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主要来聊聊“私域直播”。这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骗局,受害者全是咱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数以万计的老年人都栽过跟头。
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主要来聊聊“私域直播”。这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骗局,受害者全是咱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数以万计的老年人都栽过跟头。
这些骗局藏在菜市场的免费鸡蛋里,躲在社区的福利群里,最后在私域直播里完成收割,最近总算被集中曝光,相关部门也出了重拳,但这事儿真没那么容易结束。
首先得说,这些骗子能得手,核心就是抓准了老年人的两个软肋:一是爱占点小便宜,二是心里太孤独。
你去菜市场逛逛就知道,总有人摆着摊子喊“一元十个土鸡蛋”“55岁以上专属福利群”“听养生讲座免费领大米”。
老年人拎着布袋就凑过去了,扫码进群的时候,心里都觉得捡了大便宜,压根想不到,这一扫就把自己送进了骗子的“围猎圈”,你盯着的是免费鸡蛋,人家盯着的是你一辈子攒下的养老金。
然后就得搞明白,骗子最核心的作案工具是啥?就是私域直播,咱们平时刷的那些公开直播,内容能回放,平台有监管,出了问题还能举报。
但私域直播完全是另一回事,它不在公开平台播,得靠小程序定向邀请才能进封闭房间,没有公开链接,外人根本进不去,直播一结束就自动消失,连点回放痕迹都没有。
这种模式本来是商家精准对接客户的营销方式,现在却成了诈骗的“完美温床”,它躲开了所有监管的眼睛,没有算法曝光,没有举报入口,也没有平台介入调解,就像地下黑市关起门来唱戏,骗子在里面自卖自夸,怎么骗都没人管。
骗子的套路其实特别固定,一步步把老年人套牢,第一步是地推引流,在社区、超市、菜市场这些老年人常去的地方设摊,用极低门槛的福利把人拉进群。
进群之后,群主就开始“情感攻势”,天天问候“王阿姨今天血压还好吗”“李叔昨天的大米收到了吗”,一来二去,老年人就觉得这孩子比自己家晚辈还贴心,慢慢放下了戒心。
第二步是直播洗脑,直播间里的“老师”穿个白大褂,背景贴个假医院logo,屏幕上不停刷“10万人在线”“秒抢售罄”,那些点赞留言全是机器人自动生成的,后台数据想改就改,虚假热度一键就能做出来。
老年人一看这么多人抢,还有“专家”背书,心里就开始慌,生怕自己错过了好东西。
第三步是虚假宣传,这也是最坑人的一步,一罐普通羊奶粉,被吹成能代替降压药;一瓶藏红花,被说成能治失眠、活血化瘀,甚至能预防脑梗。
只要是老年人关心的健康问题,都成了他们夸大产品功效的噱头,把食品当药品卖,把保健品当神药吹。
最后一步就是跑路收尾,老年人付了钱,直播间立马关闭,购买链接失效,商家说“拆封不退”,售后电话永远打不通。
没有证据、没有凭据、没有平台撑腰,老年人想维权都找不到门路,一辈子的积蓄就这么被几场直播洗劫一空。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套路看着这么假,老年人为啥还会信?答案其实挺扎心的:他们太孤独,太容易相信别人,也太缺乏信息判断力。
骗子每天在群里喊叔叔阿姨早安、提醒按时吃药,联系的频率比子女一年的电话还多,老年人信的不是那些虚假产品,而是那份被在乎、被关注的感觉。
不少家庭,子女忙着工作,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更别说陪老人聊天了,骗子就是摸透了这种孤独,用几句问候、一点关心,就轻易撬动了老年人的信任。
这场骗局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套路有多高深,而在于它精准利用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把“情感”当成了骗钱的工具。
好在11月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启动了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这种假科普、真推销的私域直播,要求企业必须备案,直播内容要可追溯,平台也要负连带责任,但说实话,仅靠监管远远不够,因为每一次骗局的得逞,根源都是老年人心里的孤独缺口。
守护爸妈的养老钱,不能只靠监管发力,咱们自己得行动起来,多花点时间陪老人聊聊天,让他们知道,除了群里那个“老师”,家里人更在乎他们。
告诉他们,凡是说能治病的食品、纺织品全是假的,药品得认“国药准字”,保健品只能辅助调理,不能替代药物;提醒他们别点陌生链接,别随便扫码进群,别贪不明来源的免费福利。
互联网时代,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平白无故的免费鸡蛋,科技本来是让生活更方便的,不是用来骗取老年人善意的工具。监管的重拳能打击违法犯罪,但只有家人的陪伴和关爱,才能从根上堵住骗局的漏洞。
对付这种骗局,既要靠外部的监管整治,更要靠内部的情感填补,多给爸妈一点关心,多教他们一点防骗知识,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关爱从来不用靠扫码领鸡蛋换来,真正的健康也不会藏在虚假宣传的直播间里。
来源:珠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