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教唆判处萨达姆绞刑的法官,在失去美军保护后,下场是如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1 04:00 1

摘要:他盯着窗外盘旋的秃鹫,想起2006年11月5日那天,巴格达法院的阳光落在判决书上,自己签字时笔尖都没抖——那时候他以为,这是终点,是独裁者的终结,是苦难的句号。

十七年后的库尔德山区,安保屋的铁皮顶被风敲得哐哐响,拉乌夫攥着窗帘边角,指节泛白。

他盯着窗外盘旋的秃鹫,想起2006年11月5日那天,巴格达法院的阳光落在判决书上,自己签字时笔尖都没抖——那时候他以为,这是终点,是独裁者的终结,是苦难的句号。

可现在美军早撤走了,安保屋里除了他只有三个保镖,楼下的装甲车锈得掉漆,夜里总能听见远处山头传来的枪声,他才后知后觉:那纸判决不是终点,是缠上他的诅咒。

正义劈死了萨达姆,怎么连执剑的手也割得鲜血淋漓?

这双手的颤抖,要从1941年的库尔德山谷说起。那时候他才六岁,家里的土屋漏着风,父亲蹲在门槛上擦猎枪,山风卷着尘土灌进屋里,父亲突然叹口气:“我们没有自己的国家,风都比人硬。”他不懂,只记得那年冬天雪下得齐腰深,部落里饿死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总跟他去河边摸鱼的哈桑。

后来他爱上了读书,尤其爱背法律条文。在山里,羊丢了、水抢了,没人管,他就把条文抄在桦树皮上,揣在怀里,觉得那是能挡住混乱的盾牌。十八岁进巴格达法学院,课堂上教授讲“司法独立”,他听得攥紧拳头,可毕业后进了地方法院,才发现法官的锤子敲下去,总要看萨达姆画像的脸色——有个案子,库尔德商人被诬告偷了政府的羊,他想按条文判无罪,庭长把他叫到办公室,指着墙上的萨达姆像:“这羊,是总统的羊。”

1988年3月16日,哈拉卜贾的消息传过来时,他正在法院整理卷宗。广播里说“清剿反政府武装”,可他从逃难的老乡嘴里听到的是:黄色的烟雾飘过来,人捂着鼻子倒在地上,哈桑的妹妹抱着孩子跑,孩子在怀里抽搐,没跑出两条街就不动了。那天他把自己关在宿舍,翻出当年抄条文的桦树皮,手指把树皮抠出了血。从那时起,他不再背条文,只在笔记本上写:“秩序不是条文,是让哈桑的妹妹能活着抱孩子。”后来萨达姆倒了,美军把临时法院的牌子挂起来时,他盯着那牌子,突然想起父亲那句话——原来没国家的人,连执剑的资格,都要等别人赏。

2004年7月,临时法院的传票送到拉乌夫桌上时,他正在整理库尔德商人的旧案卷。传票上印着美军的鹰徽,下面一行字:“任命你为主审法官,审理萨达姆·侯赛因案”。他盯着那行字,想起1988年哈拉卜贾的烟雾,突然笑了——原来没国家的人,连执剑的资格,都要等别人赏。

临时法院设在萨达姆时期的复兴党总部,门口停着三辆美军装甲车,机枪对着大街,太阳晒得铁皮发烫,空气里混着汗味、消毒水味和说不清的金属味。陪审员共九人,有个女陪审员手一直在抖,笔掉在地上,捡起来时纸上戳了个洞。墙角站着两个穿西装的美国人,后来知道是CIA顾问,他们不说话,就盯着拉乌夫的手,好像那手里握着的不是法槌,是引爆整个中东的按钮。

开庭第一天,萨达姆穿一身黑色西装,头发梳得锃亮,走进法庭时还冲旁听席挥手。拉乌夫坐在法官席上,穿着借来的黑色法袍,袖口有点短,露出里面的白衬衫,推了推眼镜,翻文件的动作很轻,好像不是在审一个独裁者,只是在处理一桩普通的民事纠纷。

“你承认在杜贾尔村下令处决148名平民吗?”拉乌夫问。

萨达姆冷笑,声音洪亮:“我是伊拉克总统,那是对叛徒的惩罚!”他拍着桌子,用阿拉伯语骂了句脏话,翻译官脸都白了,没敢翻。

拉乌夫没抬头,翻到下一页文件,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清楚:“被告萨达姆·侯赛因,你被控在1982年至1988年间,下令实施安法尔行动,导致至少10万库尔德人死亡,是否认罪?”

萨达姆突然站起来,指着拉乌夫:“你这个库尔德狗!你忘了是谁给你们饭吃?”

