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篡位的王朝有哪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2 19:02 1

摘要: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漫长画卷中,权臣篡位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区别于农民起义的暴风骤雨、外族入侵的铁马金戈,以权力内部的渐变与突破,完成王朝的新旧交替。从先秦到明清,权臣篡位的案例虽不占多数,却深刻影响着历史走向,折射出封建专制制度下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秩

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漫长画卷中,权臣篡位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区别于农民起义的暴风骤雨、外族入侵的铁马金戈,以权力内部的渐变与突破,完成王朝的新旧交替。从先秦到明清,权臣篡位的案例虽不占多数,却深刻影响着历史走向,折射出封建专制制度下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秩序与变革的复杂博弈。这些被权臣篡位的王朝,或因君主年幼孱弱,或因朝政腐败混乱,最终让权臣得以窃取最高权力,书写下一段段充满权谋与唏嘘的历史。

一、秦汉之际:权臣篡位的早期探索

中国历史上首个明确的权臣篡位案例,发生在秦朝之后的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成为权臣篡位的“开山之作”。

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凭借法家集权思想构建起强大的君主专制体系,丞相虽为百官之首,却始终处于皇帝的绝对掌控之下,未能形成足以撼动君权的权臣势力。但秦二世胡亥昏庸无道,赵高以宦官之身窃取朝政,指鹿为马,铲除异己,虽未直接篡位,却为权臣干政提供了早期样本,也间接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西汉建立后,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通过剪除异姓王巩固皇权,文景之治时期休养生息,君权稳固。但到了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皇权逐渐旁落。汉元帝以来,外戚势力崛起,王莽凭借其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皇后的身份,逐步进入权力核心。他早年表现得谦恭俭让、礼贤下士,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被视为“周公再世”。

汉哀帝死后,王莽拥立年幼的汉平帝,以大司马、安汉公的身份总揽朝政,随后通过加九锡、称假皇帝等一系列步骤,不断强化自身权力,清除反对势力。公元8年,王莽撕下伪装,废黜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定都常安,西汉灭亡。王莽的篡位,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权臣通过合法程序(名义上的禅让)夺取皇位,为后世权臣篡位提供了“禅让”的模板,其过程中的权力积累、舆论营造、步骤设计,成为后世效仿的范式。

新朝建立后,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试图解决西汉遗留的社会问题,但因改革脱离实际、操之过急,引发了更大的社会动荡,最终在绿林、赤眉起义的打击下迅速覆灭。刘秀趁机崛起,重建汉朝,史称东汉。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吸取王莽篡位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严控外戚与功臣权力,但到了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朝政日益混乱,再次为权臣崛起埋下隐患。

东汉末年,董卓入京废立皇帝,开启了军阀权臣干政的时代。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中原,成为实际的权力掌控者。他先后击败袁绍、吕布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被封为魏公、魏王,加九锡,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权,其权势远超皇权。曹操虽未直接篡位,但为儿子曹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建立曹魏政权,东汉正式灭亡。曹丕的篡位,完全照搬了王莽的禅让模式,进一步固化了权臣篡位的程序范式。

二、魏晋南北朝:权臣篡位的高发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权臣篡位的高发期。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与分裂,皇权衰弱,士族门阀势力强大,权臣凭借军权与士族支持,频繁上演篡位大戏。

曹魏建立后,文帝曹丕、明帝曹叡时期尚能维持皇权稳定,但曹叡死后,年幼的曹芳即位,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曹魏朝政。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继续巩固势力,铲除异己,废立皇帝。司马昭时期,曹魏政权已名存实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为流传千古的俗语。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西晋,曹魏灭亡。司马氏篡位,延续了曹丕禅让的模式,且过程更为周密,通过父子三代的积累,逐步蚕食皇权,最终实现政权更迭。

西晋统一全国后,短暂的稳定后便陷入“八王之乱”,国力大损,随后永嘉之乱爆发,西晋灭亡,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由司马氏建立东晋。东晋是一个典型的门阀政治王朝,“王与马,共天下”是其真实写照,皇权始终受制于士族权臣。东晋时期,王敦、桓温、刘裕等权臣先后崛起,其中刘裕最终完成篡位。

刘裕出身寒微,凭借军功崛起于东晋末年的战乱中,他先后平定孙恩、卢循起义,消灭桓玄、刘毅等割据势力,又北伐中原,收复洛阳、长安,功勋卓著,被封为宋公、宋王。公元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建立刘宋政权,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刘裕的篡位,打破了士族门阀对权力的垄断,开启了寒族权臣崛起的时代,其凭借军功积累权力的方式,也成为后世权臣篡位的重要路径。

