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药板块的讨论又多了——有人说这波跌得太狠,不敢碰;有人琢磨着“是不是该抄底了”。其实不用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口号,咱实实在在捋捋:这轮创新药的调整,不是行业不行了,是之前的两个“预期落差”慢慢落地了,现在反而能看到些真真切切的机会,甚至可能是今年最后一波值得认
最近刷市场消息,创新药板块的讨论又多了——有人说这波跌得太狠,不敢碰;有人琢磨着“是不是该抄底了”。其实不用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口号,咱实实在在捋捋:这轮创新药的调整,不是行业不行了,是之前的两个“预期落差”慢慢落地了,现在反而能看到些真真切切的机会,甚至可能是今年最后一波值得认真看的布局窗口。
先说说之前为啥跌。上半年的时候,大家对创新药有两个盼头:一是医保谈判别降太狠,二是海外授权(就是常说的BD)能多成几个大单子。结果呢?医保谈判一开始,个别热门靶点的药,降幅比年初机构预测的高了3个百分点;海外BD的进度也没那么快,好几家药企的合作都停在“框架协议”阶段,没落地真金白银。这两个落差一出来,本来就绷着的情绪就散了,股价自然往下走。
但现在再回头看,这俩压力其实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就拿医保谈判说,今年的规则明显是“看药下菜碟”——不是一刀切降价,而是盯着“临床价值”来。比如罕见病药,去年某款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降了50%,今年同领域的一款新药,因为是国内首款、能覆盖更多年龄段患者,降幅只定了30%;还有两款针对罕见血液病的药,直接拿到了“保价条款”:进医保第一年不降价,第二年根据销量浮动调整,这在之前是很少见的。
至于海外BD,最近半个月已经有3家国内药企签了实质合作。有家做ADC(抗体偶联药物)的,拿到了欧洲某大型制药企业5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后续里程碑付款能到3亿美元——这不是“画饼”,钱已经打到公司账户了;还有家做双抗的,和美国药企谈成了东南亚区域的权益授权,对方不仅给钱,还帮着做当地的临床和注册。这些事儿说明,海外市场不是不认可中国创新药,只是现在更挑“真东西”,不是随便一个me-too(同类仿制)药就能谈成的。
更实在的是,创新药的“基本面底”已经能摸着了。刚出的三季度财报里,有两个数据特别扎眼:一是头部创新药企的研发投入没砍,反而涨了——比如某药企三季度研发花了8.2亿,同比涨了18%,其中4个亿砸在了一款针对胰腺癌的新药上。这个靶点为啥值得砸钱?因为国内现在只有1款化疗药能用,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到6个月,而这款新药的二期临床数据显示,中位生存期能延长到10个月,是真能解决“没药治”的问题。
二是已经商业化的产品,开始“真赚钱”了。比如去年进医保的一款PD-1新适应症(针对食管癌),三季度销售额环比涨了32%——不是靠降价冲量,是因为县域医院的覆盖从200家加到了530家。之前大家总觉得创新药只能在大三甲卖,其实基层医院里,食管癌、胃癌这些常见病的患者特别多,只要药能进医保、能送到基层,需求一点都不少。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所有创新药都能碰。真要布局,得盯着“三个真东西”,别被“管线多、概念新”忽悠了。
第一个是“有硬临床数据的管线”——不是那种“一期临床刚启动就吹上天”的,得是三期临床数据达标,而且针对的是“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比如有家药企的ADC药,针对的是HER2低表达的乳腺癌,之前国内只有化疗药能用,患者的复发率超过60%,而这款药的三期数据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比化疗长了6.3个月,客观缓解率翻了一倍。这种药一旦上市,根本不用抢市场,是市场等着它来。
第二个是“商业化已经落地一部分的”——别光看管线列表多长,得看有没有产品真能卖钱。比如有家药企有两款药进了医保,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加起来12.7亿,现金流净流入3.5亿,能覆盖一半的研发投入。这种企业不用老靠定增、发债烧钱,就算市场冷一点,也能扛得住;不像有些药企,管线全是“在研”,现金流全靠融资,一遇到行情差,就得断档。
第三个是“海外BD有实质进展的”——不是那种“签了框架协议就涨停”的,得是拿到预付款、或者海外临床已经启动的。比如刚才说的那家和欧洲药企合作的ADC药,不仅拿了5000万预付款,还一起启动了欧洲的三期临床——对方愿意搭钱搭资源做临床,说明是真看好这个药的全球市场,不是随便签个协议炒热度。
其实现在国内创新药的生态,比前几年好多了。之前大家都扎堆做PD-1,几十个药企挤一条赛道,最后只能拼降价;现在更多人开始做“差异化”——要么做ADC、双抗这些技术门槛高的,要么盯罕见病、老年退行性疾病这些冷门但有需求的领域。
就拿技术来说,之前ADC的 linker(连接子)技术只有欧美能做,国内药企得花大价钱买授权;现在国内的CRO(研发外包)已经能自己做了,成本比欧美低40%,而且稳定性更好。比如某CRO今年帮3家药企做了ADC的生产工艺开发,其中一家的药已经通过了美国FDA的临床默示许可——这放在3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当然,也不是没风险。比如有些药企还在做“me-too”药,别人做啥我做啥,靶点都烂大街了——比如现在还有药企在做PD-1,国内已经有10多款上市了,就算你的药获批,也卖不过先入局的,最后只能压价,赚不到钱。
还有些药企的现金流是“虚的”——研发投入全靠融资,账上的钱只够撑1年,要是明年市场没回暖,融不到钱,管线就得停。所以选的时候,得扒开财报看“经营活动现金流”,不是看“筹资活动现金流”——前者是赚的钱,后者是借的钱,这俩差别大了。
最近的政策也在给创新药“铺路”。10月份国家药监局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审批的通知》,把“突破性治疗药物”的审评时限从90个工作日缩到了60个——意思就是,真正能解决大病、难病的药,能更快上市。
医保局那边也有新动静,《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里明确:“对首次进入医保的创新药,给予2年的价格保护期”——这两年里,不会因为销量涨了就强制降价,药企能放心铺渠道、做推广,不用怕“卖得好反而亏”。
这些政策不是“喊口号”,是真真切切帮创新药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很多药企不敢投基层市场,就是怕刚铺完货就降价,现在有了价格保护期,自然愿意往县域、乡镇医院推。
其实创新药这事儿,本质上是“做真药、真做事”的企业才能活下来。之前的调整,相当于把那些“炒概念、蹭热点”的挤出去了,剩下的反而更扎实。
比如有家药企,从2018年就盯着胰腺癌这个靶点,砸了5年钱,中间二期临床数据不好,还调整了给药方案,直到今年三季度才拿出合格的三期数据——这种肯沉下心做“难事儿”的企业,就算短期跌了,长期也能起来。
最后想说,创新药不是“赌一把”的生意,是看“临床价值”和“商业化能力”的生意。现在这波调整,刚好是把“泡沫”挤掉的机会,能看清哪些企业是真有东西的。
你要是关注创新药,觉得哪些管线是真能解决患者需求的?或者对现在的布局有啥不一样的想法,咱评论区聊聊。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丁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