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乃传道授业解惑,因而不少教育者,把自己的职责定义为讲知识、传知识、教知识,是知识的搬运工。殊不知,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知识的简单讲、传、教,而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文化的觉醒与重建。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具有农夫的特质,是文化的“农夫”,像农夫一样深耕文化的
教育者,文化的“农夫”
原创 汤勇 汤勇晓语
2025年05月14日 11:49 四川
教育,乃传道授业解惑,因而不少教育者,把自己的职责定义为讲知识、传知识、教知识,是知识的搬运工。
殊不知,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知识的简单讲、传、教,而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文化的觉醒与重建。
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具有农夫的特质,是文化的“农夫”,像农夫一样深耕文化的土壤,培育文化的秧苗,在时光中守望文化的滋滋拔节。
文化的“农夫”,首先应该是对文化的挖掘。教育者作为文化的深耕者,应该不满足于知识的简单播种,而是深翻教育文化的土层,深挖教育文化的内涵,以文化浸润人,以文化感染人,以文化教化人。
比如解读《论语》时,带学生回到春秋时代的礼乐语境;讲授物理时,重现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思想抗争;演算数学时,唤醒文化基因里的数理直觉;教学地理时,从沉积岩的剥离中,揭示文化演绎的地质年轮;开展环保活动时,实践儒家“爱物”思想;组织运动会时,适时植入古希腊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快、更高、更强”;处理校园霸凌、欺凌事件时,有机融入“法家文化”的“以法治国,一断于法”与“恕道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化的“农夫”,其次应该是对文化的营造。文化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发生在每寸土地上,文化滋生在教育的天空里,教育应该无处不文化,时时处处都可以是文化。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是文化,围墙上攀爬的一丛紫罗兰是文化,图书室里飘逸的咖啡是文化,墙壁上张贴的师生作品是文化,过道上悬挂的名人格言画像是文化,走廊转角不经意摆放的书籍是文化,食堂里浓浓的菜香夹杂着书香是文化,教室里窗台上一字排开的绿色盆景是文化,甚至卫生间里墙壁上贴着的一行行小字“来也怱怱,去也冲冲”“善待身心,从这里开始”“幸福生活,交由清洁陪同”“每个细节,都彰显文明美好”同样是文化。
教育者作为文化的重要营造者,不仅应该有文化意识,而且还要有文化行动,要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和引导,生成一个个具有生命力与包容性,熏陶力与启迪性的文化环境。通过这种文化环境建构教育的“氛围”与“意义场”,使水泥建筑群升华为精神共同体,让学校的物理空间托展为心灵慰藉地,让教育的每一块“文化农田”都具有文化的辐射力和自我的孕育力,都能给教育烙上斑斓璀璨的精神底色。
文化的“农夫”,再次应该是对文化的传承。教育者不仅要挖掘文化、营造文化,还要努力传承文化。
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行动者——教育者,应该通过构建文化延续的创造性通道,激活文化基因,让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弘扬光大。
邀请民间艺人、乡土工匠进校园,让学生亲手体验民间剪纸、陶艺、皮影、木雕、泥塑、糖画、竹编等传统工艺以及文化遗产, 让文化活起来;鼓励学生用科技、艺术、商业手段创新传统文化,如设计汉字文创,开发古风游戏,恢复揖礼、晨诵等传统仪式,让文化动起来;让学生用说唱、漫画或短视频重新表达《论语》《庄子》等国学经典,赋予传统智慧新表达,策划校园传统文化展,用现代艺术形式,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诠释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让文化靓起来;支持学生收集代表自己文化身份的物品,如家书、老照片、老文化生活用品,展览分享,结合家谱研究,让学生绘制家族迁移地图,理解个人与历史的联系, 让文化扎下根来。
当然,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场持续的文化解码、繁衍与创新;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照抄照搬,而是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使其成为对接现实、走向未来、链接世界、塑造价值观的活水源泉。
我以为,真正的文化传承,是在操作无人机测绘古建筑时的“天人合一”,是在以大数据分析古代战争规律的宏大叙事,是在用儒家思想解决班级冲突的“和而不同”,是在用AI编写端午节祝福语时的韵律之美。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耕作,而教育者应是手持精神锄头的“农夫”,其使命是在文化的田野里精耕细作,让每一粒文化种子都能找到生长的缝隙,都能破土而出,绽放出灿烂的文化花朵!
来源:王营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