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会被视频取代吗?(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1 06:03 1

摘要:180余年前,摄影术的诞生变革了信息的传播逻辑,也为人类开辟了全新的视觉叙事维度。如今,动态影像伴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无论在传播媒介、技术表现,还是商业价值层面,都对静态摄影构成了深刻的挑战。

编者按:

180余年前,摄影术的诞生变革了信息的传播逻辑,也为人类开辟了全新的视觉叙事维度。如今,动态影像伴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无论在传播媒介、技术表现,还是商业价值层面,都对静态摄影构成了深刻的挑战。

当动态影像日益占据视觉内容消费的中心,摄影是否将面临被视频取代的命运?面对这场不可逆转的媒介变迁,静态影像又应如何锚定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找到自身的存续之路?

为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邀请了来自视觉艺术、新闻媒体、商业实践与学术研究领域的数十位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他们的洞察与思考。希望他们的见解能为每一位影像行业的从业者与关注者,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参照。

只要沟通仍在继续,摄影语言便会一直存在

摄影并文 / 肖俊豪

今天,你观看了多少个视频?又观看了多少幅摄影作品?在视频如此盛行的今天,摄影会被视频完全替代吗?

在纪实领域,陆庆屹导演的纪录片《四个春天》和焦波拍摄的《俺爹俺娘》,同样记录岁月在父母身上的痕迹,视频化的记录便保留了更多的信息,也更有叙事性与连贯性,而摄影化的记录则更像一片片精心选择的时间切片,很难说谁在代替谁。

不过摄影作为视频子集呈现的可能性,倒是可以从摄影与视频融合的趋势中稍加猜测:比如,配有音效、经过剪辑的数媒交互电子相册一度流行,各大手机厂商推出实况照片,一些影片中的静帧也加上了文字说明来呈现。

视频完全替代摄影,似乎暗含着新技术淘汰旧技术的技术迭代视角,视频记录得更多、更全、更精准,摄影理应被淘汰。但观察摄影自身的内部演变,蓝晒、胶片、撕拉片、CCD相机……这些不够便捷、清晰、及时的摄影方式,彼此之间都没能相互替代,而是不断调整份额,和谐相处。

在摄影术诞生之时,有人担心的摄影会淘汰绘画的预言一直没有成真,而摄影内部的变革也没能淘汰之前“更加落后”的自己。如今AI时代,一直“在现场”的摄影仍然能保有一片自留地,那么视频何以有理由完全替代摄影呢?

从供需角度来看,作为“商品”的摄影,仍有市场需求,也仍有供给。摄影与视频的不同之处,便是人们选择摄影的原因——譬如,更小的数据量方便传播,使读者可以快速地阅览完毕;通过改变观看距离,或凝视,或总览;可提供实体化的触摸体验;装帧印刷与装裱展陈的独特艺术表达,等等。

高像素相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很多摄影师在对构图取景拿不准时,可以选择先拍张取景范围更广的照片再后期裁切微调。与之相似,视频本就是多帧图片的连续呈现。先拍摄视频,再通过视频截图从中挑选图片,这对于想要以较低像素高速连拍,以及单机照片、视频双记录的创作者都很有帮助。互联网上,一些商家也开始宣传“一次拍摄,视频照片全都有”的视频加截帧的商业拍摄服务,但评论区依旧有很多人对其照片的素质等提出质疑。

那么,是什么限制了这种后置照片选择的做法在更多应用场景中落地?

照片与视频同中有异的表达语言让它们彼此区分。照片是可端详的,是切片状的,是可翻阅的;而视频是线性的,是流水状的,是一秒多帧流动的。在创作中,我们时常带着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在拍摄照片时,我们常以定格的思维思考瞬间;而拍摄视频时,我们则以流动的思维截取片段。

技术层面,830万编码像素的常规4K视频的一帧,与2400万静态像素起步的RAW文件照片相比,其分辨率、后期处理空间仍有不小差距。虽然RAW格式的视频拍摄与每秒超过影视帧率的摄影连拍技术已经可以被实现,但其对存储和后期也提出极高的要求,再加上时效性等方面的考虑,导致摄影师在实操中往往会望而却步。

在未来,随着AI智能筛选技术的成熟与数据传输处理速度的提高,先录后选的影像创作方式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但人们或许会更加钟情于直接摄影的珍贵体验。在当下,我们仍会因为某个瞬间而不假思索地举起相机按下拍摄按钮。相信这种不假思索的冲动,便是摄影的生命力之所在。

