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亚鹏又签新项目,海哈金喜复出拍戏,3岁的李夏却在一旁奶声奶气地唱完整首英文《小星星》——这画面,比任何公关稿都扎心。
“李亚鹏又签新项目,海哈金喜复出拍戏,3岁的李夏却在一旁奶声奶气地唱完整首英文《小星星》——这画面,比任何公关稿都扎心。
”
离婚一年半,别人家的狗血剧情还没写完,这俩人已经把“分手”过成了合伙公司:一个在前线猛冲文旅地产,一个在后方重启演艺+童装副业,中间夹着个娃,日程表比上市公司还精密。
先说娃。11月底那条视频,李夏坐在钢琴前,小脚丫晃啊晃,居然能把《Twinkle Twinkle》唱完不跑调,弹幕瞬间刷屏“语言天赋点满了”。
海哈金喜在评论区补刀:女儿听到旋律就手痒,准备给她找专业老师。
一句话,把“星二代”的宿命感拉满——别人3岁还在背“鹅鹅鹅”,她已经开始认五线谱,基因这玩意儿,不服不行。
更绝的是,教英语的不是外教,是同父异母的亲姐姐。
李亚鹏上周直播说漏嘴:李嫣每周视频上岗,一句“sister,repeat after me”直接把家教费省了。
屏幕外一堆家长原地破防:自己花两百块一节课,人家姐姐远程免费,这差距,比房价还让人胸闷。
再说大人。
李亚鹏的“中书控股”像打了鸡血,11月刚把江西婺源的一块地收入囊中,口号照旧:“文化+民宿+康养”,听着像老酒装新瓶,但资本市场就吃他这套情怀。
可情怀要烧钱,于是“周末爸爸”成了他的新身份:每周三、六固定陪娃,雷打不动。
网友辣评:“两天带娃,五天带项目,时间管理大师看了都得递烟。
”
海哈金喜这边更利落。
签了新的经纪公司,海报还没拍,童装店先上线,主打的口号是“妈妈设计师的审美”,翻译过来:我自己娃当模特,省掉代言费,还能直播带货。
被问“复出会不会耽误孩子”,她甩回一句:“带着娃一起上班,就是新一代妈妈的KPI。
”评论区瞬间分成两派:一边喊“独立女性帅炸”,一边嘀咕“孩子成营业工具”,吵了三千楼,热度白捡。
最微妙的是,俩人把“离婚”硬生生完成了“项目制育儿”——没有互撕,没有深夜小作文,连碰头接娃都被拍成“老同学叙旧”。
李亚鹏在直播间公开致谢:“她把孩子教得很好。
”海哈金喜回敬:“爸爸的努力她也看得见。
”官方话术背后,是算盘珠子噼啪响:负面舆情清零,商务报价稳了,孩子还能在镜头里收获一波“治愈流量”,一举三得,比任何危机公关都漂亮。
当然,也有人担心:当成长变成流量素材,娃到底是C位还是道具?
李夏的钢琴课、英语班、舞蹈打卡,每一条视频都在精准戳中“鸡娃”家长的G点,点赞越高,算法越推,孩子越要配合。3岁正是满地打滚的年纪,她却得在镜头前保持乖巧微笑,长期下去,会不会把“喜欢”磨成“任务”?
没人能给出答案。
可这就是娱乐圈的生存法则:热度是硬通货,童年也可以分期付款。
李亚鹏和海哈金喜只是把它写成了合伙人协议:爸爸负责赚钱,妈妈负责赚好感,娃负责可爱,三方分成,童叟无欺。
至于李夏将来是想当钢琴家还是只想躺平?
那是十年后的热搜,现在先让爸妈把今天的数据跑完。
所以,别急着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也别急着吐槽“消费童年”。
在流量时代,谁不是一边立flag一边被算法追着跑?
区别只是,有人把剧本写在通告里,有人把剧本写进人生。
来源:非凡蛋糕jqmPQ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