整个法庭都静了,美军顾问在墙角轻轻咳嗽了一声。拉乌夫放下文件,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再戴上时,眼神扫过萨达姆,又扫过陪审席,最后落在记录员的笔上:“法警,让被告坐下。如果再扰乱法庭秩序,休庭十分钟。”

萨达姆盯着他看了足足半分钟,慢慢坐了下去。外媒记者后来写报道,说拉乌夫“用平静杀死了愤怒”,可他自己知道,那不是平静,是另一种形式的发抖——从胃里开始,一直抖到指尖,但他不能让任何人看出来,尤其是墙角那个美军顾问,他的笔在文件上划了个圈,那是昨天开会时说的“关键节点”,意思是“这里该让他闭嘴了”。

休庭时他去洗手间,镜子里的人眼眶发红,他拧开水龙头,往脸上泼了把冷水,出来时又恢复了那副表情,拿起笔在庭审记录上签字,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在满屋子的呼吸声里,格外清楚。

2006年11月5日,判决书宣读的瞬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记者会上举起复印件说“正义终于到来”,巴格达绿区的什叶派居民朝天鸣枪庆祝,逊尼派聚居的阿达米亚区却有人跪在街头哭,哭萨达姆,也哭自己看不清的未来。

拉乌夫的名字第二天就上了全球报纸的头条,《纽约时报》称他“法治象征”,半岛电视台的评论员骂他“美国傀儡法官”,他签送达回证时手还是稳的,钢笔尖在纸面划出的线笔直,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不是复仇,是结束。

审判长拍了拍他的肩,说“历史会记住你”,可他走出法院时,发现门口的美军士兵看他的眼神,跟看萨达姆没什么两样——都是需要被控制的棋子。

从那天起,他不再接受采访,家里的电话拔掉了线,出门时墨镜压得很低,保镖寸步不离。

2011年美军撤走第三个月,主审法官阿明在巴格达菜市场买菜,被摩托车后座的人一枪打穿了太阳穴。

拉乌夫当天就递交了退休申请,带着家人连夜搬到埃尔比勒的安保屋。

妻子和女儿后来去了加拿大,临走时女儿抱着他哭:“爸爸,你签的不是判决,是我们的离别。”

他没说话,只是把安保屋的钢板又加厚了三层,窗户换成防弹的,门口的保镖从三个加到五个,连理发都要提前清场。

2014年夏天,ISIS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说“已处决萨达姆的法官拉乌夫”,他躲在地下室三天没敢开灯,听着楼上保镖换弹匣的声音,才发现自己活成了萨达姆——被关在笼子里,只是笼子的名字叫“正义”。

后来库尔德自治区司法学院请他去讲课,他关着门讲了两小时,学生说他反复念叨“法律不是复仇”,黑板上写满这六个字,粉笔灰落了一地。

萨达姆死了,伊拉克没等来和平。

炸弹在市场开花,什叶派的民兵扛着火箭筒在街上巡逻,逊尼派的清真寺宣礼塔被拦腰打断,巴格达绿区的高楼炸出黑洞,库尔德街头的纪念碑越修越多,碑上的名字密密麻麻,新刻的总比旧的深。

拉乌夫被埃尔比勒司法学院聘为顾问,每周三下午讲课,总在黑板写“法律要让国家免于复仇”,粉笔灰落满讲台,学生记笔记时能听见窗外传来的枪声。

去年春天他偷偷回了趟哈拉卜贾。

重建的镇子盖了新砖房,可毒气纪念碑前的石板被人踩得发亮,黑色大理石上刻满名字,哈桑妹妹的名字在第三排,笔画被手指磨得模糊。

他穿灰色夹克,背微驼,站了整整一小时,风把头发吹得贴在额头上。

有游客举着相机拍他,被同行的保镖拦住,他没回头,只是盯着纪念碑底座新添的一行字:“我们仍在等风停”。

那天下午,埃尔比勒的报纸角落登了张照片,背影模糊,配文“神秘老人祭拜遇难者”,没人认出那是签下达姆死刑判决的法官。

2024年的埃尔比勒,阳光斜斜落在司法学院的白墙上,拉乌夫的声音从紧闭的门后传出来,还是那句:“法律要让国家免于复仇。”

门没锁,但学生们不敢推门,只听见里面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像十七年前他在法庭上翻文件的动静。

他每周三下午来,带一个布包,装着旧笔记本和半盒粉笔,黑板写满字,擦了又写,最后总留下那行。

BBC的档案库里,他的词条只有五个字:“生者,隐居。”

保镖说他现在很少出门,偶尔去山顶的咖啡馆,要一杯不加糖的茶,坐看山谷里的云飘过去,像1941年他父亲蹲在门槛上看山的样子。

上周有学生问:“萨达姆死了,您还活着,是不是算赢了?”

他没抬头,继续擦黑板:“赢了的人,不用躲在门后说话。”

风从走廊吹过,门吱呀响了一声,像谁在叹气。

历史翻到这页,独裁者成了骨灰,法官成了影子,倒是那些追问“正义到底值多少眼泪”的人,还在山谷里走,一步一步,踩得石头响。

来源:普通市民一点号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