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心脑肾共管新时代:2025梅州论坛引领跨学科慢病管理变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19:00 1

摘要:2025年10月25日 ,“心神共管,心肾同治——CKM综合管理论坛”在梅州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伍富贵教授和梅州市人民医院黄塘医院薛少清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汇聚了心内科、肾内科、神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围绕血脂多学科管理、抗栓与心衰治疗前沿

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心、脑、肾协同管理?本次论坛从最新指南和临床实践入手,为多学科管理落地提供了前瞻性的方案。

2025年10月25日 ,“心神共管,心肾同治——CKM综合管理论坛”在梅州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伍富贵教授和梅州市人民医院黄塘医院薛少清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汇聚了心内科、肾内科、神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围绕血脂多学科管理、抗栓与心衰治疗前沿进展、心脑肾共治实践及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规范使用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文整理会议重点,以飨读者。

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联合发布的《2025 ESC/EAS血脂管理指南:2025重点更新》[1]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此次更新在风险评估、降脂目标设定及个体化治疗方面进行了推荐优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荣教授详细阐述了指南的更新要点。李荣教授指出,首先指南推荐采用新型SCORE2SCORE2-OP风险模型,以评估10年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其次,指南强调了影像学检查在降脂治疗决策中的重要性,建议将影像学显示的显著斑块(>50%狭窄)或冠状动脉钙化(CAC)评分显著升高(>300)并据此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者列入极高危。李荣教授表示,影像学检查可反映疾病在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影像学成像结合生物标志物,可以实现精准干预,有助于降低ASCVD风险。此外,在治疗策略上,李荣教授强调,他汀类药物仍是降脂治疗的基石。指南推荐早期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如果无法通过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治疗达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则应加用具有心血管获益的非他汀类药物。

图:《2019 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25重点更新》主要更新要点[1]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何丽婵教授解读了《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 年版)》中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管理要点。何丽婵教授指出,我国卒中负担不断攀升,与1990年相比,2020年卒中导致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增加了45.25%,患病率增加了104.26%,这一趋势令人担忧[2]。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制定并发布了《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版)》[3],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指导。

何丽婵教授进一步指出,缺血性卒中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眩晕等;TIA症状相似但持续时间短、可完全恢复,是卒中重要预警信号。指南推荐使用“BE FAST”工具进行早期识别,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卒中的识别能力。在治疗措施上,新版指南强调再灌注、抗栓、降压、降脂等治疗并进。再灌注治疗时应注重治疗时间窗;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4]。最后,何丽婵教授强调,加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工作以及公众健康教育也是降低脑血管病负担的重要途径。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吴淳教授回顾了近期抗栓领域的进展。吴淳教授指出,抗血小板治疗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理想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应实现缺血和出血风险的平衡。随着对出血风险的认知加深,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也在不断调整。例如,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持续时间上,长期以来,指南推荐ACS患者接受12个月的DAPT。然而,随着缩短DAPT时间的证据积累,有必要重新思考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今年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等5个学会联合发布的《急性冠状综合征(ACS)患者管理指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DAPT策略给予了新的指导[5]。

吴淳教授还介绍了ESC 2025会议中公布多项不同患者人群中的抗栓研究结果,包括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房颤导管消融等,获益结果不一而论。对此,吴淳教授强调,一方面,抗栓策略要谨慎考虑患者人群的风险评估,血运重建等特征;另一方面,也需谨慎考虑启动降阶治疗的时机和选择P2Y12受体抑制剂,以确保患者在抗栓治疗中获得最大获益。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小明教授表示,2025年ESC年会公布了多项关于β受体阻滞剂(BB)在心肌梗死(MI)后长期应用的重要研究,特别是针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或轻度降低的患者群体。这些研究为BB在现代再灌注治疗背景下的精准应用提供了新的循证依据,也解答了长期以来关于该人群是否应长期使用BB的争议。

REBOOT-CNIC研究[6]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旨在评估BB在LVEF>40%的心梗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BB治疗未显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再发心梗或因心衰住院的复合终点)的发生风险(HR 1.04,95%CI:0.89~1.22,P=0.63)。与REBOOT-CNIC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BETAMI-DANBLOCK研究[7]在LVEF≥40%的心梗后患者中发现了BB的显著获益。该研究是一项盲法终点评估的开放标签、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BB治疗显著降低了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复合终点)风险15%(HR 0.85,95%CI:0.75~0.98;P=0.03),显示出长期BB治疗的获益。为了进一步明确BB在LVEF轻度降低(40%~49%)心肌梗死后患者中的疗效,纳入4项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了IPD荟萃分析[8]。结果显示,BB治疗显著降低了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新发心梗或心衰的复合终点)风险25%(HR 0.75,95%CI:0.58~0.97;P=0.031),证实了BB在LVEF轻度降低患者中的获益。最后,陈小明教授表示,BETAMI-DANBLOCK及最新IPD荟萃分析为心梗后LVEF保留或轻度降低患者中的获益提供了全新证据;而REBOOT与BETAMI–DANBLOCK临床结局差异可能源自所应用BB的异质性。因此,陈小明教授强调,BB不存在所谓的“类效应”,需要按照循证证据来择优选用。

