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低调公司,买下超8000家咖啡门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0:27 1

摘要:这感觉就像看一部老电影:主角曾是城里最靓的仔,西装笔挺,端着一杯30块的拿铁,站在写字楼落地窗前,背后是黄浦江夜景。镜头一转,楼下瑞幸9块9的横幅飘得比江风还响,库迪干脆把店开进地铁口,连地铁广播都在喊“下一站,咖啡自由”。

8000家店,40亿美元,星巴克终于把“中国钥匙”交了出去。消息一出,朋友圈刷屏的却不是“恭喜”,而是“终于”。

这感觉就像看一部老电影:主角曾是城里最靓的仔,西装笔挺,端着一杯30块的拿铁,站在写字楼落地窗前,背后是黄浦江夜景。镜头一转,楼下瑞幸9块9的横幅飘得比江风还响,库迪干脆把店开进地铁口,连地铁广播都在喊“下一站,咖啡自由”。

星巴克不是没想过反击。会员折扣、优惠券、外卖专星送,能上的都上了,可高端人设一旦弯腰,观众反而更不买账。一位做VC的朋友说得直白:“以前买星巴克是买身份,现在买星巴克是买咖啡,身份不值钱了。”

博裕的出现像是递来一根救命绳,但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体面分手”。星巴克保留了40%股份,还握着长期授权的金饭碗,估值一路算到130亿美元——既要里子,也要面子。谈判桌上拉锯近一年,20多家PE轮番出价,最后让博裕捡了便宜。这家平时低调到查不到几条新闻的机构,去年刚吞下北京SKP近一半股权,如今又把星巴克中国装进兜里,算盘打得噼啪响。

可问题是,算盘珠子还能不能拨得动?

当年百胜中国、麦当劳中国分拆时,外卖刚起步,下沉市场还是蓝海,数字化红利像刚开闸的水,哗啦啦往低处流。星巴克现在面对的,是水位退潮后的礁石:外卖平台增长见顶,新零售渠道卷成麻花,瑞幸们把价格战打成日常,连县城小卖部都在卖速溶拿铁。

更尴尬的是,星巴克想下沉,但30块的客单价在下沉市场听起来像笑话;想涨价,一线白领又嫌性价比不如隔壁精品咖啡馆。一位零售分析师吐槽:“2万家店?先把现在的8000家填满再说。”

舒尔茨的退休像是给这场僵局按了加速键。老爷子2023年彻底交棒,中国区“灵魂人物”王静瑛年初退休,新任CEO倪睿安一人身兼董事长,权力集中得像一把收紧的伞。可伞下的人,抬头一看,天已经变了。

咖啡市场增速从30%跌到15%,门店总数却飙到8万家,平均下来每家店能分到的客人越来越少。星巴克的高端滤镜还在,但滤镜背后的故事越来越难讲。一位食品投资人说得狠:“品牌价值?值,但不知道怎么变现。”

未来摆在星巴克面前的,是三道送命题:
品牌调性和规模扩张,像鱼和熊掌;本土化运营和全球标准,像左脚踩右脚;数字化创新和第三空间体验,像让和尚用iPhone念经。

博裕的钱能解一时渴,但解不了长期渴。星巴克中国的故事,从“卖咖啡”变成了“卖模式”,从“消费升级”变成了“消费分级”。40亿美元的交易,不是终点,更像一场“成人礼”——告别舒尔茨时代的浪漫,迎接中国市场的残酷。

至于结局?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耸耸肩:“要么颠覆自己,要么被颠覆,没有第三条路。”

窗外的黄浦江还在流,只是这次,星巴克不再是风景,而是风景里的一艘船。

来源:星辰知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