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山东籍的三位飞天航天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1 00:32 1

摘要:王亚平,女,汉族,1980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中共党员,军事学学士学位,工程硕士学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大校军衔。

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43秒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至此,有三位山东籍航天员遨游太空。

第一位王亚平

中国英雄航天员、特级航天员,航天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妇联副主席(兼)

王亚平,女,汉族,1980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中共党员,军事学学士学位,工程硕士学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大校军衔。

王亚平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567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7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2025年10月,王亚平参加全球妇女峰会。

人物经历

1980年1月,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一个普通的农家。

1986年9月至1991年6月,王亚平在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张格庄完全小学读小学。

1991年9月至1997年6月,王亚平在烟台第二十三中学读中学。

1997年,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招生,王亚平被选中。大学四年,她学习文化课知识并掌握4种机型的飞行驾驶技能。

1998年,王亚平得到试飞机会,首次驾机驶上蓝天。此后9年间,她的天空飞翔时间达到800多个小时。

2000年5月,王亚平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1年,王亚平获得军事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的王亚平进入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

2008年,王亚平驾机参加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2008年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任务。

2010年5月,王亚平在第二批航天员选拔中被选为女预备宇航员。

2012年3月,因王亚平具有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超强的心理素质,经过重重选拔,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2013年6月,王亚平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

2014年至2016年,王亚平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传播学硕士学位。

2018年,王亚平进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苏彦捷教授。在博士学习期间,专攻太空环境对航天员心理方面影响的研究,完成地面模拟阶段的实验,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2019年12月,王亚平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

2021年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宣布,王亚平为备份航天员。10月,王亚平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

担任职务

王亚平于1997年8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567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

2013年6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

2015年7月25日,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2020年8月,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席。

2021年10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大校军衔。

2022年4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聘请王亚平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2022年9月,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23年1月17日,王亚平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23年10月,当选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副主席(兼)。

人物事迹

首次飞天

2013年4月,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唯一的女成员,与指令长聂海胜、摄像师张晓光一起入选神舟十号飞行乘组。6月11日17时57分,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进入预定轨道。6月13日,世界首位太空教师、美国前宇航员芭芭拉·摩根通过新华社致信王亚平,表达全球师生的祝愿。6月20日上午,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授课,40多分钟的实验让6000多万中小学生同步观看;授课结束后,她通过天宫一号电子邮件系统回信摩根,分享从太空俯瞰地球的感受。6月21日,王亚平在天地通话中委托航天英雄杨利伟,通过《解放军报》和中国军网向全军女战友和军嫂送上节日祝福。6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飞控中心与神舟十号乘组进行天地通话,勉励他们圆满完成任务。6月26日8时,返回舱在内蒙古草原安全着陆,王亚平第二个出舱,为15天太空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再次飞天

2019年12月,王亚平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2021年10月14日,她与翟志刚、叶光富一同被确定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成员。10月15日晚,王亚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参加出征仪式,领命出征,开启为期六个月的太空之旅。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王亚平与乘组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开始空间站任务。11月7日,王亚平与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活动,成为中国首位进行舱外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11月8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12月9日,王亚平作为“太空教师”,与乘组共同完成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向全国青少年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实验。12月26日,王亚平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2022年1月,她在轨时间累计突破100天;3月23日,王亚平再次与乘组进行“天宫课堂”第二课。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圆满完成183天在轨驻留任务,刷新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太空驻留纪录,王亚平随乘组安全返回地球。归来后,王亚平与乘组进入医学隔离与恢复阶段,6月28日首次公开亮相,状态良好。

第二位宋令东

中国第三批航天员,神舟十九号航天员

宋令东,男,汉族,1990年8月出生山东曹县侯集回族镇回楼村,2008年9月入伍,201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学士学位,空军中校军衔。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神舟十九号航天员。

2007年,空军招收飞行学员,宋令东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2008年,他入伍成为一名飞行员。大学期间,以第一的成绩获得“起落之星”。毕业后,成为空军航空兵某旅首位90后三代机飞行员,曾担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中队中队长。