图:荟萃分析显示,在LVEF轻度降低的心肌梗死后患者中,BB显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风险25%[8]

广东省人民医院谭虹教授从指南出发,探讨了心衰患者的规范管理策略。谭虹教授指出,2021年ESC更新的心衰指南将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治疗策略从“金三角”升级为“新四联”,包括SGLT2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9]。这一变更基于多项大型RCT研究的结果,DAPA-HF、EMPEROR-Reduced等研究证实,无论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SGLT2i(达格列净或恩格列净)均能显著改善HFrEF患者的预后[10,11]。随后的研究进一步表明[12,13],SGLT2i(达格列净或恩格列净)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mrEF)患者同样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谭虹教授表示,SGLT2i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最新的指南与共识对SGLT2i的启动时机和顺序给出了更积极的建议,强调了优先启动SGLT2i的重要性[14,15]。此外,传统心衰治疗药物长期使用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高钾血症、肾功能恶化等多重并发症。SGLT2i的使用无需滴定,不受血压、心率、血钾影响,有助于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长期规范实施。

图:《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推荐HFrEF患者使用四联GDMT治疗[16]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汤珣教授分享了高钾血症管理新进展。目前,我国血钾监测频率严重不足[17],针对这一管理缺口,国内外指南/共识一致推荐强化血钾监测。《中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管理指南》就推荐每1-3个月检测一次,有条件应每月一次[18]。汤珣教授表示,为了早期识别和干预高钾血症,降低其对患者健康的潜在危害,高钾血症诊断切点已经前移,国内指南建议血钾>5.0 mmol/L即可诊断高钾血症[18]。在治疗上,汤珣教授表示,传统降钾方案如限制饮食、停用或减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治疗、低钾饮食等存在诸多局限性。在降钾药物上,可选择作用于胃肠道的口服降钾药物,如聚苯乙烯磺酸钠、聚苯乙烯磺酸钙及环硅酸锆钠。其中,环硅酸锆钠作为一种新型钾结合剂,具有高度选择性结合钾离子的特点,研究证实其1小时可起效并降低血钾0.2 mmol/L,4小时降低0.5mmol/L,维持28天血钾达标率高达90%,且降低了73%紧急透析的风险[19]。长期治疗1年可使88%的患者血钾维持在

图:中国专家共识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钾监测频率的建议[21]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廖禹林教授详细解读了《心血管疾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及规范管理专家共识》要点[22]。廖禹林教授表示,新版共识强调了对心血管疾病(CVD)患者进行CKD筛查、诊断与评估的重要性。在筛查上,推荐所有CVD患者均应进行CKD筛查。筛查方式包括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检测。对于既往未确诊过CKD的CVD患者,建议每年筛查一次;对于已确诊的CKD患者,建议每年复查一次,并根据病情进展情况适当增加筛查频率。在治疗上,共识指出综合治疗路径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危险因素管控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制钠盐和蛋白质摄入、体育锻炼等。危险因素管控上推荐个体化的血压、血脂和血糖管理。药物治疗方面,SGLT2i、ACEI/ARB,以及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等药物在延缓CKD进展和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廖禹林教授强调,临床应提高对CKD的认知,通过早期筛查、规范管理和多学科协作,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肾风险,改善临床预后。

图:心血管疾病合并CKD综合治疗路径[2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沈友权教授回顾了天然调脂药物在CVD防治中的作用。沈友权教授表示,中国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虽较美国人群低,但管理水平较差,其知晓率和控制率分别为美国的1/3和1/7[23]。目前,化学合成的他汀类药物在全球调脂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研究证据主要源于西方人群。在中国人群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这凸显了在中国人群中寻找具有中国循证证据且安全性好的调脂药物的紧迫性。在此背景下,中国天然调脂药物逐渐引起学界重视。其中,红曲类天然调脂药因其降脂效果相当于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为中国血脂异常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4]。

在讨论环节,伍富贵教授、薛少清教授等与会专家就血脂规范管理、斑块筛查,冠心病二级预防等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专家们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CVD的重要病理基础。早期发现和干预斑块,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斑块检测在体检中心等机构逐渐普及,但如何准确评估和处理斑块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斑块筛查的目标人群主要包括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以及有家族心血管疾病史的个体。然而,即使没有传统危险因素,部分人群也可能因遗传等因素出现斑块。

对于存在动脉斑块的患者,何时启动治疗是一个关键问题。专家们表示,即使血脂水平不高,但存在斑块的患者也应考虑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延缓斑块进展。治疗策略应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他汀类药物是治疗的基石,但不同患者的治疗目标和药物剂量需要个体化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等,对斑块管理同样重要。此外,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多学科协作,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评估和治疗。

在冠心病预防上,关口前移是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提前到发病前,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筛查工作是关口前移的重要实施策略。与会专家强调了建立斑块管理中心的重要性,对筛查出的患者进行分层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个体化的防治方案。此外,应进一步完善斑块筛查和管理的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明确的指导。同时,应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认识和重视。

