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磊进入渐冻症晚期,已失去说话和吞咽能力,靠眼控仪交流、3人协助起身,他自研药救下一位20岁患者却暂时救不了自己
蔡磊进入渐冻症晚期,已失去说话和吞咽能力,靠眼控仪交流、3人协助起身,他自研药救下一位20岁患者却暂时救不了自己
最近一次采访里,屋里很安静,只听到设备的轻响和键盘的提示音
他说话的功能被拿走了,吞咽也被拿走了,只剩眼睛在和世界打招呼
记者提问,他盯着屏幕,一点一点敲出字——眼控仪成了他的嗓子
说白了,他把所有能动的力量收缩到了眼睛里
日常细节更扎心
从床到椅子,要三位护理阿姨一前一后配合;
脖子软着,后面得有人托着
喝水要用针管,一推一停,防着呛咳,连一口水都像走独木桥
吃饭是把食物打成糊,一口分几次咽,嘴角常常还剩下一点
更麻烦的是,吞咽不畅意味着随时有误吸风险
有业内人士提到,如果还继续恶化,可能需要胃造瘘来保障营养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很多同病相怜者走过的路
他把每天过得像倒计时
从早上八点工作到夜里十二点,两小时需要拍打身体缓一缓,洗澡要靠绳子吊着,所有琐碎都被病情重新定义
可屏幕那边,他仍然保持忙碌,文件飞来飞去,方案一个个推
换句话说,他把自己当作实验场,也当作火种
2019年确诊那天,他和家人都知道这是一条难走的路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累及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病,平均生存期3到5年,很多患者因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离开
他已经扛了六年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专家提醒过
渐冻症异质性极强,精准诊疗是未来方向,基因检测是打开钥匙
我也赞同这点:如果疾病不只一种面孔,药也不该只有一种版本
组建团队、找钱、做研发,夫妻俩是从零开始
段瑞放下稳定工作去直播,刚开始有人不理解,质疑声也不少
但时间给出答案,实验室里一次次小突破公布后,赞助和支持慢慢积累
更扎心的是,筹到的每一笔钱都像从生活里抠出来
他曾说过“把我的身体当最后一发子弹”,这个表述不猎奇,是真实的决心
研究不是空谈,已经有人因此受益
一位20岁的女孩从不会走路、吞咽困难,到逐步恢复,这说明他们的方向没走偏
可转过头来,他自己的基因型不同,这款药对他不奏效
这就是异质性的残酷——同一个疾病,不同的分子层级,药物效果有天壤之别
我看着他的回复,只打了一行字:“值得”
这行字比任何演讲都有力
说到对因治疗,国内也在加速
10月30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一名SOD1基因突变型渐冻症患者实施托夫生注射液治疗,被认为迈入“对因治疗”的新阶段
医生的观点很清楚:早诊断、早治疗、长期坚持一个都不能落下
更让人宽心的是,相关药企发布了患者援助项目,多地保险开始覆盖部分费用
可现实没那么快翻篇
业内人士反映,目前接受这类靶向药的患者仅占确诊总数约十分之一,费用仍是最大阻力
药研发出来是一件事
药能到病床边,才算真正完成闭环
在更大的盘子上,我们也得看数据
我国每年新增渐冻症患者约2.3万例,现有患者大约6万到10万人,占全球的10%到20%
发病率、患病率不高,但对每个家庭都是百分之百的冲击
医生还提醒
约90%为散发性,只有5%到10%和家族遗传相关,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无力、肌肉萎缩、言语含糊,该尽快就医
这些都是能早一点介入的窗口
不是只有一种答案在路上
南京的一个“洗涤菌群移植”案例显示,重建肠道微生态可能为部分患者带来更长生存期和更好生活质量
一个人从便秘、感染反复,到指征稳定,团队是在和不确定性赛跑
我不敢轻易下结论,但
真实世界数据的积累,确实是这个领域的短板,也可能是突破点
而在研发侧
有专家认为AI技术能把药物发现从“以年计”缩短到“以月计”
中国的患者基数和临床资源,给了试验更多机会
说到底,时间和样本,是我们必须抓住的两个变量
讲远的名人也不是为励志而励志
霍金被诊断后活到了76岁,他靠的是综合干预和辅助技术,让脑子继续发光
这提醒我们
即使无法根治,合理康复、辅助设备、心理支持,也能把生活质量往上拉
在蔡磊的房间里,眼控仪滴滴作响,屏幕上闪出一句话:“我在笑”
那一刻我意识到
尊严不是别人给的,是他自己选的
当然,现实每天都在考验意志
如果病情推进到需要胃造瘘,那只是为了补能量,给后续治疗争时间
与此同时
完善多层次保障、提高药物可及性,是全行业共同的课题
药企有援助项目,医保在尝试,“惠民保”也在接力
但怎么把覆盖率从十分之一往上推,是下一步要啃的硬骨头
我更关心的是,这些系统变动能不能赶上病情的变化速度
也许你会问,既然药救不了他自己,还要这么拼吗?
我给不出标准答案
但他用行动给出了他的答案:哪怕自身难保,也要把方向和数据留给后来者
这不是“伟光正”,是一个病人做出的朴素选择
当精准治疗跑进更多家庭,当AI和真实世界研究相互对接,当费用不再压垮决定,我们才能真正把“晚期”三个字往后挪一挪
愿每一位病友都能被看见、被接住
也愿这个夜里,屏幕那端的光,继续亮着
来源:森森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