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31岁丧偶,与两任妻子育8个娃,拒绝吃面粉,因胃穿孔去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2 18:59 1

摘要:1948年8月12日,北大医院的病房里,一阵急促的呼吸声渐渐微弱。50岁的朱自清躺在床上,枯瘦的手还攥着一张未写完的文稿,指尖沾着的墨渍,像他一生未凉的热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48年8月12日,北大医院的病房里,一阵急促的呼吸声渐渐微弱。50岁的朱自清躺在床上,枯瘦的手还攥着一张未写完的文稿,指尖沾着的墨渍,像他一生未凉的热血。

医生摇着头叹息,胃穿孔引发的并发症,早已掏空了这个文人的身体,消息传出,学界震动,有人说他是饿死的,有人说他是累垮的。

更有人记得,他去世前两个月,还在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下了自己铁画银钩的名字。

这个写出“背影”里深沉父爱的作家,用生命最后的姿态,站成了中国文人的脊梁。

时间倒回1916年的扬州城,彼时的朱自清还是个20岁的青年,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眉宇间满是书生气。

这年冬天,他穿着崭新的棉袍,走进了当地名医武威三的家门,按照婚约,他要迎娶这位名医的独生女武钟谦。

武钟谦比朱自清小半岁,14岁就与他定亲,是个眉眼温顺的姑娘。她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父亲疼母亲爱,可嫁入朱家那天起,就把贤妻良母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朱自清在北大读书的学费不够,她悄悄摘下陪嫁的金镯子,托人换成现钱送到北京,朱自清爱书如命。

那些沉甸甸的线装书,她每次搬家都亲自看管,哪怕躲兵乱时颠沛流离,也从没让一本书受潮受损。

1918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朱迈先出生,朱自清在日记里写道,家中添丁,欣喜若狂,钟谦劳苦功高,可这份欣喜很快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

朱自清毕业后辗转各地教书,从扬州到台州,从温州到宁波,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家里的大小事全落在武钟谦肩上。

可他不知道的是,武钟谦付出了多少,从1918年到1928年,十年间武钟谦接连生下六个孩子,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那时候没有奶粉,前四个孩子全是她亲自哺乳,夜里孩子哭闹,她一晚上要醒七八次,天不亮又要起来做饭、洗衣、照料老人。

1928年,第六个孩子出生后,武钟谦的咳嗽越来越重,脸色也总是苍白,她瞒着朱自清,说自己只是小感冒。

直到有一次咳得吐了血,才被朱自清强行送到医院,诊断结果是严重的肺病,在那个年代,这几乎就是绝症。

这一年,朱自清31岁,正值壮年,却成了带着六个孩子的鳏夫,最小的女儿才一岁多,连妈妈的模样都记不清。

丧妻之痛像一块巨石压在朱自清心头,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着武钟谦缝补的衣物、给孩子做的虎头鞋,眼泪止不住地流。

带着六个孩子的日子,比朱自清想象的更艰难,他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月薪不算低,可架不住一张又一张要吃饭的嘴。

雇个奶妈要花钱,孩子上学要花钱,老母亲的医药费也要花钱,他不得不拼命写作、兼课,常常忙到深夜。

命运总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1931年,朱自清应英国伦敦大学的邀请,前往欧洲讲学,临行前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位名叫陈竹隐的姑娘。

陈竹隐是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会画画,会弹琴,性格爽朗大方,和温顺的武钟谦是截然不同的类型。

起初,陈竹隐对这个带着六个孩子的教授有些犹豫,她见过太多重组家庭的矛盾,担心自己应付不来,可几次接触下来,她发现朱自清身上有种难得的真诚。

他会坦诚地告诉她家里的情况,会拿着孩子的照片给她讲每个孩子的趣事,那一刻,她觉得这个男人虽然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责任。