在高钾血症管理上,与会专家表示,高钾血症的风险不容忽视,尽管众多指南推荐高危人群每月进行一次血钾检测,但现实情况往往并不理想。患者依从性、交通不便、医保限制等因素也影响了血钾监测的落实。专家建议通过分层管理床旁快速检测技术提升效率,将有限资源集中于既往有高钾史、肾功能差、合用保钾药物的高危人群。多位专家强调,RAASi是心衰与CKD患者的基石治疗,随意停药将显著增加心肾事件风险。随着新型钾结合剂的应用,高钾血症管理从“被动停药”转向“主动管理”,避免了因高钾而牺牲RAASi获益。

本次论坛围绕心、脑、肾交叉领域,聚焦SGLT2i应用、个体化抗栓、心衰GDMT等前沿进展,为心脑肾疾病的管理提供了从风险评估、早期筛查、规范诊疗到长期随访的全流程策略参考。未来,临床实践应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指南落地,结合中国人群特点与循证证据,优化治疗路径,最终实现“心脑肾共管、治疗同质化”的健康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Mach F, Koskinas KC, Roeters van Lennep JE, et al; ESC/EAS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5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Eur Heart J. 2025 Aug 29:ehaf190.

[2]Ji C, Ge X, Zhang J, Tong H. The Stroke Burden in China and Its Long-Term Trends: Insight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 Study 1990-2021.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25 Jul;35(7):103848.

[3]https://www.nhc.gov.cn/ylyjs/zcwj/202412/ba037e931fff4870930f65ff667ea9ed/files/1736390751587_80714.pdf.

[4]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编写组,王拥军. 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J]. 中国卒中杂志,2024,19(4):440-451.

[5]Rao SV, O'Donoghue ML, Ruel M, et al. 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25 Feb 27.

[6]REBOOT-CNIC: betablockers after infarction with LVEF greater than 40%.Presented at ESC Congress 2025.

[7]Professor D. Atar. THE BETAMI-DANBLOCK TRIAL: RANDOMIZED DISCONTINUATION OF BETA-BLOCKER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sented at ESC Congress 2025, HOTLINE 3.

[8]Doctor F. Rossello .REBOOT/BETAMI/DANBLOCK/CAPITAL-RCT: Beta-Blockers after MI with Mildly Reduced EF (an IPD meta-analysis).Presented at ESC Congress 2025.

[9]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1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Eur Heart J. 2021 Sep 21;42(36):3599-3726.

[10] McMurray JJV, Solomon SD, Inzucchi SE, et al. Dapagliflozi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N Engl J Med. 2019 Nov 21;381(21):1995-2008.

[11]Packer M, Anker SD, Butler J, et al.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Outcomes with Empagliflozin in Heart Failure. N Engl J Med. 2020 Oct 8;383(15):1413-1424.

[12]Anker SD, Butler J, Filippatos G, et al. Empagliflozin in Heart Failure with a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J].N Engl J Med. 2021 Oct 14;385(16):1451-1461.

[13]Solomon SD, McMurray JJV, Claggett B, et al. Dapagliflozin in Heart Failure with Mildly Reduced or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N Engl J Med. 2022;387(12):1089-1098

[14]2024 ACC Expert Consensus Decision Pathway on Clinical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Trajectory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Heart Failure Focused Updat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Solution Set Oversight Committee. J Am Coll Cardiol. 2024 Sep 24;84(13):1241-1267.

[15]中国心力衰竭中心联盟专家委员会. 心力衰竭SGLT2抑制剂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2,38(8):599-605.

[1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3):235-275.

[17]BIAN J, ZUO L, ZHAO H, et al. P0799 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PATTERN OF HYPERKALAEMIA AMONG OUTPATIENTS I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 USING AN ADMINISTRATIVE DATABASE IN CHINA[J].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2020, 35(Supplement_3):gfaa142. P0799.

[18]中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管理指南工作组. 中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管理指南[J]. 中国血液净化, 2022, 21(增刊):1–16.

[19]KOSIBOROD M, RASMUSSEN H S, LAVIN P, et al. Effect of sodium zirconium cyclosilicate on potassium lowering for 28 days among outpatients with hyperkalemia: the HARMONIZ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14, 312(21):2223–33.

[20]SPINOWITZ B S, FISHBANE S, PERGOLA P E, et al. Sodium Zirconium Cyclosilicate among Individuals with Hyperkalemia: A 12-Month Phase 3 Study[J].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9, 14(6):798–809.

[21]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血钾管理实践专家共识[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0,36(10):781-792.

[22]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医院),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心血管疾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及规范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4,07(1):1-13.

[23].Li JJ, Liu HH, Li S. Landscape of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Chinese population: a narrative review. Cardiovasc Diabetol. 2022 Jun 21;21(1):113.

[24]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 中国循环杂志,2023,38(3):237-271.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审批编码: CN-170813 过期日期: 2026-02-10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