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岁通天帖》的产生与唐代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唐朝历代帝王多对书法艺术给予特殊重视,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文◎赵磊
《万岁通天帖》的产生与唐代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唐朝历代帝王多对书法艺术给予特殊重视,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唐太宗曾不惜重金广搜王羲之真迹,甚至将《兰亭序》带入昭陵陪葬。
至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
时任凤阁侍郎的王方庆向武则天进献了其家族珍藏的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与王荟、九代祖王献之与王徽之、王珣等直至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共计十卷。
武则天对此欣喜异常,却没有将这批无价之宝据为己有。
她命朝廷中善书者以“双钩填墨法”精心复制摹本,收藏于内府,而将王方庆进呈的原件精心装裱后赐还王家。
为纪念这一事,武则天还令中书令崔融编纂《宝章集》,记录此事。
王方庆及其子孙未能妥善保管武则天赐还的真迹,导致这批无价之宝最终不知所终。
而收藏于内府的十卷摹本,在历史长河中遭遇两次火灾——次是明代著名书画收藏家华夏的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的乾清宫大火。至今卷幅上仍可见火烧痕迹。
至清代,这套摹本仅剩下一卷,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慈、王志等七人十帖书翰。
宋代岳珂在著录这部法帖时,根据卷尾“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的年款,将其命名为《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代表了唐代摹书技术的最高水平。唐代是摹榻技术发展到巅峰的时代,其中“硬黄双钩响拓”技术堪称最上乘的摹榻手法。
《万岁通天帖》不仅是一件书法作品,更是研究东晋至六朝书风的可靠依据。通过这一法帖,我们可以观察到王氏家族一脉相承又各有发展的书法风格。
书法《万岁通天帖》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来源:汉府书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