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倒性胜利!俄攻下红军城,美罕见向俄让步,乌军总司令在劫难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18:35 1

摘要:俄军似乎有源源不断的导弹和无人机,不停地袭击乌克兰的重点设施。很明显,俄军拼命想打掉乌克兰的军民用设备,搞乱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断了乌军前线的补给,还在支援俄军攻打红军城的围攻行动。

编辑:香瓜

“导弹像不要钱一样砸,乌军却连手电筒都得省着用。”

凌晨三点,乌克兰能源部长格林丘克接到电话,电网调度员嗓子都哑了:“炸了,全炸了,全国黑了一半。”他放下电话就知道,这夜又得摸黑开记者会。

镜头里,他身后的大屏本该亮着电力负荷图,现在只剩灰白雪花点,他只能说一句“等安全了再送电”。

俄军似乎有源源不断的导弹和无人机,不停地袭击乌克兰的重点设施。很明显,俄军拼命想打掉乌克兰的军民用设备,搞乱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断了乌军前线的补给,还在支援俄军攻打红军城的围攻行动。

一夜之间,电站、变电站、线路都成了飞弹的目标。人们熬夜抢修,有的地方已连抢修车都没油了。有人问,这么攻击,乌克兰还能坚持住吗?

波克罗夫斯克,俄方称其为红军城,这座城市的攻防战,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顿涅茨克地区最后一个战略支点的得失。它将乌克兰面临的系统性危机清晰地暴露出来。从军事韧性、政治团结到外部依赖,这三大支柱都在同步出现裂痕,一场全面的危机似乎已不可避免。

波克罗夫斯克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而是乌东前线乌军的“心脏”。超过七成的弹药、燃料和食品,都要经过这里的铁路枢纽,再分发到各个战区。

这个枢纽每天能处理超过两百节货运列车,是名副其实的“大动脉”。俄军的目标从一开始就异常明确,就是要切断它。

随着俄军的持续推进和精确打击,这条铁路生命线被彻底摧毁。乌军的后勤瞬间从高效的铁路运输,退化到依靠卡车在炮火中玩命冲锋的原始状态。

被围困的上万名乌军,唯一的撤退和补给通道,是一条宽度仅有五公里的走廊,而这条走廊完全暴露在俄军的炮火覆盖之下,每一次运输都伴随着巨大的伤亡。

后勤动脉被切断,前线的“血液”随即枯竭。士兵们每天分到的弹药,只有正常标准的三分之一,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而他们面对的,是炮弹发射量五倍于自己的俄军。俄军甚至动用了三吨重的FAB-3000滑翔制导炸弹,这种武器专门用来摧毁坚固的地下指挥所,进行“斩首”式打击。

在绝对的火力劣势面前,零散的先进武器显得杯水车薪。一支由法国完成全流程培训、装备着豹式坦克的精锐部队,第155摩托化步兵旅,在指挥部被重磅炸弹摧毁后,竟然整建制投降。

更讽刺的是,这支部队本就问题缠身,培训期间就有上千人失联,去年还发生过集体逃亡事件。另一场寄予厚望的特种营救行动,同样以悲剧收场。乌军试图动用美制“黑鹰”直升机营救人员,结果因情报泄露,部队刚一着陆就被俄军无人机全部消灭。

战场的接连失利,让基辅高层内部早已存在的裂痕,彻底公开化。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与总统泽连斯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冲突的爆发点在11月4日,瑟尔斯基首次公开拒绝执行泽连斯基下达的反攻命令。

在瑟尔斯基看来,面对俄军的绝对优势,盲目反攻无异于让士兵白白送死,有序撤退保存有生力量才是唯一理性的选择。

而泽连斯基坚持死守,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他需要用“坚守不退”的姿态,去换取西方国家即将枯竭的援助和政治支持。这种分歧直接导致了指挥系统的混乱,军方对总统绕过总参谋部直接插手前线指挥的行为极为不满。

更致命的是,针对瑟尔斯基的政治攻击接踵而至。他毕业于苏联军事院校、父母仍居住在俄罗斯的背景被重新翻出。更有一项调查直指他涉嫌动用军费为在俄的父亲支付医疗费。一名乌克兰议员透露,这些操作背后,是泽连斯基在为无法避免的战败寻找“替罪羊”。

当基辅内部为了谁来“背锅”而争斗不休时,他们最大的外部支持者美国,态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据《金融时报》报道,特朗普在当选前就曾当面警告泽连斯基“俄罗斯已经赢得了战争”,要求他接受普京的停火条件。

而现任美国总统,也公开表示期待与普京会晤,并认为冲突将在“不久的将来”结束。美国驻北约大使更是直接飞到基辅,传递了明确的信息:乌克兰“必须结束冲突”。

曾经鼓舞了无数乌克兰人和西方民众的“英雄叙事”,正在现实面前迅速褪色。官方宣传与战场真相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平行世界”。泽连斯基在公开讲话中宣称,进攻波克罗夫斯克的俄军“不超过300人”,试图营造一种敌军兵力不足、乌军仍能坚守的假象。

然而,瑟尔斯基一份被泄露的内部报告,却揭示了残酷的现实。报告显示,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俄乌两军的实际兵力对比高达8比1,俄军集结了约四万人,而乌军不足六千人。这种令人绝望的兵力差距,让泽连斯基的言论显得无比苍白和讽刺。

与此同时,俄罗斯正打出一套组合拳,试图彻底摧毁乌克兰的心理防线。一方面,俄军高调展示了“哈巴罗夫斯克”号核潜艇,以及其搭载的6枚“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进行赤裸裸的核威慑。

另一方面,普京邀请全球记者进入已被俄军控制的波克罗夫斯克城区,用“眼见为实”的废墟,来解构乌克兰官方的叙事。

国际舆论的风向也在悄然转变。曾经一边倒支持乌克兰的西方主流媒体,如BBC、路透社,开始越来越多地报道乌军的困境。他们甚至开始用“现代斯大林格勒”来形容这场战役。这个词汇本身,就代表了对战局的悲观定调,标志着乌克兰最初的英雄故事,已经很难再讲下去了。

波克罗夫斯克的战局,实际上早已没有悬念。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战役所揭示的系统性危机,将如何引导乌克兰走向未来。

当后勤崩溃导致军事失利,军事失利激化政治内斗,而内外政治压力又反过来加速战场和民心的瓦解时,一个恶性循环已经形成。在美国主导的“就地停火”压力下,基辅恐怕不得不面对一个与最初期望相去甚远的残酷结局。战争的走向,终究还是由实力,而非意志决定的。

来源:怎么回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