南北朝时期,权臣篡位更是家常便饭。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均由权臣篡位建立:萧道成凭借军功掌控刘宋朝政,公元479年逼迫宋顺帝禅位,建立南齐;萧衍原是南齐权臣,公元502年废齐和帝,建立南梁;陈霸先在南梁末年的战乱中崛起,公元557年禅梁建陈。北朝的情况类似,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东魏由高欢父子掌控,公元550年,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建立北齐;西魏由宇文泰父子掌控,公元557年,宇文觉废西魏恭帝,建立北周。北周后期,杨坚凭借外戚身份(其女为周宣帝皇后)进入权力核心,周宣帝死后,杨坚辅佐年幼的周静帝,迅速平定叛乱,总揽朝政。公元581年,杨坚逼迫周静帝禅位,建立隋朝,随后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这一时期的权臣篡位,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多以禅让为形式,保持表面的合法性;二是权臣多凭借军功崛起,军权是篡位的核心资本;三是政权更迭频繁,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权力斗争;四是篡位者多为前朝重臣,通过逐步积累权力,最终实现政权更替。

三、隋唐至明清:权臣篡位的衰落与终结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吸取南北朝权臣篡位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强化皇权。隋炀帝时期虽因暴政导致天下大乱,但权臣篡位的情况并未发生,李渊父子趁乱起兵,建立唐朝,属于王朝更替的正常形式。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前期君权强大,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的出现,使得权臣难以崛起。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形成,节度使权力膨胀,成为实际的地方权臣。不过,藩镇势力虽能割据一方,甚至威胁中央,却未能形成足以篡位的全国性势力。唐朝末年,朱温作为藩镇节度使崛起,他率军进入长安,控制唐昭宗,随后诛杀宦官,铲除异己,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与魏晋南北朝类似,权臣篡位时有发生。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由节度使或权臣建立,其中后周是由郭威篡位建立,郭威死后,其养子柴荣即位,柴荣死后,年幼的柴宗训即位,赵匡胤凭借禁军统领的身份,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逼迫柴宗训禅位,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分割相权,推行重文轻武政策,从制度上遏制了权臣的崛起。两宋三百多年间,虽有王安石、秦桧等权臣干政,但始终未能形成足以篡位的势力,君权相对稳固。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民族特色,权臣干政现象较为严重,如燕帖木儿、伯颜等权臣曾权倾朝野,但由于元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混乱,权臣多专注于拥立皇帝,而非直接篡位,元朝最终因农民起义而灭亡。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此后内阁制度形成,但内阁大学士始终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权力有限,无法形成权臣。明朝末年,魏忠贤作为宦官专权,权势滔天,但仍未敢觊觎皇位,明朝最终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随后清军入关,建立清朝。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使得皇权高度集中,大臣成为皇帝的附庸,根本无法形成权臣势力。清朝的灭亡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而非权臣篡位。

从隋唐至明清的历史可以看出,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相权被逐步分割、削弱,军权被中央牢牢掌控,权臣崛起的空间越来越小,权臣篡位的案例也逐渐减少,最终在明清时期彻底消失。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历程,也体现了君权与权臣势力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

四、权臣篡位的历史反思

权臣篡位作为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特殊形式,其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说,权臣篡位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当君权衰弱、朝政混乱、社会矛盾尖锐时,权臣便有了崛起的土壤。权臣往往凭借军权、士族支持或外戚身份,逐步积累权力,最终通过禅让等形式夺取皇位。

权臣篡位对历史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它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权力斗争,给社会带来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另一方面,一些权臣篡位后,能够推行有效的改革,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如杨坚建立隋朝后,统一全国,推行均田制、科举制等,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外,权臣篡位也推动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后世王朝往往会吸取前车之鉴,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防止权臣再次崛起。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权臣篡位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封建王朝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权臣篡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一过程,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回望中国历史上那些被权臣篡位的王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君权的强弱、制度的完善、社会的稳定,是决定王朝命运的关键因素。一个王朝若能保持君权的有效掌控,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便能有效遏制权臣崛起;反之,若君权衰弱、制度腐朽、社会动荡,权臣篡位便可能成为必然。这些历史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源:橘子洲头望明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