却有着最可贵的担当,1932年,朱自清从欧洲回来,一落地就迫不及待地去找陈竹隐。

这年8月,他们在北平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贵重的彩礼,只有几个朋友在场见证。

陈竹隐没有辜负朱自清的信任,她走进朱家的大门,就把自己当成了六个孩子的亲妈。

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贫,却充满了温情,1933年和1935年,陈竹隐先后为朱自清生下两个孩子。

朱思俞和朱乔森,家里的孩子变成了八个。这时候的朱自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可他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多。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

北平沦陷后,清华大学被迫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校址设在昆明,朱自清带着全家老小,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

为了补贴家用,朱自清拼命地工作,他在西南联大教两门课,还在其他学校兼课,同时还要写文章、翻译书籍。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备课,深夜还在灯下写作,常常连轴转,那时候他的胃就开始不舒服,吃点硬东西就疼,可他舍不得花钱看病,只是买些最便宜的胃药顶着。

陈竹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偷偷把朱自清的衣服都改成了补丁最少的,让他去上课的时候有体面,每天早上给朱自清煮一碗稀粥,里面卧一个鸡蛋。

在昆明的日子里,朱自清不仅要面对生活的窘迫,还要抵御外界的诱惑,有人劝他去汪伪政府任职,薪水是西南联大的十倍,还能给家人安排好房子,被他一口回绝。

那时候,他写下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揭露日军的暴行,呼吁国人团结抗日,他的文章像一把把尖刀,刺向敌人的心脏,也给在黑暗中挣扎的国人带来希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昆明,朱自清抱着陈竹隐哭了,八个孩子在院子里欢呼雀跃,他以为苦日子终于要结束了,可他没想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解散,朱自清回到北平,继续在清华大学教书,可此时的北平,物价比昆明还要高,通货膨胀更加严重。

他的月薪换成法币,连买十斤面粉都不够,家里八个孩子,最大的朱迈先已经参加工作,可剩下的七个孩子还要上学、吃饭,生活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

这时候,他的胃病越来越严重了,起初只是隐隐作痛,后来发展到吃不下东西,一吃就吐。

陈竹隐带着他去看医生,医生说需要好好休养,多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可家里连米都快买不起了,哪里有钱买营养品。

1946年,美国为了扶持日本,开始向中国倾销剩余的面粉,同时以救济的名义,向中国的知识分子发放低价面粉,当时很多教授生活困难,都领取了这种面粉,可朱自清却迟迟没有动。

陈竹隐知道丈夫的脾气,没有劝他,只是默默地更加省吃俭用,她每天去挖野菜,把省下的钱给朱自清买些小米,熬成稀粥给他喝。

1948年6月,北平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抗议美国扶日政策的运动,朱自清第一个响应。

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且明确表示,无论家里多么困难,都绝不领取美国的救济面粉。

从那以后,朱自清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绝不碰任何美国援助的东西,有时候家里实在没吃的,他就喝几口稀粥,硬撑着去上课。

陈竹隐看他越来越消瘦,实在没办法,就去找朱自清的朋友求助,朋友们凑了点钱,给朱自清买了点肉和鸡蛋,让他补补身体,朱自清知道后,把钱还给了朋友。

1948年7月,朱自清的胃病突然加重,疼得满地打滚,陈竹隐哭着把他送到协和医院,医生诊断为严重的胃穿孔,需要立刻手术。

在医院的日子里,朱自清依旧坚持写作,他躺在床上,让陈竹隐帮他拿着纸笔,写下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写下对孩子们的期望。

1948年8月12日凌晨,朱自清的呼吸渐渐微弱,陈竹隐拉着他的手,八个孩子围在床边,哭成一团。

他看着孩子们,想说什么,却没能发出声音,最后他的目光落在窗外,仿佛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

参考资料

人民政协报:贫病交加,不失其节一朱自清去世前后 2014-07-24

百年清华:唯有荷花守红死--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朱自清 2008-10-01

来源:大壮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