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盟友背刺蒋介石几欲求和,日本一份声明,却逼他死磕到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01 08:35 1

摘要:说来也怪,最终逼着蒋介石下定决心,非要跟日本人死磕到底的,不是朋友,不是盟友,恰恰就是他最大的敌人——日本。

说来也怪,最终逼着蒋介石下定决心,非要跟日本人死磕到底的,不是朋友,不是盟友,恰恰就是他最大的敌人——日本。

东京方面的一份声明,直接把他所有的后路都给堵死了,把他架到了一个不战就得死的位置上。

1938年初,中国的日子是真的难熬。

首都南京丢了,几十万军队在淞沪和南京被打残,整个国家就像挨了一记闷棍,人心惶惶。

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心里比谁都乱。

他一直有个念想,觉得这个世界还是讲规矩的,只要有英、美这些“文明国家”在,日本就不敢把事情做得太绝。

他一辈子的布局,很多都是围绕着这个想法来的。

他跟宋家结亲,不光是为了爱情,更是看中了宋家背后连着的江浙财团和英美关系。

他觉得,只要把自己的船跟英美的大船绑在一起,总归是稳的。

他打心眼里相信,在国际这个大牌桌上,总有人会出来主持公道。

所以,抗战一开始,他想的不是怎么一口气把日本人赶出去,而是怎么打一场“给外国人看”的仗,把他们拉下水。

淞沪会战就是这么个思路。

本来张治中的部队都准备好了,要趁日军在上海立足未稳,来个突然袭击。

结果蒋介石一连三次喊停,等什么呢?

等远在欧洲的“国际联盟”开会。

他觉得,只要国联发个话,日本人就得收手。

可日本人压根不理这套,国联的决议就是一张废纸。

等到仗打成了烂泥仗,几十万精锐陷在里面,部队好不容易想撤到后方的国防工事,他又听到风声说国联可能要调停了,又命令部队硬着头皮顶回去。

这么一折腾,撤退直接变成了大溃败,德械师的家底差不多都拼光了。

最后日本直接退出了国联,这个“公理”的化身,彻底成了个笑话。

一巴掌没打醒,还有第二巴掌。

他一直把德国当成老师,花大价钱请德国顾问,买德国装备,把他最精锐的部队打造成德械师。

虽然德国人也精明,拿中国的战场练兵,用淘汰的军火图纸换中国的钨砂、锑矿这些宝贝资源,但蒋介石觉得这买卖还算靠谱。

可就在中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德国跟日本签了个《反共产国际协定》,成了盟友。

柏林一封电报,所有在中国的德国军事顾问,限期回国。

这一下,等于是把正在给他输血的管子给拔了,蒋介石心里那股被出卖的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德国人靠不住,他又把希望寄托在苏联身上。

虽然苏联的军火要拿真金白银买,而且给的都是些老旧型号,但在那个时候,有总比没有强。

后来,苏联跟日本关东军在张鼓峰那个地方打了起来,蒋介石高兴坏了,觉得机会来了。

他甚至不顾客观情况,严令第九战区的张发奎在九江死守,就是为了向斯大林“表忠心”,希望苏联能跟日本全面开战,好给自己减轻点压力。

结果呢?

张发奎的部队损失惨重,苏联人那边占了点小便宜,马上就跟日本停火言和了。

蒋介石的热脸,结结实实地贴了个冷屁股。

最狠的还是英法。

国民政府都迁到重庆了,成了“陪都”,这两个所谓的“民主灯塔”国家,竟然跟着日本人屁股后面,说国民政府已经不算中央政府,只是个“地方机构”,然后就把中国存在他们那里的黄金储备和海关关税给冻结了。

那可是中国买军火、发军饷的救命钱。

这一刀,是从背后捅过来的,彻底让蒋介石看清了,什么“国际公理”,都是扯淡。

在国家利益面前,谁都不会真心帮你。

就在蒋介石被这些“朋友”轮番背刺,心灰意冷的时候,他的敌人日本,却在用一种更阴毒的法子,一步步地要他的命。

从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对付中国,就不是一口吞下,而是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地啃。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更是给了他们大好机会。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汪精卫说的,“只有省防,没有国防”。

各个省的军阀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本人就在他们中间挑拨离间,今天拉拢这个,明天支持那个,把中国的东北、华北搞得乌烟瘴气,自己捞足了好处。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的吃法就变了,从偷偷摸摸地啃,变成了明目张胆地咬。

他们的套路很简单:先在某个地方挑起个小摩擦,然后就说“为了保护日本侨民”,派兵介入,占了地方之后,逼着中国签协议,划出个“非军事区”,等他们把这块地消化得差不多了,再用同样的法子去咬下一块。

从1931年到1937年,东北没了,热河没了,冀东22个县也成了日本人的地盘。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表面上看是个士兵失踪的偶然事件,实际上日本人早就盘算好了。

他们的目标是整个华北,而华北有什么?

有棉花。

当时中国七成以上的棉花都产在华北。

日本人想得狠毒,控制了棉花,到了冬天,你中国的军队和老百姓连棉衣都穿不上,冻都冻死了,还拿什么来抵抗?

这一招,是釜底抽薪。

就在蒋介石被内外夹击,在打和谈之间摇摆不定,甚至通过德国大使陶德曼跟日本人秘密接触,想找个台阶下的时候,日本首相近卫文麿,送来了一份让他彻底断了念想的“大礼”。

1938年1月16日,日本政府正式发表声明,核心就一句话:“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

这话听着挺绕,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不再承认你蒋介石领导的这个政府了,跟你没什么好谈的了,你下台吧,我要在中国扶持一个更听话的新政府。

这一下,把蒋介石逼到了死角。

就像当年赤壁之战前,鲁肃跟孙权说的话一样:我们这些当臣子的,投降了曹操,还能混个一官半职;您要是投降了,还能再当一方霸主吗?

最多给你个空头侯爵,把你看起来,那比死还难受。

这个道理,蒋介石瞬间就懂了。

他手下还有几百万军队,名义上还是中国的最高领袖。

他要是投降,下场只会比孙权更惨,不是被日本人当成傀儡囚禁起来,就是流亡海外,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所有的退路,都被日本人亲手堵死了。

这时候,军事家蒋百里的那句话在他脑子里炸开了:“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以前他总觉得这话太绝对,现在他才明白,这是唯一的活路。

跟一个贪得无厌、不讲信义的敌人讲和,无异于与虎谋皮。

近卫文麿的声明,像一道晴天霹雳,把蒋介石心里最后一丝媾和的幻想给劈得粉碎。

既然日本人不给他体面下台的机会,那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了——战斗到底。

不久之后,他辞去了行政院长之类的所有政府职务,只保留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头衔,专管对日作战。

他把自己搬进了设在武昌的军事指挥部,墙上挂满了作战地图。

从那一刻起,和谈的门被彻底关上,剩下的,只有一条不知道通向何方的血路。

参考资料:

[美] 陶涵 (Jay Taylor).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 中信出版社, 2012.

[英] 拉纳·米特 (Rana Mitter).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新世界出版社, 2014.

杨天石.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近卫文麿.《近卫声明》(第一次). 1938年1月16日.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

本文仅用于分享正能量,无任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解决问题。

来源:招财寻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