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13亿核聚变招标引爆市场!这五家公司潜力最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0:08 1

摘要:核聚变能源被誉为人类终极能源,其商业化进程一直备受关注。11月12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中国科学院下属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启动四大项目招标,包括液态包层氚提取系统、内燃料循环平台等,预算金额累计高达13.45亿元。

中国科学院近日启动金额累计超过13亿元的核聚变项目招标,中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按下加速键。

核聚变能源被誉为人类终极能源,其商业化进程一直备受关注。11月12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中国科学院下属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启动四大项目招标,包括液态包层氚提取系统、内燃料循环平台等,预算金额累计高达13.45亿元。

这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究正从实验验证迈向工程示范阶段。与此同时,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预计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

中国科学院这次招标的四个项目构成了核聚变反应堆中核心的氚燃料循环与安全系统。简单来说,这些系统负责“造氚、取氚、用氚和保安全”,共同确保聚变堆实现燃料自持、高效循环、安全运行的目标。

当前中国正在全球核聚变产业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中国工作组的重要单位之一,等离子体所承担了多项国际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输出的转变。

技术进步是推动核聚变商业化的重要力量。2025年,EAST项目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同时,中国环流三号也实现了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重大突破。

根据国金证券分析,可控核聚变行业将在“十五五”期间进入密集的资本开支期。单个实验堆的投资金额在几十亿到上百亿体量,预计2025 - 2030年间将有超过30台装置陆续落地,总投资额超过3000亿元。

核聚变产业链涵盖上游材料、中游设备及下游应用,其中中游设备环节占据最大价值量。

以国际最大的核聚变项目ITER为例,其成本构成中,磁体系统占比最高,达到28%。其次是真空室内部件占17%,真空室占8%,供电环节和制冷环节各占8%和5%。

磁体是核聚变产业链价值量最大的环节。高温超导磁体能贡献更高的磁场强度,使磁约束效果更好,有望成为未来反应堆的主流选择。

除了磁体系统,偏滤器、第一壁、真空室等也是核聚变装置的关键部件。这些部件需要耐受高达上亿度的高温,技术壁垒极高。其中,偏滤器被称为核聚变装置的“防火墙”,直接面对高温等离子体,需要具备极强的耐热性能。

在核聚变产业链中,多家A股上市公司已深度布局。

超导材料领域,西部超导是全球唯一拥有“NbTi铸锭 - 棒材 - 线材 - 磁体”全流程生产能力的企业,占据全球核聚变超导线材62%的市场份额。永鼎股份是全球唯一量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企业,独供“洪荒70”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关键部件领域,安泰科技是全球全系列涉钨聚变部件供应商,主导ITER钨铜偏滤器等关键部件,市占率超过80%。合锻智能作为全球唯一实现ITER级D形双层真空室整体成型的企业,中标BEST装置2.09亿元真空室项目。

系统集成领域,上海电气是国内唯一覆盖核聚变全产业链关键设备的供应商,涉及磁体、真空室、偏滤器等。雪人股份则是全球唯一量产 - 269℃氦螺杆压缩机的企业,为中国环流三号、EAST装置提供核心制冷设备。

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上具备领先优势,订单也已进入兑现期。例如,安泰科技2024年新签核聚变订单达5.2亿元,超过过去三年总和。

从投资角度看,核聚变产业的投资可遵循短期看订单、中期看产能、长期看技术的逻辑。

短期来看,随着各大聚变项目进入建设期,设备供应商的订单将逐步兑现。2025年以来,聚变新能、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等已累计招标约46项,涉及水冷系统、高压氦气回收压缩机等多个项目。

中期而言,产能布局成为关键。随着核聚变项目规模化建设,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将更具优势。例如,永鼎股份计划2026年将高温超导带材产能扩大至5000公里,以满足市场需求。

长期来看,技术壁垒和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高温超导、关键材料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有望在行业成熟后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投资者也需注意风险。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周期较长,短期业绩贡献可能有限;设备订单落地节奏受政策及国际合作不确定性影响;部分公司核聚变业务占比仍较低,需动态跟踪业绩兑现情况。

全球核聚变研究与商业化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美国计划建造全球首座电网规模商业聚变能发电厂,德国也设立高能量密度研究所,中国则在多个实验装置取得突破。

到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65.5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4%。

对于投资者而言,可关注三个方向:一是已在核心环节具备技术优势和订单兑现的企业;二是产能布局与行业扩张匹配的公司;三是与国家级项目深度绑定的供应商。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硬派研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