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十三”,明日九月十三,今年冬雨雪多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1 08:18 1

摘要:公历11月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一个是11月7日的立冬节气,标志着秋天的结束和冬天的开启;一个是11月22日的小雪节气,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导语:“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十三”,明日九月十三,今年冬雨雪多吗?

今天是公历11月1日,农历乙巳年、丙戌月、甲戌日(九月十二),日子可不一般,不仅是公历11月的第一天,还是“换甲日” 。

公历11月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一个是11月7日的立冬节气,标志着秋天的结束和冬天的开启;一个是11月22日的小雪节气,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总之是,11月份一到,距离寒冷的冬就越来越近了,实际上,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已入冬了。

古代时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天气预报,判断天气走势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因此,他们会依据一些气候转换节点(节气)和特殊的日子当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古人是怎么知道,节气或者节日当天的天气情况能够预示后续天气情况的呢?

实际上,古人是通过长期的细微观察和记录总结出来了。比如,古人会根据一些“物候”现象来判断,他们认为天气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动植物的行为。

所谓的“物候”,就是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如果立冬那天特别暖和,可能会观察到某些昆虫的活动,植物异常发芽等,像梅树、桃树、李树、海棠树,把初冬当成春天,开出认错季节的二度花。古人会将这些异常物候、天气情况与未来的天气走势联系起来,形成农谚预测。

像“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冬至暖,烤火到小满”、“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干冬湿年,禾黍满田”、“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清明前后怕晚雨,一点雨来一个虫”、“不怕五月五日雨,只怕六月六日风”等等。

“换甲日”也是古人判断天气走势的重要时间节点。

因为,中国古代用于纪日的天干地支系统,每十天会出现一个“甲日”(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这个“甲”日是新一轮天干周期的开始,象征着“开端”和“更始”。

他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很多显著的天气变化,如久晴转雨、久雨转晴、寒潮大风等一些天气情况,确实容易在“甲日”前后发生,于是将其提炼为一种规律。

例如,在《田家五行》中就有“甲寅乙卯晴,四十五日放光明;甲寅乙卯雨,四十五日泥濘路”的记载。而且,民间也有“久雨久晴,且看换甲”、“甲子日雨,丙寅日止”、“” 等一些民谚。

明天是九月十三,也是一个古人判断后续天气走势的时节节点。例如,在民间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重阳节(九月初九)那天没下雨的话,就要看看农历九月十三当天下不下了,如果没有出现降雨,那么按照古人的总结,往往预示着整个冬天里雨雪天气可能会较少。同时,也预示着当年冬天可能会是暖冬。

类似的农谚还有“重阳没有十三灵,十三不下整冬晴”,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强调九月十三日预测冬季天气更为灵验,若这天没下雨,冬季多以晴天为主,雨雪稀少。

另外,在旧时民间还有“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十三”的讲法,什么意思?今年冬天雨雪多吗?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这句农谚的意思不难理解,从字面上看来看,大意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十三当天天气晴朗,没有出现降雨的话,那么按照古人总结的经验,往往预示着接下来的冬季里可能少雨雪,甚至很难有雨雪天,冬天会比较暖和。

这句农谚的意思刚好和上一句相反,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十三当天下雨的话,按根据老祖宗总结的经验,可能预示着冬季里雨雪天气较多,天气较为寒冷。这样一来,人们就可能需常穿雨鞋应对湿滑的雨雪天气。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十三这天一整天都是晴天,没有降雨或者下雪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当年冬季会干旱少雨,并且,这个干燥阴冷的情况,可能会持续到年底。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十三当天晴朗无雨的话,整个冬天大概率干旱少雨,多半预示着当年是个暖冬。

这样一来,不仅来年春天病虫害多,还可能出现春旱的情况,影响作物返青生长和早春作物播种,给农人带来较大的损失!

另外,冬天暖和,雨雪天气少,鞋匠的生意也会随之变差,甚至养不起家。

因此,有了这样夸张的说法,主要是表明冬天天暖、雨雪天气少。

总结,按照上面这些农谚中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农历九月十三这天是个晴天的话,那么就可能预示着冬天雨雪天气少,气温偏高;反之,如果农历九月十三这天下雨或者下雪的话,则往往预示着当年冬天可能会比较寒冷,雨雪天气多。

明日九月十三,我们哈尔滨这边是个阴天,您那边的天气情况如何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来源:民俗科普知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