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精神,体现在森工铁军钢铁般的意志和作风里,镌刻在连续15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纪录中,更化为建设现代化新森工的不竭动力。据统计,2024年,是龙江森工发展“三年上台阶”的决胜之年,从见起色到上台阶,龙江…
翻开龙江森工的发展史,每一道年轮都沉淀着厚重的记忆。
从昔日为国家建设输送“栋梁之材”,到今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绿色底气”,那份“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精神早已融入森工人的血脉。
这种精神,体现在森工铁军钢铁般的意志和作风里,镌刻在连续15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纪录中,更化为建设现代化新森工的不竭动力。
新征程上,龙江森工集团坚持把提升干部作风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锚定“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主阵地’、践行大食物观的‘引领地’和发展林业碳汇经济的‘先行地’”目标加快发展步伐,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径。
思想之变,还青山以本色
油锯的轰鸣,曾是最熟悉的晨曲。
父辈们在林海雪原中喊着号子,一棵棵红松应声倒下,变成铁轨枕木、高楼梁柱,擎起共和国建设的脊梁。
放眼龙江森工的发展历程,曾在“两危”困境中苦思探索过,在天保工程中创业拼搏过,也曾创造了多项属于那个时代的成就。
↑拼版照片:上图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前绥棱林业局贮木场作业区场景(资料照片);下图为曾经的贮木场如今成为4A级景区,居民在4A级景区绥棱林业局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一处公园内散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谢剑飞2024年7月25日摄)。
2014年春天,随着一声“顺山倒”,山谷归于沉寂。停伐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许多林区的职工和群众一度感到迷茫。那个春天,56岁的柴河林业局公司卫星林场工人王凯看着自己伐倒的最后一棵树,心里空落落的:“不伐树了,我们还能做什么?”
无论是析困境之因,还是求振兴之道,都要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答案,就写在这片重新安静下来的山林里。
十一年后的今天,王凯的手掌上还留着握油锯的老茧,但这双手现在更常做的,是轻轻托起一株红松幼苗,把它栽进黑土地里。
“这里以前是一座林场,当地人以伐木为生。那时最怕下雪,林场工人看着雪都发愁,现在盼下雪。”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民宿老板刘清林的思路之变,见证着林区变迁。
最开始,刘清林家民宿只有两铺炕,如今客房扩大到40间,还配上室内卫浴等设施,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
如今在雪乡,像刘清林家开民宿的经营主体已超过200家。上一个冰雪季,雪乡接待游客145.2万人次,在游客的欢声笑语中书写了冬季旅游新的传奇。
大海林林业局退休职工孙强烈同样感慨于林区的变化,“十年前拍的是伐木工黝黑的背影,现在镜头里是苍鹭归巢。”作为一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在孙强烈的相机里,历史的印记清晰可见。
每一年的4月20日,森工人挥锹培土,让百万株新绿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数据记录下这场静默的革命:森林面积由551.37万公顷增长到557.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83.72%增长到84.72%,森林总蓄积由5.79亿立方米增长到6.89亿立方米,公顷蓄积量由102.14立方米增长到125.49立方米,森林碳汇总量达到12.6亿吨。
↑龙江森工集团绥棱林业局公司西北河林场,瞭望员在瞭望塔上工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从支援国家建设的“木材仓库”,到守护亿万人生态福祉的“绿色长城”,龙江森工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砍树人”到“护林人”,变化的只是身份,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担当。
能力淬火,改革破冰攻坚
森工精神,在伐木时代的号子里淬炼而成,在转型发展的春风里枝繁叶茂。
如何把制约现代化建设的壁垒和障碍破除,是放在新时代森工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面对“八强八弱”的历史积弊,龙江森工集团党委以一场刀刃向内的思想解放,用“七病七治”的猛药去疴,系统锤炼干部队伍的能力作风。
全面深化改革,核心要在全面上做文章、深化上下功夫,实现各项改革举措的相互贯通、协同高效;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深层次改革攻坚有效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
干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坚力量,好作风是干事创业的保障。集团着力打通内接外挂通道,注重在急难险重中培养选拔干部;打通干部“之”字型培养通道,让党务干部和业务干部进行岗位交叉互换,实现“一专多能”向“多专多能”培养复合型干部方向转变。
