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趟旅程,不再只是“看竹海”,而是“玩竹海”“演竹海”,甚至把蔡伦的发明带回家。
把竹子劈成丝,再捣成浆,就能在蔡伦竹海变成一张会发光的月光纸。
这趟旅程,不再只是“看竹海”,而是“玩竹海”“演竹海”,甚至把蔡伦的发明带回家。
一、先去蔡伦竹海,把一张纸打回原形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伯,亲手拆掉自家作坊的最后一扇木门——只为了让游客进门就能闻到湿竹浆的青草味。
1. 砍竹 → 把斑竹、紫竹按节劈成筷子粗的竹丝,李伯管这叫“给竹子剃头”。
2. 蒸料 → 大铁锅里倒入石灰水,“咕嘟”90分钟,青竹瞬间软糯成“面条”。
3. 捣浆 → 一人一槌,咚、咚、咚200下,竹纤维断裂成奶油般细腻的米汤。
4. 舀纸 → 竹帘入槽,手腕一转,“水帘洞”成型,晾一天就是一张可画可写的原色纸。
想升级?
现场学李伯家传的“竹浆分层提纯法”,再挑一根斑竹加天然紫草染一抹藕荷色,你手里的不是纸,是千年前的彩虹。
二、鹿岐峰喝茶,把一杯春茶烫出汉代温度
国家森林公园刚修通的濒危植物保护带里,380岁的野生茶树排排站,枝头挂着二维码身份证。
扫码后跳出“2023年4月6日,采2.3千克,由僧人觉慧手取”——这就是禅茶溯源直播。
到寺后陶土灶边,先听一槌木鱼响,再跟着师傅用五指揉青,锅里“嗞啦”一声升腾的热汽,跟蔡伦蒸煮竹片时的水雾同温。
炒三分钟即可装袋带走,纸包茶叶遇火不裂,正是当年蔡伦用陶土过滤石灰浆抗虫的小绝招。
三、耒水湿地考古,把两千年前水车的吱呀声放给你听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挖出的“汉代水碓遗址”已在湿地公园南岸露头。
现场用AR复原:一人踏木板,水轮飞转,石碓砸竹,“咔嗒咔嗒”像鼓点,手机一开就能现场配音合拍。
更妙的是新研学路线:“古法造纸生态链”。
沿着芦苇荡认识构树、黄瑞香,每走十米立一块对比屏,一边是显微镜下的竹纤维,一张是现在用芦苇造的环保包装纸,工艺演变一目了然。
四、坛下陶村玩泥巴,把陶土变成古籍修复“护身符”
刘师傅把祖传柴窑烧热到1350℃,新出炉的“蔡伦缸”吸水率降到3%。
游客拿汉代矿坑里的高硅黏土捏小罐,烧完可带回当笔筒——它的二氧化硅遇水成胶,正好刷在古籍纸背防蛀。
等于亲手为蔡伦技术续命,仪式感爆棚。
五、如何把时间排成一场“穿越连续剧”
Day1上午:竹海砍竹—蒸料—捣浆—染月光纸,午间在竹海人家吃竹筒宴;下午去蔡伦纪念馆AR互动——看马车运纸轧出车辙,再用月光纸拓印。
Day2早6:30上鹿岐峰,看红外相机里的中华鬣羚踩水;8:30禅茶一味炒青,带着茶香下山;11:00耒水湿地研学,午餐在湿地观鸟咖啡厅;14:00坛下陶村拉坯,16:30返程衡阳南岳机场。
联票一票通,3天有效,足够把节奏放慢,让纸香、茶香、窑火余温一起发酵。
如果你只会用竹造纸,那是古人;既会造纸又学会用陶护纸,才算追上蔡伦的脚步。
来源:一往无前一点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