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酒泉市肃州区三墩镇一片刚完成收获的田地里,一台270马力的拖拉机来回穿梭,身后翻起笔直匀称的泥浪。机手李文东跳下驾驶室,拍了拍他的“铁伙伴”:“五年前买的第一台拖拉机早就更新换代了。现在合作社里,从拖拉机、打捆机到农用无人机,配套农机一应俱全。”
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13日电(刘潇 白雪 吴亚文)在酒泉市肃州区三墩镇一片刚完成收获的田地里,一台270马力的拖拉机来回穿梭,身后翻起笔直匀称的泥浪。机手李文东跳下驾驶室,拍了拍他的“铁伙伴”:“五年前买的第一台拖拉机早就更新换代了。现在合作社里,从拖拉机、打捆机到农用无人机,配套农机一应俱全。”
五年前,怀揣“采菊东篱下”的诗意想象,李文东从新疆回到家乡投身农业。如今,他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拥有十余台50至270马力的拖拉机,覆盖耕、种、管、收全环节。他个人流转土地超2800亩,服务面积突破一万亩。
近日,在酒泉市肃州区三墩镇一片刚完成收获的田地里,一台拖拉机正来回穿梭。 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理想很诗意,现实是干得越多、规模越大,责任越重。”李文东坦言。他曾为抢收牧草创下“三天三夜没合眼”的纪录,“开到后面人都麻了,和五年前想得完全不一样。”
是什么支撑他坚持至今?“热爱,唯有热爱。”说起农机装备,从拖拉机到液压翻转犁,再到各品牌无人机,他都如数家珍,“这台多功能中耕拖拉机是‘多面手’,播种、中耕、打药都行,一直没舍得换。”
父亲李越站在一旁,眼中满是自豪。这位59岁的老农人坚定支持儿子:“现在农村老人多,地没人种,年轻人搞规模化是好思路。”两代农人见证了从“二牛抬杠”到智能农机的变迁。如今李越也能熟练操作智能拖拉机,他说,“这车自动化程度高,夏天穿白衬衫开车,进去什么样出来还什么样。”
图为酒泉市肃州区三墩镇村民李文东在检查拖拉机。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五年间,李文东不仅积累了“钢铁军团”,更组建起一支年轻团队。“基本都是‘90后’,最年轻的2002年出生。”团队里有擅长计算机、自动化的技术人员,已开始研究农机自动化改造和无人驾驶。
面对高额负债,李文东并不讳言:“压力相当大。但有句玩笑话这么说,种地挣钱吗?挣。挣的钱呢?买铁了。买铁干啥?挣钱。这就是循环。”他语气坚定,“我们有信心,不然哪敢持续投入这么贵的设备。”
展望未来,他规划清晰:“明年先做200亩智慧灌溉试点,加装手机远程控制阀门。农田气象站、土壤检测站……这些都会逐步建起来。”
夕阳下,李文东再次登上拖拉机,完成今日最后的耕作。远处,父亲默默注视着儿子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一步步实现着智慧农业的梦想。(完)
来源:甘肃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