2018年,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2020年9月,入选中国第三批航天员。之后,历经基础理论、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航天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训练并全面考评,于2023年入选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2024年10月,经任务总指挥部决定,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10月30日,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顺利会师,宋令东成为中国首位“90后”男航天员。

12月17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宋令东成为中国首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他主要负责乘组的站务管理、设备维修养护,以及根据安排执行出舱任务。2025年1月21日,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90年8月,宋令东出生于山东菏泽市曹县侯集回族镇回楼村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期,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将他锻炼得坚韧不拔。

1996年,进入菏泽市曹县侯集镇回楼小学读书。小学时期,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尤其擅长数学。

小学毕业照,⭕️中为宋令东,小学班主任卢翠花老师提供照片

2003年,13岁的宋令东在和同学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后,无比神往,飞天梦想的种子就此萌发。

初中时期,父母都在成武县做生意,他便和姐姐一起上学,养成了独立的习惯。

2005年,初中毕业后,他随父母前往成武县第一中学上高中。

高三毕业照

2007年,空军到学校招收飞行学员,宋令东积极报名,经重重选拔,最终招飞成功,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

飞行员生涯

2008年9月,高中毕业后,宋令东参军入伍,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刚入学时,宋令东比同龄人明显瘦弱,体能训练成绩总排在倒数。之后,他便利用业余时间风雨无阻地加练。大三那年,便打破了学校1500米武装越野项目纪录。单飞之际,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起落之星”。

大学毕业后,宋令东成为空军航空兵某旅首位90后三代机飞行员。曾担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中队中队长。因圆满执行多项重大任务,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航天员生涯

2018年,正在执行任务的宋令东接到单位通知,可以参加航天员选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

2020年9月,在经过初选、定选、复选的层层考核和选拔后,成功入选中国第三批航天员。

经过基础理论、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航天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训练并全面考评后。2023年,成功入选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2024年10月,经任务总指挥部决定,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顺利会师,他也由此成为中国首位“90后”男航天员。

11月30日,神舟十九号乘组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名航天员在轨“满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最新在轨工作视频显示,神舟十九号乘组主要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和试验、空间站平台照料、自身的健康维护与保障和出舱准备等工作,并完成了入驻以来的首次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和医疗救护在轨训练。

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九号乘组将重点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

其中,宋令东主要负责乘组的站务管理、设备维修养护,以及根据安排执行出舱任务。

2024年12月17日21时57分,经过9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及处置等任务。出舱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再次刷新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纪录。航天员宋令东成为中国首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

2025年1月21日1时12分,经过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出舱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5年1月28日,新春之际,宋令东从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送来新春的祝福。宋令东称,在这里要感谢地面航天科技人员的日夜陪伴,正因为有你们,中国空间站才能够在太空平稳运行,正因为有你们,我们的太空出差更加安心。

2025年3月21日20时50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及舱外辅助设施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出舱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5年4月23日,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驻留已满175天,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任务期间,他们进行了3次出舱活动和6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时长的世界纪录,宋令东成为中国首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5日1时17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

北京时间2025年4月30日13时08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轨驻留期间,乘组还在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4月30日14时02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

曹县侯集回族镇回楼村迎接宋令东归来条幅

7月9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九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航天员宋令东返回60余天后,首次面向媒体与公众正式公开亮相,并分享了183天太空驻留的经历与感悟。

所获荣誉

宋令东曾因圆满执行多项重大任务,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2025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宋令东“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社会活动

曹县公交亭欢迎宋令东荣归故里的海报,2025年10月28日拍摄于曹县迎宾大道罗兰小区公交站点

2025年10月27日上午,菏泽市曹县籍航天员宋令东返回家乡,在曹县科技馆,与学生们面对面,开启了一场以“星辰大海”为主题的温暖对话。现场,宋令东化身为亲切的“太空引路人”,将复杂的航天知识融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类比中,为学生们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 此刻,无数个航天梦在学生们心中种下,宋令东用他的故事,为下一代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2025年10月27日下午,宋令东在母校成武一中以“齐鲁好儿郎,筑梦飞天路”为主题作报告,分享从乡村少年到航天员的奋斗历程。

