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波大学发布的《关于我校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部分变更信息的公告》显示,法律(法学)(专业代码035102)的学制由2.5年变更为3年(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
当下,不少2026考研人正在努力备考。
目前,已有部分院校发布了最新的研招考试调整通知或正式的招生简章,细看发现,不少高校从2026年起将研究生的学制延长。
宁波大学发布的《关于我校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部分变更信息的公告》显示,法律(法学)(专业代码035102)的学制由2.5年变更为3年(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
就在6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发布了《关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变更的公告》,其中明确提到,自2026年起拟将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由2年变更为3年。
江西财经大学发布的《关于发布我校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的通知》显示,应用统计和金融2个专硕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
图源:江西财经大学官网
同时,自2026年起,中央民族大学025200应用统计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吉林师范大学045300国际中文教育和025100金融专业学制调整为3年;南昌大学翻译硕士(0551)专业基本学制由现行的2年调整为3年。
其实,这一变化并非孤例。
近年来,包括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和安徽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已陆续延长了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年限。
从个别试点到渐成趋势,“三年制硕士”,正在成为新常态。
学制分化,由来已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硕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这一弹性区间为不同类型硕士培养提供了制度空间。随着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改革的深化,学术型硕士(学硕)与专业型硕士(专硕)因培养目标、规格要求等本质差异,在学制安排上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
“弹性学制”的政策导向下,各高校内部的学制安排各有不同,硕博贯通、本博连读等也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新选择。但长期以来,专硕学制2-2.5年、学硕学制3年的惯例,已经被大众所熟悉。
200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2年,实行学分制”。这不仅确立了专硕培养的基本规范,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对专硕学制的普遍认知。此后,我国高校的学制基本稳定:专硕学制通常维持在2年至2.5年,学硕学制则为3年。
学制改革背后,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校也形成了差异化的培养体系:一方面保持着学硕3年、专硕2至2.5年的传统框架,另一方面也涌现出了硕博连读、本博贯通等创新型培养模式。
“2年”即毕业,已成过去式
“专硕”还是“学硕”?这曾一度成为横亘在每一位考研er面前的难题。
2020年,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要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这进一步强化了专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政策引领下,专硕的招生规模在迅速扩大。早在2017年,我国专硕的招生规模就首次超越学硕,2019年专硕在校生占比更是突破60%大关。而根据最新的2025年硕士研究生统考招生计划,在87.2万总招生名额中,专硕招生规模已达60.2万人,占比攀升至68.99%,接近总招生人数的七成,远远超过学硕。
专硕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录取机会。同时,专硕培养模式自身就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效率至上”的就业导向下,“2年更有性价比”这一择校理念在考研群体中日益盛行。相较于学硕的3年学制,专硕2年学制所带来的时间成本优势尤为突出——既能更快获得学历提升,又能更早进入职场积累经验。这使得专硕逐渐成为众多考研学子的最优解。
然而,专硕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时间优势”正开始悄然消解。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了研究生学制调整,加入到“延长学制”的浪潮之中。以往“专硕两年、学硕三年”的普遍认知被打破,许多专硕也要读三年了。
不难发现,应用型文科专业是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调整重点,工科专业也有所涉及。社会工作、应用统计、翻译、金融、新闻与传播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正摆脱一直以来的“速成”标签,逐步向着3年学制迈进。
实际上,多所知名高校早已在硕士培养体系中实行了学制统一化。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均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注“硕士研究生所有专业学制均为3年”的规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预计还将有更多高校加入这一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优化的行列之中。
从“专硕2年、学硕3年”的泾渭分明,到如今越来越多高校将专硕学制延长至3年,逐渐实现学硕与专硕的学制统一,硕士学制三年起步或将成为主流——“2年即毕业”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式。
当然,延长学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社会效益。对于学生而言,会筛选掉一部分盲目跟风考研的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冷静的考虑自己的选择,让持续多年的“考研热”逐渐回归理性;在就业方面,更长的培养周期意味着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系统、扎实的培养过程,从而真正提高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更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高水平人才,从而提升就业率。
学制调整牵一发动全身。对于高校来说,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处理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研究生的培养也应及时回应这种变化。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调整状态适应学制变化,并充分利用学习时间提升自我价值更重要。
来源:才子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