在改革中“浴火重生”。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科学理顺了“发展与接续、发展与平衡、发展与稳定、发展与安全、发展与未来”等关键性系统问题,以改革推进产业结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重构。据统计,2024年,是龙江森工发展“三年上台阶”的决胜之年,从见起色到上台阶,龙江森工集团圆满完成“135”发展战略阶段性任务,进一步夯实了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振兴的基础。
↑在龙江森工集团东京城林业局公司,扑火队员用新型背负式风力灭火机进行森林防灭火训练。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三年来,集团党委通过举办集中封闭培训式的“铁军培训班”,有效推动党员干部在锤炼党性中强化政治品格、在学思践悟中深化思想收获、在实践磨砺中厚植担当底色、在实干兴业中彰显履职成效,进一步锻造一支符合现代化新森工建设要求的铁军队伍。
从思维破茧到方法升级,从作风蜕变到效能提升,“铁军班”学员的变化,不仅是个体的成长,更是林区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
大灾面前方显铁军本色。2023年8月,受台风“杜苏芮”“卡努”双重叠加影响,集团8个林业局公司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涝自然灾害,其他15个林业局公司普遍受灾,受灾人口83557人,直接经济总损失28.09亿元。面临突降的自然灾害,生态铁军迎来了首场“大考”,打硬仗敢冲锋夺胜利的钢铁意志在此刻得以全面彰显。集团各级组织以强大的组织力、执行力、服务力、保障力、自救力,在严峻危险考验面前,历时 16 个小时,肩背手抬,扶老携幼,安全有序完成了390个林场81520名职工群众的转移安置。
“2022年,省委对全省能力作风建设发出了‘动员令’。三年来,集团党委紧跟省委步伐,站在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强思想灵魂之‘基’,凝勇毅前行之‘力’,在奋楫扬帆间‘求变’,在破浪笃行中‘求实’。用务实创新的实际行动,全力推进能力作风建设。”龙江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冠武说。
作风重塑,产业硕果盈枝
这场深刻的变革,在思想作风层面播下了种子,在产业转型中结出了丰硕的实践之果。
森工人彻底扬弃了“独木支撑”的旧路径,确立了“生态立企、产业富企”的新方略,目光从单一的“林木经济”投向广阔的“林区经济”,完成了一次从“靠山吃山”到“育山富民”的认知跃迁。
在中国雪乡,观光车司机们的故事是森工转型的生动注脚。天未亮,司机师傅就已热好车辆,细致核对每一班调度,准备迎接第一批憧憬雪景的游客。
从昔日驾驭运材车的“伐木能手”,到今日服务八方游客的“暖心司机”,角色转换的背后,是整个森工产业体系从生产导向到服务导向的思想转变。
↑游客在“中国雪乡”景区内游玩。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现象级的市场热度让“白雪”真正变成了“白金”。森工人的微笑服务,与雪乡的纯净白雪一起照亮了龙江旅游的靓丽名片,让“冷资源”真正变成了“热经济”。
2025年,龙江森工林区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亿斤,“森林粮库”仓廪充实;百万只林区大鹅、近万箱国有蜂群,“森林厨房”食材丰盛;从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草药规模化种植到全链条精深加工,“森药产业”多点开花;“森”标品牌旗下百余款特色农产品,从山野林区搬上都市餐桌,品牌价值日益彰显......
↑这是龙江森工集团通北林业局前进苗圃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这些林区的“边缘副业”正茁壮成长为立企的“主打产业”。今日的龙江森工,森林在休养生息中愈加茂盛,产业在转型重塑与多元发展中迸发更强劲的活力。
从传统生产到打造“数智林业”样板,林区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系统性转型。
远程监控,可随时查看各林场瞭望塔、检查站等实时视频;调度指挥,可快速部署人力、物力到达指定位置;事件处置,对管护巡护过程发现的事件及时上报;碳汇综合服务平台,可评估现有森林的碳储量,形成碳汇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走进位于龙江森工集团总部的生态调度指挥中心,生态指挥“大脑”正不断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在位于哈尔滨市的龙江森工集团森林防灭火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远程操控无人机进行日常巡护。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数字赋能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干部理念、能力、作风的系统重塑。近年来,龙江森工将干部素质提升与企业数智化转型紧密结合,以技术培训和实战应用推动干部能力升级,为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动能。
“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就是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一年接着一年打好这场硬仗,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更好地建设龙江森工、贡献国家、造福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张冠武说。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