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一家在美国金融科技圈扎根快四十年的老牌巨头,一夜之间会摔得这么狠。Fiserv股价单日跌去44%,市值蒸发300亿美元,数字摆在那儿,像一记闷棍砸在所有投资人头上。这不只是一次财报暴雷,更像是一场由内而外的崩塌,从客户不满到管理失能,层层溃烂,终于在
谁能想到,一家在美国金融科技圈扎根快四十年的老牌巨头,一夜之间会摔得这么狠。Fiserv股价单日跌去44%,市值蒸发300亿美元,数字摆在那儿,像一记闷棍砸在所有投资人头上。这不只是一次财报暴雷,更像是一场由内而外的崩塌,从客户不满到管理失能,层层溃烂,终于在2024年10月的这个周三彻底炸了锅。
Mike Lyons今年1月才加入公司,5月正式接任CEO,本以为是平稳过渡,结果上任几个月就碰上了“拆弹”任务。他一进公司就下令做财务审查,结果越查越心惊。原本被吹上天的业绩目标,背后全是靠短期成本压缩、强推服务换来的虚假繁荣。商户部门和银行系统的技术交付能力早就被掏空了,项目执行看起来没问题,实际上每一步都踩在薄冰上。等到他站上电话会坦白“这一切主要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语气里哪还有自信,全是无奈。
最要命的是Clover——那个曾被视为Fiserv未来希望的支付终端。从2010年First Data时期打下基础,到2019年被Fiserv接手后继续扩张,本来风头正劲。但前CEO Frank Bisignano为了冲利润,硬是在上面叠了一堆增值服务费。商户们一开始还能忍,后来发现这些功能根本用不上,纯属白花钱。有知情人士透露,客户早就怨声载道,反馈石沉大海。于是大家转身就去了Square,去了Toast,便宜、好用、透明。更离谱的是,2023年Fiserv还搞了一出“强制迁移”,把20万还在用旧系统Payeezy的商户一股脑儿推给Clover,结果这些人几乎全跑了。营收增长比支付量快?那当然,因为不是生意多了,是收费多了。
三季度的财报简直没法看。营收只有49.2亿美元,差了预期近4.4亿;每股收益2.04美元,华尔街原指望2.64。金融解决方案部门本该是压舱石,结果营收下滑3%,利润率掉到42.5%,比去年少了5个点,早前还闹过技术故障。Lyons说这不是他想要的“重置”,可现实根本不给他选择。
市场反应干脆利落。BTIG直接说财报“糟糕透顶”,William Blair干脆撤掉推荐评级。Jefferies的分析师表示完全看不懂指引下调的幅度,Truist Financial甚至想不起过去覆盖过的哪个公司出过这种事。倒是Mizuho的Dan Dolev说了句人话:现在就像进了急诊室,器官都在衰竭,但病人还没死,还有机会。
公司开始大换血。CFO换成了前Global Payments的Paul Todd,联席总裁要由Takis Georgakopoulos和Dhivya Suryadevara在12月起共同担任,董事会也进了三张新面孔,加拿大皇家银行前掌门Gordon Nixon当了独立董事长。定价策略退回去,新技术路线重新规划。补救动作不少,可伤筋动骨已成事实。
有意思的是,Bisignano今年5月到7月间,卖掉了超过5.58亿美元的股票,均价170美元一股,而现在股价才70.6美元。你说巧不巧?他说自己没定过高目标,说“我们全速前进,不踩刹车”,话音刚落,车真翻了。
来源:花下读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