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现413亿!软银清仓英伟达,AI硬件泡沫破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09:32 1

摘要: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前几天,全球知名的科技投资公司日本软银集团(SBG)突然宣布,公司已经在今年10月出售了所持有的全部英伟达股票,共计3210万股,套现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3亿元)。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前几天,全球知名的科技投资公司日本软银集团(SBG)突然宣布,公司已经在今年10月出售了所持有的全部英伟达股票,共计3210万股,套现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3亿元)。

这也并非软银首次减持英伟达,从2017年以40亿美元购买英伟达近5%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之一,不过随后分批卖出了英伟达的股票,到如今彻底清仓。这种举动也被外界视为“AI 硬件过热”的型号,引发全球对AI当前是否存在巨大泡沫的猜疑。

从“后悔卖出”到清仓英伟达

软银公布的2025年第二财季财报中显示,该公司的第二财季利润远超预期,而原因在于其投资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丰厚回报。尤其是针对对英伟达的股权,加上软银旗下科技投资基金愿景基金的盈利,助力软银在2025财年第二季度实现了2.5万亿日元(约合162亿美元)的净利润,远远超过了分析师平均预期的4182亿日元。

有趣的是,对于英伟达,软银曾经看法也有过摇摆。在2019年,便选择以70亿美元清空持仓,错失英伟达发展的最辉煌的一段时期。不过从2024年开始,软银重新购买回英伟达,并且在2024年11月,孙正义还表示,后悔卖掉英伟达股票,如今软银持有一年便再次清仓,不知是否还会后悔。

市场上也对软银此举认为是对“AI泡沫”的担忧,MIT在今年8月份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150次高管访谈、350名员工调查和300个项目审查中,仅5%的AI试点能进入生产阶段并创造可衡量的商业价值。

并且英伟达尽管仍然占据着全球70%的AI GPU市场,但其竞争对手也在快速发展。例如AMD的Instinct MI350已进入OpenAI供应链,国产算力芯片正在逐渐取代海外产品的生态位,此外,谷歌TPU、亚马逊Trainium等自研芯片的出现,也在减弱对英伟达的依赖。再加上随着中美之间的冲突,让英伟达在华市场已经归零。

不过软银官方对于清仓英伟达的动机表述非常谨慎,软银CFO后藤芳光表示,无法就出售英伟达股份的时机发表评论,也无法判断当前是否处于AI泡沫之中,出售股份是软银资产货币化战略的一部分。

尽管软银并未正面回应,但有机构认为,这并不代表着软银的战略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出售英伟达股票主要是为了筹措资金投资其他与AI相关的公司。

从业务角度来看,软银与英伟达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利益纠葛,并参与了多个依赖英伟达技术的AI项目,例如“星际之门”计划。

如今,软银的战略转向,不过说明了该公司AI投资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从早期依赖于硬件采购的时代,逐渐转向对软件商业化的关注。

许多投资者开始审视高估值公司的盈利可持续性,例如英伟达能否在竞争对手自研芯片冲击下维持毛利率,OpenAI能否在2030年前实现现金流转正。这一转变可能导致科技股估值分化,真正具备技术壁垒和变现能力的公司将获得溢价。

从硬件转向软件,AI市场的下一个机会?

目前软银对OpenAI的总投资已经达到了300亿美元,超过其对英伟达历史投资规模。这标志着软银从硬件的“卖铲人”转向了软件的“淘金者”。

对此,孙正义的逻辑是,AI 算力的货币化将从硬件转向软件,只要掌握模型生态(如OpenAI的API)便可获得持续现金流,而硬件竞争终将陷入红海。

当然软银的投资也并非单纯的财务行为,而是与技术布局紧密结合。例如软银通过旗下SB Energy参与“星际之门”项目,负责数据中心的电力供应和绿色能源方案,确保OpenAI算力成本低于行业平均30%。

并且软银还同时投资了英特尔与英伟达,形成“CPU+GPU+模型”的全栈布局,英特尔基于英伟达需求开发x86处理器,优化NVLink带宽和能效,提升AI集群性能。OpenAI的模型训练需求则推动英特尔优化18A制程的良率,并加速Foveros 3D封装技术研发。

与此同时,英特尔前CTO萨钦·卡蒂(Sachin Katti)转投OpenAI负责AI基础设施,更是为AI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卡蒂是英特尔最高级别的AI技术负责人之一,拥有MIT博士、斯坦福教授背景,曾主导英特尔AI战略、产品路线图及网络与边缘集团。在英特尔期间主导AI芯片与基础设施战略,尤其在网络优化(如自干扰消除技术)和边缘计算领域积累深厚。其加入后,将直接负责OpenAI的星际之门超算集群建设,目标是实现每周新增1GW算力的扩张速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卡蒂四个月内第二次晋升后离职。并且卡蒂是英特尔一年内第二位出走的AI高管,此前英特尔的前数据中心负责人Justin Hotard转投诺基亚。显然,传统的半导体巨头在AI时代的人才吸引力正在下降。

并且对英特尔而言,卡蒂的离职正值英特尔AI芯片战略调整的关键期。其主导的Gaudi系列AI加速器2025年营收未达5亿美元目标,而下一代Jaguar Shores机架级解决方案尚未量产。更严重的是,卡蒂带走了英特尔与英伟达、微软等合作的技术路线图细节,可能影响英特尔在定制化CPU+GPU集成方案上的竞争力。

对软银而言,目前的举动也在表明,他们认为AI 的终极价值不在硬件制造,而在掌控应用场景的基础模型层。与此同时,OpenAI也在通过“算力+模型+应用”的全栈闭环,期望复制AWS从云服务提供商到全球基础设施巨头的成功路径。

技术上OpenAI推出的GPT-5 Pro支持文本、图像、视频的联合训练,开发者可通过Apps SDK调用预训练模型快速构建应用。并且计划在2029年通过“星际之门”自建20GW算力集群,摆脱对云厂商的依赖,直接控制算力定价权。

从硬件转向软件,一方面是软银看到了数据飞轮效应带来的模型层的价值,用户交互数据越多,模型越智能,商业化场景越丰富。这也是为何OpenAI仍然在亏损,但估值却从年初的3000亿美元,跃升至5000亿美元。

另一方面,软银对OpenAI的投资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回报率,从此次的财报来看,OpenAI贡献的投资收益达到2.16万亿日元,占到软银愿景基金总收益的61%。已经被验证的道路,自然要继续走下去。

总结

市场对于AI未来前景的判断并未改变,但软银此次清仓英伟达,加码OpenAI的行为,显然意味着该公司认为AI价值正在向应用层和基础设施层集中。硬件层正从利润中心变为成本中心,而模型层从技术服务升级为平台生态,基础设施层从外部依赖转向自主掌控。若这种判断成真,将意味着未来市场对于AI的关注将从“谁拥有最好的芯片”,转向“谁掌控开发者生态和算力调度权”,这是更值得注意的。

来源:核芯产业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