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怎么总感觉肚子胀胀的,尤其是左下腹,总是隐隐作痛,像憋着气又排不出去……”在办公室的午休时间,王女士无奈地揉着肚子,对同事抱怨着。她已经连续几周有这种不适感了,起初以为只是吃坏了肚子,但调整饮食也没有明显改善。
“这几天怎么总感觉肚子胀胀的,尤其是左下腹,总是隐隐作痛,像憋着气又排不出去……”在办公室的午休时间,王女士无奈地揉着肚子,对同事抱怨着。她已经连续几周有这种不适感了,起初以为只是吃坏了肚子,但调整饮食也没有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最近还开始频繁跑厕所,有时候一天要上四五次,有时甚至有点带血的黏液。她开始担心,是不是肠道出了什么大问题。
像王女士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下腹坠胀、腹泻、腹痛等肠道不适的症状。多数人会以为是消化不良、肠胃炎或者便秘,
但如果这些症状反复出现,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那就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医生提醒,长期反复的下腹不适,尤其伴随大便异常,很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信号。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常被误解的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它是怎么发生的?有哪些典型症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和预防?
溃疡性结肠炎,听起来可能让人紧张,但它其实是一种慢性、非感染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结肠和直肠区域。
它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明确病因,但普遍认为与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衡及环境刺激有关。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及《健康时报》刊发的多篇科普文章整理的数据,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一线城市人群中更为常见。
久坐、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现代生活方式正悄悄改变着我们的肠道健康。我们从最直观的症状说起。下腹坠胀感是最常见的初期表现之一。
很多患者会误以为是普通的“胀气”或者“便秘”,但如果胀气感总是集中在左下腹,且伴随排便不畅、腹部隐痛,那就要引起警觉。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与便血并存的情况,粪便中夹杂黏液或脓液,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特征之一。该病常常呈现周期性反复,有时症状缓解,有时突然加重。
这也是它被称为“慢性病”的原因之一。许多患者在疾病初期因为症状轻微而忽视,等到病情变严重时才发现已经影响到生活质量和营养吸收。
接下来说说它的诱因。溃疡性结肠炎虽然不属于传染病,但它的发生与多种生活因素密切相关。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一个重要诱因,尤其是长期摄入红肉、油炸食物、辛辣刺激物,会增加肠道炎症反应的风险。心理压力大、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免疫系统,成为发病的“加速器”。
有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衡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机制之一。健康的肠道内含有数万亿计的益生菌和有害菌维持平衡,当这个平衡被打破,肠道黏膜可能受到破坏,引发慢性炎症。
抗生素滥用、生活节奏紊乱等因素,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如何确诊溃疡性结肠炎呢?目前医学上主要依赖肠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来做出诊断。
肠镜下可以清晰看到结肠黏膜是否存在糜烂、溃疡、出血等表现。但从症状出现到确诊往往存在较长时间的延迟,因为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肠镜检查或误以为自己只是肠胃功能紊乱。
在治疗方面,溃疡性结肠炎目前仍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是可以实现长期缓解的。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予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治疗,但更重要的是患者自身的配合。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情绪管理是日常管理的“三大支柱”。
饮食上,建议采用低残渣、易消化的饮食结构,避免高脂肪和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但在疾病活动期应根据医生建议适当限制。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可减轻腹泻带来的脱水风险。
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情绪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密切相关。建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加入心理疏导或适当运动,如瑜伽、散步等,帮助调节情绪,增强身体免疫力。
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最困难的不是症状本身,而是长期与疾病相处的心理压力。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和积极的治疗态度至关重要。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陪伴,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支持系统。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并非不可控制。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多数患者都能维持正常生活质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肠道健康,不忽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小信号。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长时间有下腹坠胀、腹泻、便血等症状,不妨尽早到医院做个系统检查,别让本可干预的“肠道小问题”演变成“生活大困扰”。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肠道健康现状调查报告》,2023年版
[2]健康时报.《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新进展》,2024年5月刊
[3]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炎症性肠病管理指南》,2022年发布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陈医生聊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