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化锻造:汾酒的匠心传承与人才基石|传承与创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01 09:01 1

摘要:在汾酒,匠心的永续,是一场关于“人”的系统工程——以体系化锻造为基石,让匠心从个人坚守升华为组织能力;以言传身教为底色,让技艺可感可触;以薪火相传为路径,让绝技代代接力;以劳动竞赛为舞台,让人才破土而出。

题记:

杏花村的晨霭暮烟里,流淌着一脉匠心的永恒守望。

匠心不止于手艺,更在于传承;传承不囿于形式,而根植于人才。

在汾酒,匠心的永续,是一场关于“人”的系统工程——以体系化锻造为基石,让匠心从个人坚守升华为组织能力;以言传身教为底色,让技艺可感可触;以薪火相传为路径,让绝技代代接力;以劳动竞赛为舞台,让人才破土而出。

人才是匠心最深的土壤,也是汾酒走向复兴的根本力量。

「人才筑基」专题,带您走进汾酒的人才建设图景,一同见证那份于手手相传中不息、于心心相印中永续的匠人魂脉,看汾酒如何以人才之基,酿时代新韵。

匠心的传承,从来不是偶然。在漫长的汾酒酿造史中,“师带徒”一直是技艺传承的核心方式。一句句的口传心授,一遍遍的手把手示范,一年年的跟班实践,才磨出一位合格的酿酒工。这种传统模式凝聚着匠人精神,却也面临着现代工业生产的挑战。

针对这一点,汾酒其实早有准备。近些年来,汾酒以一套科学化、系统化、可复制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千百年来点状分布的经验与智慧,汇聚成可持续、可复制的组织能力,完成着一场从“人的传承”到“体系传承”的深刻变革。

人才战略,企业的生命线

传统手工业时代,技艺传承高度依赖个人,“人在技在,人走技失”是常态。面对规模化、数字化、年轻化的新挑战,汾酒很早就意识到:必须把“匠心”从一种个人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衡量、可持续的组织能力。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清茂多次强调“人才纲领”的重要性。他表示,要形成引进人才与新型学徒制相结合的人才结构,建立专家型、服务型、管理型“三结合”的人才标准。这意味着,人才培养已经上升为企业的战略核心。

在战略指引与多年实践中,汾酒构建了一套贯穿“需求调研-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考核认证-激励反馈”的闭环培训系统。这套系统以三级培训体系为骨架,覆盖了全体员工。一级培训是公司级别,针对安全生产、质量、文化等通用类内容,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单位的大类培训;二级培训为部门级别,针对专业技能;三级培训则是车间、班组等具体细分部分,以内部具体业务实操为主。师资来源包括外聘与内训师,从根本上解决了“谁来讲、讲什么”的问题。如此,便可以满足不同层级和部门的培训需求,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通用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公司培养各领域人才,支撑公司整体发展。

可以说,在汾酒,“培训”不再只是单纯上课,而是成为了员工全面成长的内在环节,更是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制度性承诺。

体系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通过内训师制度、职业认证机制与数字化学习平台等,汾酒将顶层设计扎实落地,真正实现“体系赋能每位员工”。内训师队伍是整套体系的骨干力量,分为课程内训师和拓展内训师,前者主要围绕员工所需开发课程,聚焦专业知识、通用管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沟通艺术和生产管理基础等;后者则主要开展团建活动。

针对内训师,汾酒实施分级管理,共设初级、中级、高级、讲师(教练)、高级讲师(高级教练)等五个级别,并打通了清晰的成长通道,通过积分制进行动态考核,积够一定分数方可升级。“从初级晋升到最高级别,最少需要十五年左右。”

课程体系围绕文化、技能、素质等三大维度展开。新员工要接受文化、安全与岗前培训;技能岗位学习酿酒、制曲、品评等专业课程;管理者则涉猎管理、沟通、数字化等通识内容。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管理,实现需求提报、课程选择、签到评估全流程在线化。

最具创新的,当数“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汾酒采用双师联合培养模式,高级技师有资格带徒弟并获得津贴,通过组织徒弟到高校进行理论提升,或邀请老师到企业授课,提升徒弟的理论水平,师傅也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自身能力。

2025年,汾酒从社招员工中筛选30人(包括12名硕士、18名本科),由7位大师(含3位国家级技能大师)带队,以小组轮岗制进入不同工作室学习。这种“高校理论+企业实操+跨岗位轮训”的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师徒制的局限。

职业认证与激励机制是体系闭环的关键。作为国家备案的职业技能认定机构,汾酒自主开展从五级工到高级技师的全程认证(职业技能等级分为五级工、四级工、三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公司积极响应技能强国战略,为生产岗位员工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服务。

一套优秀的人才体系,不仅培养人,更塑造文化、反哺战略。汾酒的人才建设体系便是如此。就当下而言,汾酒培训体系正在成为文化传播、品牌建设甚至行业赋能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补足人才短板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保持酿酒、制曲等生产领域优势的同时,汾酒高度重视补短板的工作。比如自动化方面,此前曾因为人才储备不足,设备维修依赖厂家,对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后,通过人才自主培养,提升了企业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装的自动化生产线,便是得益于公司提前进行的人才储备,才避免了设备引进后的人才短缺问题。

此外,在传播层面,公司开展短视频剪辑等相关培训,储备人才;文旅领域,则与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文旅人才,为企业的文旅项目储备力量。这种前瞻性的人才布局,充分体现了汾酒人才体系的战略眼光。与此同时,公司还组织内训师奔赴各地进行“市场巡讲”,提高汾酒营销人员及经销商对汾酒文化的认知与品牌认同。

体系正在改变一代汾酒人的职业观念。过去许多年轻人拒绝去一线,认为“酿酒工”工作环境苦。如今,随着技能认证、薪酬激励和职业发展通道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坚守、沉下心来钻研技艺。

这种观念的转变,背后正是体系带来的文化重塑。从个体匠人到组织体系,从经验传授到标准复制,从厂内培训到市场赋能——汾酒的人才培养实现了从“艺术”到“科学”的升华。这套系统不仅解决了“谁来酿酒”的问题,更回答了“如何持续酿好酒”的战略命题。它使匠心成为一家企业、一个产区、甚至一个行业可以共享的资产。正如汾酒人所坚信的那样:技艺传承不息,源于人才培育不止。而体系化,正是让这一切发生的根本保障。

醉美杏花村

来源:一点酒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