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决定性突破,这一部署直接给工业母机行业按下了“加速键”。可能有朋友不清楚工业母机是啥,其实它就是咱们常说的数控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不管是航空航天的精密零件、军工装备的核心部件,还是新能源汽车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决定性突破,这一部署直接给工业母机行业按下了“加速键”。可能有朋友不清楚工业母机是啥,其实它就是咱们常说的数控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不管是航空航天的精密零件、军工装备的核心部件,还是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设备,都得靠它来加工。之前我国高端工业母机大多依赖进口,现在有了政策全力支持,国产替代和技术突破进入快车道,行业迎来长期发展机遇,相关受益标的也值得普通投资者重点关注。今天用大白话把行业逻辑、受益主线和投资要点讲透,帮大家理性把握机会。
首先得说清楚,十五五为啥要重点攻关工业母机?核心是它太重要了,直接关系到制造业升级和国家产业安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低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已经达到60%以上,但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还不足10%,大部分依赖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不仅价格比国产设备高出30%-50%,还可能面临技术封锁、交货周期长等问题。而随着我国高端制造、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精度、高可靠性工业母机的需求持续激增,2024年我国工业母机市场规模已达1200亿元,预计到2027年(十五五中期)将突破1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政策支持力度也实打实,十五五规划明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攻关核心技术,同时配套了增值税加计抵减、研发资金补贴、专项贷款贴息等政策红利。仅2025年,国家就已为工业母机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发放税收优惠超50亿元,专项研发补贴超30亿元,带动行业研发投入占比平均提升至10%以上,远超普通制造业5%左右的平均水平。在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工业母机行业正迎来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的双重风口,相关受益标的主要集中在3条核心主线。
主线一:核心部件国产化龙头,打破海外垄断的“关键拼图”
工业母机的性能好不好,核心部件是关键。之前高端数控系统、高速电主轴、精密转台等核心部件长期被西门子、发那科、日本纳博特斯克等海外企业垄断,不仅制约了国产机床的性能,还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比如一台高端机床的数控系统,进口产品占整机成本的30%-40%。现在随着政策扶持和企业研发发力,一批国产核心部件企业实现技术突破,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拼图”。
从数据来看,目前国产高端数控系统的市场份额已从5年前的不足5%提升至2025年的18%,高速电主轴国产化率突破30%,精密转台国产化率达到25%,核心部件进口替代速度明显加快。这类企业的核心优势是技术壁垒高、客户粘性强,随着全行业国产化浪潮推进,业绩增长确定性强。而且核心部件的毛利率普遍较高,大多在30%-45%之间,远超整机制造的盈利水平,盈利能力十分可观。
政策对核心部件企业的支持也更倾斜,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研发专项补贴,还能享受进口设备关税减免等优惠。未来3-5年,随着国产核心部件性能进一步提升,国产化率有望持续提高,相关企业将持续受益于进口替代红利。
主线二:整机制造龙头,国产替代的“主力军”
如果说核心部件是工业母机的“心脏”,那整机制造企业就是把各个部件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生产能力的“总装厂”。随着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国产整机的性能差距不断缩小,而价格优势明显,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尤其是在高端五轴联动机床领域,之前基本被海外品牌垄断,现在国产整机企业已实现批量交付,逐步进入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端应用场景。
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高端数控机床销量同比增长45%,其中五轴联动机床销量突破2000台,同比增长60%,虽然总量还不算大,但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目前国内整机制造龙头企业的订单充足,2025年一季度末在手订单金额普遍同比增长30%以上,部分企业订单排期已到2026年。从市场份额来看,国产整机在中端市场的占比已从2020年的45%提升至2024年的58%,高端市场占比也从不足5%提升至12%,国产替代进程正在加速。
这类企业的优势是产品线完整、客户资源丰富,能对接航空航天、军工、新能源等重点行业的批量需求,随着规模效应显现,生产成本会进一步下降,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提升。而且政策对整机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很大,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75%的税收优惠,还能获得政府专项采购订单支持。
主线三:数控软件与智能化服务商,工业母机的“大脑”
工业母机的升级,不仅需要硬件突破,还离不开数控软件、智能化系统的支撑——这些就像是工业母机的“大脑”,直接决定了机床的加工精度、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之前我国数控软件大多依赖进口,不仅兼容性差,还存在数据安全风险,现在随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发展,国产数控软件企业快速崛起,实现了从基础编程软件到高端CAD/CAM软件的逐步突破。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控软件市场规模达180亿元,其中国产数控软件市场份额已达35%,同比增长22%,增速远超进口软件。尤其是在中端数控软件领域,国产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突破50%,基本实现替代;高端数控软件的国产化率也从2020年的不足8%提升至2024年的16%,正在逐步打破海外垄断。此外,工业母机的智能化升级也催生了新需求,比如机床联网、数据采集、远程运维等服务,相关服务商也能充分受益。
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研发和客户定制化服务能力,随着工业母机智能化、网络化趋势加强,数控软件和智能化服务的附加值会越来越高,毛利率普遍在40%以上,盈利能力突出。而且这类企业大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能享受多重税收优惠,研发投入也能获得政策补贴,发展动力充足。
普通投资者注意:这3点不能忽视,理性把握机会
1. 聚焦技术实力,远离“蹭热点”企业:工业母机行业技术壁垒高,真正的受益企业必须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要重点关注研发投入占比、专利数量、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等指标,远离那些没有实质业务、只靠概念炒作的“蹭热点”企业,避免踩雷。
2. 关注业绩确定性,不盲目追高:投资不能只看政策风口,还要看企业的业绩兑现能力,建议重点关注在手订单、营收增速、毛利率等业绩指标,选择业绩增长确定性强的企业,不要因为短期股价波动而盲目追高。
3. 控制仓位,长期布局:工业母机的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投资者要保持长期投资心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控制仓位,建议采用分批布局的方式,降低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为啥工业母机能成为十五五重点?数据说明问题
1. 产业地位关键:工业母机是制造业的“基石”,直接影响高端制造的发展水平,没有先进的工业母机,航空航天、军工、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就难以实现自主可控,这也是国家重点攻关的核心原因。
2. 市场需求旺盛:随着我国高端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对工业母机的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高端工业母机市场需求同比增长38%,远超行业整体增速,市场供需缺口明显,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3. 国产替代空间大:目前高端领域国产化率不足10%,存在巨大的进口替代空间,按照2027年1800亿元的市场规模测算,仅高端市场的国产替代空间就超1600亿元,行业增长潜力十足。
总结来说,十五五规划给工业母机行业带来了明确的政策红利,核心部件、整机制造、数控软件与智能化服务这3条主线的相关企业,将持续受益于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进程。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能盲目跟风追热点,要聚焦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业绩确定性,理性布局、控制风险,才能真正把握行业长期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
随着国产工业母机技术不断突破,未来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可控能力将持续提升,工业母机行业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投资者要保持耐心,聚焦优质标的,坚持长期投资理念,才能在市场中实现稳健盈利。
来源:张张老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