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功能的显现,如滴水穿石、垒土成塔;文化作用的发挥,好似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坚持文化育人、立德树人,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化+”为引擎,建设“一核心两平台五需求”的育人体系工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奋力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机电答卷。
文化功能的显现,如滴水穿石、垒土成塔;文化作用的发挥,好似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坚持文化育人、立德树人,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化+”为引擎,建设“一核心两平台五需求”的育人体系工作平台,将文化育人纳入“双高”建设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总体安排,紧扣“资源、阵地、活动”三大关键维度,围绕“国家战略、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产业发展、专业特色”五大需求整合文化育人资源,建设“线下实体阵地、线上数字平台、校内文化空间、校外实践基地”四类文化育人阵地,打造“校级品牌活动、院级特色活动、班级实践活动”三级活动,推动文化育人分层落地,形成“资源—阵地—活动”闭环,实现文化育人从“零散推进”到“系统集成”的转变,形成有效合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埋深线,夯实文化载体建设,搭建“四园三馆一廊”育人新平台
学校为破解传统校园文化载体单一、育人功能分散的问题,基于学生成长规律与学校发展定位的系统性设计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四园”(民族团结同心园、知行园、匠心园、廉洁园),“三馆”(立德树人馆、校史馆、工业文化博物馆),“一廊”(工业文化长廊平台)的校园文化平台,以多维载体构筑起兼具思想引领、实践育人与文化浸润功能的成长空间,成为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中,“四园”各有侧重:“民族团结同心园”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文化展示等活动,增进师生对多元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行园” 作为理论与实践衔接的桥梁,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匠心园”以鲁班巧技制胜、规矩立身、授业解惑、博施济众的品格为核心,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廉洁园” 则以廉洁故事展、名言警句牌,营造崇廉尚洁的文化氛围,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三馆” 承载着学校的历史记忆与育人理念:“立德树人馆” 通过VR情景体验、互动问答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党的创新理论认知与责任担当;“校史馆” 以时间为脉络,陈列校史文物、老照片、荣誉奖牌等,生动讲述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杰出校友事迹,让师生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归属感与自豪感;“工业文化博物馆” 则是增强师生对工业文化了解的重要窗口。“工业文化长廊” 沿校园主干道,通过图文展板和校训雕塑等系统呈现云南工业发展历程、行业发展趋势,将工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学生漫步长廊,既能直观感受工业文明的魅力,又能拓宽专业视野,激发投身行业发展的热情。这一系列文化平台相互补充、协同发力,全方位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了优质的文化环境。
拉长线,构建和美师生群体,打造“三大项目”育人新机制
学校充分考虑到不同主体在接受信息方面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反复性差异,因地制宜地把地方红色文化和红色工业文化深入、持久地嵌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尽可能采取让更多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同时,充分尊重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吸引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参与,让其在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与互动中不断增强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自觉传承革命先辈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学校推进“机电之光”思政工作者德育案例引领项目,落实“机电之家”辅导员工作室品牌建设、“机电先声”育人宣传平台三大项目建设,讲好机电故事、唱响机电声音、践行机电精神。学校以“机电之光”思政工作者德育案例引领项目为核心,通过选树典型、萃取经验,将思政育人融入专业课堂与日常管理,赋能思政工作队伍成长。同步深化“机电之家”辅导员工作室品牌建设,聚焦学生发展需求,打造一个集思想引领、学业帮扶、生涯指导于一体的“暖心家园”,全面提升育人实效。着力打造“机电先声”这一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平台,围绕“中国电线电缆、电机的工业摇篮”,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思政工作室和思政名师,讲好我国第一根导线、第一台煤油电机、第一架望远镜的生产地,锡都个旧、铜都东川、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以及“五朵金花”等地方知名品牌故事,通过专家解读、师生宣讲、红色工业文化传播等鲜活形式,实施劳模进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劳动技能课进培养方案等工程,培育传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立体化的育人高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匠人才,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学院发展、学生专业、身边榜样紧密结合,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三大项目协同并进,构筑起“案例引领、品牌赋能、平台传播”的三位一体文化育人新格局。未来,学校将持续以此为抓手,讲好有温度的机电故事,唱响有深度的机电声音,践行有力量的机电精神,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定专线,推进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树立“三维文化”育人新高地
学校保持“一个特色”,暨加强红色文化、工业文化、书香文化“三维文化”为架构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厚植红色机电土壤、营造崇尚技能氛围为专线,把握以“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点,围绕石龙坝水电站“敢为人先点亮高原”的开拓精神、“爱国奉献、报国无悔”的南侨机工精神、“不惧牺牲、百年争先”的云南民航创新精神、“万众筑血路 机工谱丹心”的滇缅公路精神、“英勇无畏、国际合作”的驼峰航线精神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茶马古道”精神六个精神核心,以“职业教育周”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红色文化、工匠精神等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相结合,加强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育人力量和阵地五个方面的统筹育人,实施劳模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劳动技能课进培养方案等工程,培育传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立体化的育人高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匠人才。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提炼身边的榜样,讲好身边的故事。组织编排展演“八女投江”“南侨机工”等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职业教育周”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精心打造“机电思享+”读书会品牌活动,将其作为深化思想引领、构建书香学校的重要载体。读书会定期遴选经典著作与党的创新理论读本,通过“领学+研讨”、“沉浸式阅读+交流分享”的多元模式,鼓励师生共读、共享、共思、共辩。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夯实理论根基、启迪智慧思维、陶冶高尚情操,将读书所得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学校入选云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省高校文明校园先进学校,高职唯一连续两年入选省体育试点校,身体倍儿棒证书获得社会广泛赞誉;思政教师获省级及以上教学类奖项18项、全国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5项;学生入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人、省级优秀辅导员8人,高质量思政工作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通讯员:杨娜)
来源:未来网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