我们通过照片记录自己,也记录时代,探索内心,也彼此沟通。一图胜千言,摄影是一种需要编码和解码的独特语言,只要人们还需要沟通,相信摄影便会一直存在。

观点摘编

早在50年前,苏珊·桑塔格从照片和电视(也是一种流动的视频)的比较中,提出了她独特的观点——照片也许比活动的图像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因为它是凝固的,而电视图像则是流动的、未经挑选的,新的图像出现,旧的图像便消失。静止的照片却可以把“特殊时刻”转变成为一件能够被保存下来的物品,人们可以时常看看它。比如那张由美联社记者黄功吾拍摄的经典之作《战火中的女孩》——桑塔格写道:“这张在1972年占据了世界上大多数报章头版位置的照片,在激起公众对战争的反感方面,很可能比一百小时反映暴行的电视影像起作用得多。”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策展人、摄影理论研究者 林路

摄影与视频会相互重叠,但不会相互取代。摄影定格时间并引发思考;视频则是流动叙事,需要观者投入更多注意力。摄影所具有的凝固的、沉思的品质也很难在视频中得以展现。此外,摄影作品更易于存档、授权和检索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仍将是传递信息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国际策展人 塔蒂亚娜·罗森斯坦(Tatiana Rosenstein)

摄影作品传播成本低、速度快,这也是摄影最本质、最有生命力的特性。摄影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基本功能属性——纪实性。认真观看生活,反映生活,这是摄影永恒生命力的所在。真正抓住生活、反映人类存在价值的作品,往往都是历久弥新的。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鲍昆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仍然有那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将摄影作为爱好与追求,这充分说明摄影的魅力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就这个势头来看,应该不必担心今后摄影或静态影像会萎缩。

——美籍华人艺术家 姚小屏

具有更高情绪密度的视频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也使摄影的传播功能被减弱。但是,摄影的表达方式和短视频完全不同,好看的照片依然是当下重要的审美需求。大众意义的摄影不可能被替代,未来也依然是并行关系。焦虑的只是失去工作的媒体摄影人——那些依然依靠摄影的传播属性吃饭的人。在我看来,具有媒体属性的摄影正在酝酿下一次表达方式的转变,具体是什么,我无法预测,但从需求层面来看是存在的。媒体人需要大胆创新啊!

——资深媒体人、荷赛摄影奖获奖者 常河

任何媒体平台都需要照片来吸引受众。据我所知,YouTube视频缩略图的重要性不亚于视频本身,许多知名博主甚至会专门成立团队来负责这些封面图像。摄影构成了吸引受众进入内容信息的大门,即便是文字,也需要摄影作品来提升其可读性。

——英国媒体人、摄影师 DJ克拉克(DJ CLARK)

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艺术,其本质是真实和记录。纵观摄影史中的经典作品,它们的社会、历史、文献意义才是摄影艺术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摄影才成为各种艺术形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门类。

真正的摄影艺术应该是在静态影像范畴进行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完成其他艺术门类无法实现的作品!让影像动起来和发出声音的事儿,就交给电影去做吧。

——摄影家 姜健

伴随科技革命所产生的新媒介,尽管已经替代了传统媒介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功能,但同时也强化了传统媒介的本质特征,并进一步促进了人类视觉传播媒介的丰富性与多元化。

——摄影评论家 王瑞

对单张照片而言,摄影会越来越强调现场感和“一图胜千言”的作用。对于组图照片,摄影可以与音乐配合,也变成视频与其他视频竞争。摄影的胶片介质、古典工艺、线下展览也会更加火热,这种线下感受和与观者的交流是视频与AI无法实现的。

——摄影师 储卫民

摄影是静态的,它会给观者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欣赏与思考。除了看画面中的元素,观者还可以想象画面之外的故事。但视频不一样,对我来说,我的观看节奏需要完全跟随视频,全程接收视频输出的内容。因此,与摄影相比,视频缺少了让精神“呼吸”的空间。在视频越来越密集的时代,能够让人驻足思考的摄影反倒显得愈发珍贵。

——摄影艺术创作者 刘子千

人类对瞬间美学的需求不会消失。正如诗歌未被小说所取代,摄影也将在“快时代”中成为稀缺的凝视艺术。此外,在读者注意力被碎片化的时代,静态影像的即时解读性更具传播优势。社交媒体中,一张构图精良的照片能在0.1秒内传递情绪(Instagram点赞机制的本质就是视觉直觉的胜利),而视频则需占用用户更多的时间成本。

