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统派同台,郑丽文祭拜吴石将军,理由令人无法反对,民进党破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18:30 1

摘要:郑丽文“不再为政治信仰付出代价”的表态,暗含对两岸历史恩怨的超越。在民进党将“抗中”戏剧演到极致的当下,国民党此举既避开了“亲中”标签的陷阱,又构建起“历史和解者”的新形象。

郑丽文这次亲自祭拜吴石将军,确实把两岸关系最敏感的那根弦直接拨响了。

现场选在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气氛本身就不一般,毕竟这里是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这些烈士最后的归宿。

郑丽文明确表态要祭拜吴石将军,还强调推动两岸和解、两岸和平,说白了就是在历史伤口上撒盐,同时又试图给未来包扎。

这种话,岛内有人听着刺耳,有人觉得温暖,分歧明显。

郑丽文“不再为政治信仰付出代价”的表态,暗含对两岸历史恩怨的超越。在民进党将“抗中”戏剧演到极致的当下,国民党此举既避开了“亲中”标签的陷阱,又构建起“历史和解者”的新形象。

统派、共谍、和解、统战,这些标签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轮番砸向郑丽文,民进党气急败坏,国民党一边表态一边试探,舆论场上火药味十足。

一个为两岸统一牺牲的将军,几十年后竟然还能让一个政党破防,这本身就说明了某些更大的问题,民进党为何反应这么激烈?

台北的马场町纪念公园,最近因为一场追思活动,成了全台湾的政治风暴眼。这个地方,曾经是历史上的刑场,吴石将军等人就在此地牺牲。今年,因为一部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热播,吴石这个在大陆被尊为英雄、在岛内绿营叙事中却被定义为“叛徒”的人物,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

11月8日,台湾的统派社团在此地策划了一场纪念活动。这本不稀奇,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国民党新任党主席郑丽文,竟然亲自出席。她的出现,瞬间让这场活动从一个小众的纪念仪式,升级为撼动台湾政坛的重大事件。

这一切发生的背景,是台湾社会普遍的焦虑。不久前,赖清德在10月31日的公开讲话中,明确反对两岸统一,高调鼓吹“以武保台”。话音刚落,解放军的“围台演习”就接踵而至,给岛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要和平、怕打仗”已经成为民众心中最大的公约数,谁能回应这份焦虑,谁就可能抓住未来的民意。

郑丽文的行动,显然不是一时兴起。这位有着从绿营转投蓝营背景的“战将”,一上台就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她的一系列操作,被外界解读为一套精心设计的组合拳,意图通过重塑话语权、巩固权力核心、直面身份认同这三大策略,系统性地拆解民进党多年来划定的政治“红线”,为风雨飘摇的国民党,也为台湾,开辟一条新的生存之道。

郑丽文最核心的策略,就是釜底抽薪。她把过去那些一碰就炸的敏感议题,从“统独”的狭隘框架里拽了出来,然后用“和平”与“人道”这些普世价值重新包装。这样一来,民进党最擅长的“抹红”战术,一下子就打在了棉花上。

马场町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郑丽文抵达现场后,没有长篇大论地去争辩吴石将军的历史功过,而是发表了一段直击人心的讲话。她的核心论点是:“我们不需要再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付出代价。”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超越了蓝绿,超越了统独,直接诉诸于对政治迫害的厌恶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这一下,让准备好扣“卖台”帽子的民进党瞬间“破防”。他们怎么反驳?难道要公开宣称“和平”不好吗?还是要主张“为了信仰就应该付出生命的代价”?任何一个正常的政党都不敢这么说。郑丽文巧妙地将一个可能被攻击为“通敌”的行为,转化成了一场关于“和解共生”的呼吁,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她的这番操作,精准地踩在了社会的脉搏上。当下的台湾民众,因为赖清德的强硬路线和解放军的军事压力,普遍缺乏安全感。郑丽文高举“和平”大旗,直接回应了这种最深层的焦虑。当民进党当局无法提供安全感,反而把所有“求和”的声音都打成“投降派”时,郑丽文的策略就显得格外高明。她等于从民进党手中夺走了“和平”的定义权,把对手衬托得格局狭小,只懂斗争。