和班主任在上学教室

刘原伟‌是宋令东在成武县第一中学的班主任,担任其高二、高三两年的班主任。刘原伟评价宋令东为“真正的男子汉”,并形容其成长经历为“男子汉帮助男子汉长大的故事”。

第三张洪章

张洪章,男,汉族,1986年4月生于中国山东滨州山东滨州邹平望京村,博士学位。高比能量电池技术研究学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性能储能电池关键材料研究组组长,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成员、载荷专家。

2004年8月,张洪章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就读于山东大学化学工程工学;2008年9月至2013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14年11月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5年7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课题组长。2018年7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20年9月,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

2025年10月30日,在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布会上确认担任航天员乘组载荷专家,与指令长张陆、航天员武飞共同执行飞行任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张洪章先后从事新体系液流电池、液流电池膜材料、锂硫电池技术、锂离子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技术、铅碳电池技术等研究。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参与编写英文书籍2部、中文书籍1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发明二等奖3项。

早年经历

1986年4月,张洪章生于山东滨州邹平望京村,他出生时,恰逢中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父亲便取“文章”的“章”字嵌入他的名字,盼着他能以知识改变命运、报效国家。

张洪章自幼喜爱读书。通过读书对生命科学产生了好奇,直到高中他的生物和化学成绩都很拔尖。但是,高考时,张洪章与生命科学失之交臂,最终进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张洪章山东大学毕业照

张洪章很快发现了化工的魅力——把化学知识通过工业设计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服务国计民生。

2004年8月,张洪章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就读于山东大学化学工程工学,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1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工程工学进行硕博连读,开始从事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

职业经历

2013年7月,张洪章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4年11月,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5年7月起,担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高性能储能电池关键材料研究组(DNL1701)课题组长。

2016年3月,担任中科院储能技术研究部党支部书记。

2018年7月起,张洪章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做国家需要的事,做国家需要的人。”张洪章因此选择做科研,也因此选择成为航天员。

2020年9月,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

张洪章在航天员大队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身体素质从弱到强,知识储备从专到全,心理也更理性冷静”。

2025年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张洪章担任载荷专家。

张洪章的亮相具有双重里程碑意义:一方面,他标志着我国航天员队伍专业构成的完善。作为中科院培养的载荷专家,他将携带自主研发的实验项目进驻空间站,实现"科研人飞天做科研"的突破。另一方面,山东作为航天员输出大省的地位再次强化——从驾驶员王亚平、工程师宋令东到科学家张洪章,齐鲁大地已贡献覆盖航天全链条的多元人才。

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

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

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

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43秒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张洪章从事大规模储能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研究,包括全钒液流电池、锂硫电池、锂氟化炭电池、耐低温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铅碳电池。关键材料包括:注重炭材料、电解液、隔膜、电极结构。

研究成果

2013年,张洪章突破全钒液流电池用非氟离子传导膜的制备技术,综合性能大幅优于美国杜邦公司Nafion115膜,可实现进口替代。2016年,突破低温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可在-40℃充放电、性能大幅优于磷酸铁锂等电池。2017年,开发出低成本、低析氢、可抑制不可逆硫酸盐化的铅炭电池用炭材料,与中船重工风帆集团合作,使12V/38Ah铅酸电池产品的循环寿命延长了4倍、充电接收能力增加了1倍,正在实施百千瓦级-兆瓦级储能系统商业化应用示范。2018年,开发出机载固体激光所需的高比功率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电芯及模组,输出130 Wh/kg比能量的连续放电倍率为100C (>10 kW/kg)。2019年,开发出高比能量锂/氟化碳原电池关键材料(替代进口)及电芯制备技术,可在1000小时内可放出940 Wh/kg的电量、在1小时内放出550 Wh/kg的电量,性能为中国已知最高水平。

截至2025年10月,张洪章申报发明专利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注:综合有关资料整理,公益宣传,著作权属原作者。

来源:老虎6909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