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重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正式落地,北碚区迎来历史性转折——面积从760平方公里跃升至1100平方公里,新增华蓥山、统景温泉等生态资源,同时接过川渝高竹新区这一跨省合作平台。这个曾经因GDP负增长陷入"边缘焦虑"的城区,如今被市委市政府赋予"重庆中
2025年11月,重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正式落地,北碚区迎来历史性转折——面积从760平方公里跃升至1100平方公里,新增华蓥山、统景温泉等生态资源,同时接过川渝高竹新区这一跨省合作平台。这个曾经因GDP负增长陷入"边缘焦虑"的城区,如今被市委市政府赋予"重庆中心城区北部门户"的战略定位。
短短两年间,北碚如何实现从增速垫底到连续9次在全市大会发言的逆袭?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期,这座兼具生态颜值与科创实力的城区,正以"三链融合"的独特路径,将区划调整的空间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10月23日,总投资46.05亿元的合北璧高速公路完成社会投资人招标,这条起于璧山七塘、横跨北碚澄江、止于合川草街的交通动脉,将在2028年通车后彻底改写北碚北部无高速的历史。作为北碚首条自主规划的地方高速公路,其与已建成的渝武高速复线、在建的西渝高铁北碚南站,共同构建起"三横三纵"的立体交通网。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北碚交通建设投资同比增长83.2%,其中宝山嘉陵江大桥完成总工程量42.5%,轨道交通15号线北碚段中梁山隧道已贯通,蔡家M1桥通车后使自贸区通行效率提升40%。
交通升级正在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渝武高速复线澄江支线通车后,澄江镇到重庆中心城区的车程从50分钟压缩至35分钟,直接带动缙云山北温泉旅游度假区客流量增长27%。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区划调整后新增的茨竹镇、大湾镇,使北碚北接四川广安,南联两江新区,成为渝广发展轴的关键节点。
重庆市交委规划显示,未来三年将重点推进北碚东西快速路、国道G244改建等工程,同步加密至川东北经济区的货运通道,让北碚从城市发展的"终点站"转变为要素流动的"转换枢纽"。
在重庆千里科技的生产车间,机械臂正以每分钟12次的频率完成汽车线束组装。这家从传统汽摩配件转型的企业,通过"AI+车"战略带动睿蓝汽车销量突破式增长,2025年带动北碚汽摩产业链产值增长32.2%,吸引12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这种"链主引领—集群发展"的模式,正是北碚产业突围的核心密码。数据显示,该区聚焦的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等六大产业链,2025年一季度贡献规上工业总产值75.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118.8%。
创新生态的厚积薄发支撑起产业跃迁。西南大学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已孵化713家初创企业,伊士腾生物的黄精产品从中试到量产仅用两个月,这种"陪跑机制"让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40%。政策层面,"双倍增"行动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从2022年的285家增至2025年的484家,科技型企业突破40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8.16件、居全市第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碚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扩展至2050公顷后,蔡家组团重点布局智能传感器产业,与科学城组团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互补,这种"一区多园"模式使工业投资连续6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
"以前绕道走,现在天天来。"家住蔡家保亿御景玖园的王阿姨看着家门口新增的200亩三角梅景观带感慨道。2025年,北碚实施138万平方米绿化整治,清理违规菜地400余亩,同步推进的"百馆之城"建设已建成卢作孚纪念馆等特色场馆23个。
这种"微更新"背后,是文旅产业的系统升级——《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通过"一带两区三核心"布局,到2027年实现旅游总花费248亿元,创建缙云山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生态资源的富集度成为转型关键。区划调整后,北碚整合缙云山、华蓥山"两山"资源,推出"森呼吸+泉滋养+食疗愈"的康养IP,金果园文旅康养项目落地即签约1.2亿元订单。在澄江镇,低空经济与旅游融合的示范项目正加速推进,规划建设的30公里空铁试验线,将串联起北温泉、金刀峡等景点,形成"空中游览+地面体验"的立体旅游模式。
区文旅委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假期,北碚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其中跨省游客占比提升至28%,"北碚文旅"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8亿次。
在西南大学药学院实验室,李学刚教授团队研发的黄精提取物正进行第三轮稳定性测试。这个曾因中试场地不足停滞的项目,如今在三圣镇的校企合作车间实现量产,产品利润率达45%。这种"高校出技术+政府给场地+企业拓市场"的协同模式,正是北碚破解产学研"最后一公里"的创新实践。目前,环西南大学生态圈已吸引76个创新团队入驻,建设功能生物基新材料等4个概念验证中心,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3.54亿元、同比增长132%。
政策创新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北碚在全市率先推出"科技创新券"与"产业引导基金"双轮驱动模式,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00万元的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资助,同时通过20亿元规模的产业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
重庆材料研究院的"高性能特种合金"中试平台,已为23家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帮助神驰机电等企业突破3项"卡脖子"技术。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魏鹏教授分析:"北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3所高校、13个科研院所的创新策源能力,通过'一圈一港一园'的物理空间整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北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将1100平方公里的空间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怎样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答案或许藏在那些具体而微的实践中:在三圣镇,闲置校舍改造的黄精加工车间带动40名村民就业;在蔡家智慧湾区,"企业家接待日"机制让企业诉求响应时间压缩至14天;在缙云山,"生态银行"试点使碳汇交易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这些探索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当空间重构遇上机制创新,当生态优势嫁接科创动能,北碚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一个城区的逆袭故事,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如何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实效的生动样本。随着市级支持政策的陆续落地,这座千年江城正以"北部门户"的全新姿态,在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版图上,勾勒出令人期待的未来。#重庆北碚如何把握重大机遇#
来源:重庆老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