对外重塑话语权的同时,郑丽文在国民党内部也掀起了一场深刻的权力洗牌。她利用党内对手的“逼宫”,顺势而为,清除异己,着手建立一个能够彻底贯彻其两岸路线的、战斗力更强的领导核心。

郑丽文刚当选,以国民党前主席朱立伦、赵少康为代表的党内建制派就发出了警告,劝她不要在访问大陆等议题上“轻举妄动”。随后,朱立伦更是策动了包括副主席、地方主委在内的211名党务干部集体辞职。他们对外宣称,此举是为了给新主席的人事布局提供空间,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想架空郑丽文,让她当一个“光杆司令”。

面对这种近乎“背刺”的巨大挑战,郑丽文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将计就计。她把这次危机,转化成了彻底改造国民党“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形象的绝佳机会。既然旧势力主动让位,她正好可以绕开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大刀阔斧地提拔新人,对这个百年老党进行一次“大换血”。

她随后公布的多轮人事任命,发出了极其清晰的信号。新任命的副主席,包括了长期负责国民党大陆事务的张荣恭、曾深度参与马英九两次大陆访问的核心幕僚萧旭岑、以及多次公开痛批“台独”的季麟连。此外,李哲华、吴宗宪等党务主管也获得重用。外界甚至猜测,立场鲜明的统派前主席洪秀柱的亲信张雅屏,也可能在第三波人事中获得重要职位。

这一系列任命,几乎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打造一个在两岸论述上立场清晰、意志统一的战斗团队。这个团队不再满足于在两岸问题上含糊其辞、左右逢源,而是以推动“和统”为明确方向。这与过去那个一听“抹红”就手足无措、畏首畏尾的国民党,形成了鲜明对比。

郑丽文最大胆,也是风险最高的一步,是停止回避、甚至主动拥抱国民党的历史根源及其名称中的“中国”二字。这无异于向民进党长达数十年的“去中国化”工程和对历史的垄断性叙事,发起了最直接的挑战。

民进党的核心策略之一,就是通过教育和宣传,将国民党描绘成一个“外来政权”,从而巩固其“本土政权”的合法性。郑丽文出席吴石将军的纪念活动,本质上就是对民进党这套“台独史观”的公然冲撞。吴石这个人物,本身就是“大中国史观”下的一部分,纪念他,就是在宣示:国民党的历史与大陆紧密相连,这是政治手段无法抹杀的客观事实。

此举等于是在民进党垄断的“历史解释权”上,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当民进党议员在议会殿堂上诘问郑丽文,她到底是“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还是“中国的国民党主席”时,她的态度理直气壮,毫不闪躲。

这种不回避的态度,恰恰利用了“中国国民党”这个全称本身。她的潜台词是,承认与“中国”的联结,是这个党的根本,是其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需要遮遮掩掩的“原罪”。这种“正本清源”的强硬姿态,让那些习惯了国民党软弱退让的对手们感到措手不及。这正是过去几年,国民党最缺乏的勇气和担当。

郑丽文上台后的一系列操作,环环相扣,构成了一场高风险的政治豪赌。她以“和平”为盾牌,抵御民进党的外部攻击。以内部“大换血”为长矛,巩固自身的权力基础。最后,以“身份回归”为旗帜,直接挑战对手的合法性根基。

这场赌局的风险极高。她不仅要迎接民进党铺天盖地的反扑,还要时刻提防党内建制派的掣肘和反噬。然而,在两岸关系日益紧张,兵凶战危的阴影笼罩台湾上空的当下,她的策略也可能为国民党博得一线生机。正如她自己所言,希望国民党能扮演两岸关系中“刹车片”的角色,而不是像民进党那样,只知猛踩“油门”。

最终,决定台湾命运的根本性力量,或许并不完全在岛内。解放军的动向,始终是影响天平走向的最强力变量。但郑丽文的出现,至少让台湾的政治博弈,摆脱了过去那种沉闷、僵化、了无新意的旧剧本。她能否成功拆解这道捆绑台湾多年的“红线”,不仅关系到国民党的存亡,也可能在更深远的层面上,影响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轨迹。这出充满变数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