——视觉中国总裁 柴继军

视频与摄影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两种互补而非互斥的媒介形式,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视频以连续画面承载时间线与动态情绪,摄影则通过凝固瞬间激发观者的联想与情感共鸣。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单幅照片的直接性、可记忆性和符号化能力仍无可替代。一张优秀的照片能将复杂情感、叙事或微妙细节凝结在方寸之间,带来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它们共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沟通与审美需求。在相机市场,很多消费者不再单纯区分“拍照设备”和“摄像设备”,而是希望一台设备能覆盖全场景创作需求。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影像方案市场部高级总监 李暾

总体来说,摄影不会被视频取代,但它在分工上会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摄影的历史记录意义会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摄影也会变得更加精英化。短视频虽然可以部分取代摄影对现场的记录功能,但无法取代摄影对现场的刻画。

——清华大学传媒学院院长 周庆安

作为图片摄影师,“决定性瞬间”是第一原则;作为视频摄像师,“记录过程”是第一原则。两者可以互补,但不可相互替代。

图片摄影仍在随着时代进步与技术迭代,不断出现新的作品形态(如照片书、AI摄影作品)。其传播的主要平台也由原来的书报、杂志转向了网络空间、网络社群。图片摄影的受众群体并未消失,图片产业也依然存在,只不过形式在发生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郭艳民

从媒介形式和观看方式来看,摄影作品除了数字化的储存和传播,还可以被打印制作成照片,或者印进书籍。人们的观看过程,不仅仅是视觉过程,同时也可以通过抚摸相纸、摩挲书页来调动触觉感受,这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观看方式。照片实体带来的这种观看体验是视频这一媒介形式无法取代的。

视频依靠每帧画面之间的组接来完成叙事,而照片则依靠单帧画面来表现一件事、一个人或一个主题。摄影师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很难顾及每一帧画面的构图、主体、光线等要素,这就可能造成视频的单帧画面缺乏足够的表现力、叙事性和摄影美感。当摄影师以拍摄照片为目标时,往往才能创作出好的单幅作品。

如果网络通信与数据传输技术不断飞跃发展,视频单帧画面的质量能与专业相机一较高下,那视频截屏取代摄影有一定可行性,毕竟视频的容错率高于摄影。目前,手机live动图便是视频与照片融合的例子——用户能在3秒的视频中手动选取一帧进行处理,并输出为照片,这一技术受到广泛喜爱。但在更专业的成像上,尤其在需要镜头、调参与画面控制力的专业摄影领域,也许视频截屏很难达到摄影作品的高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部分学生观点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们现在也有拍视频的要求。对报纸来说,其实从1080P时代开始,截屏就可以满足需要了。但我最大的感受还是,内容决定拍摄形式。有些内容可能更适合摄影,而有些可能更适合视频。更多的时候,一张封面照片加一段视频也许更适合现代传媒的需要。

——《重庆日报》摄影记者 崔力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是需要转型的,仅会摄影应该是不够了,文字、视频都要能拿得起来,都能熟练操作,这应该是媒体融合时代对传统摄影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在特朗普遭到枪击事件的报道中,为何静态照片能够成为最大的赢家?我想,因为图片简单,便于反复、放大观看,受众也可以对图片中的各种细节认真研究琢磨。在一张照片中,摄影记者的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能否拍到?能否拍好?能否拍得独特……这些因素左右着静态图片在一个突发事件或者重要事件报道中是否能够成为不可或缺的,甚至最为关键的一环。

——新华社摄影记者 费茂华

在商业广告、艺术展览等场景中,专业摄影作品的不可替代性更为显著,客户往往要求提供RAW格式文件和版权授权书,视频截图无法满足这些要求。未来,随着Al生成图像等新技术的发展,摄影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向“人类独有的创造性劳动”倾斜,这正是视频截屏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新华社摄影记者 李鑫

虽然目前短视频占据了人们日常内容消费的大部分场景,但是静态照片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效率更高。有研究显示,人类大脑处理静态图像的速度比视频快6万倍。在需要快速传递信息的场景中,静态图像可能更有优势。

——新华社摄影记者 孙瑞博

静态影像,存在传播、装饰、展示方面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在商业用途方面具备更多功能,故而不会消失。但是,某些专门从事摄影的岗位,会受到更大冲击,甚至消失。而流动影像的表现力和冲击力远大于静态影像。在“人人皆是摄影师”的时代,专职摄影人员的优势在于影像方面的专业度,这与他是否使用昂贵的相机没有任何关系。而传统的摄影记者,应利用其从事摄影工作时练就的影像能力,更好地使用流动影像这一手法做好报道,而不是固守着少数人阅读的报纸这一落地渠道。

——新华社摄影记者 周磊

来源:摄影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