也在扩大
舰载综合电力系统、航空发动机等环节的突破,不只服务战斗力,背后是材料、控制、制造的链条整体跃迁
市场对此很冷静,因为真正的收益不在概念里,而在产线与工程师的经验里,一次次迭代才能把可靠性和成本拉到可持续区间
接下来看的不是一两个炫目的镜头,而是长期节奏
11月13日至15日,外界关注对协同体系技术细节的解读、美军是否发布回应、以及三航母部署与无人机舰载化的后续分析
这些节点未必有爆点,但能把趋势的纹理补全
中心观点只有一句话:把海空力量按体系重构,才是改变比较方式的关键
这句话落到场景里,就是航母甲板上的出动频率、就是数据链里每一次任务分配、就是维护间隙里工程队的手上活
事情一清楚,虚火就会降下去
这盘棋刚到中局,节奏会更密,但方向更稳
来源:3C捕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