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8日,亚美尼亚红十字会主席达维特·内尔西扬与伊朗红新月会主席皮尔侯赛因·科利万德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的谅解备忘录。
2025年10月28日,亚美尼亚红十字会主席达维特·内尔西扬与伊朗红新月会主席皮尔侯赛因·科利万德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的谅解备忘录。
这份文件超越了普通合作协议,成为两个邻国在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中探索人道主义连接的战略桥梁。
签字仪式现场,科利万德强调:
“伊朗红新月会始终愿与全球人道主义组织开展合作。
这份谅解备忘录是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加强地区国家团结的重要举措。”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超越政治分歧的坚定决心。
内尔西扬的回应则饱含期待:
“与伊朗红新月会的合作为双方提供了宝贵契机,既能共享专业经验、提升救灾能力,又能拓展两国友好关系。”
这些官方表态背后,是一场正在悄然开启的人道主义破冰之旅。
这份谅解备忘录并非一蹴而就。
它建立在一个日益紧密的关系网络之上。
就在今年5月,全球急救参考中心(GFARC)还接待了亚美尼亚红十字会主席及其团队,双方分享了最佳急救实践,并讨论了通用急救应用程式的开发与本地化。
备忘录的五年有效期经过精心设计。
这种中期规划既避免了短期合作的局限性,又为实质性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稳定框架。
更关键的是,协议明确规定经双方同意可以续签,为人道主义合作的延续性留下开放空间。
根据协议,双方将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推进落实工作。
这种机制确保了合作不会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具备可执行的推进路径。
工作组将直接负责协调各项合作内容,从救灾协调到医疗中心建设,从人员培训到资源交换。
协议签署的背景可追溯至去年洛里地区的洪灾,当时伊朗红新月会向亚美尼亚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
这一雪中送炭的举动为今日的深度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础。
而伊朗红新月会自身也拥有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
早在2012年就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签署过谅解备忘录,
在假肢康复、推广国际人道法和清理武器污染等领域确立共同目标。
伊朗与亚美尼亚之间的红十字会合作,超越了简单的人道援助,成为连接两个邻国的特殊纽带。
这一合作反映了人道主义组织在复杂地缘环境中的独特作用。
当政治对话陷入停滞时,红十字旗帜下的交流却可能悄然继续。
这种人道主义桥梁的作用在历史上已有先例。
2003年伊朗巴姆地震后,美国与伊朗就曾通过人道援助展开“地震外交”,实现了自1979年以来的首次“亲密接触”。
当时,美国空军运输机降落在伊朗境内,成为两国断交20多年后的首次直接接触。
伊朗红新月会会长科利万德博士曾在2012年签署谅解备忘录时指出:
“备忘录确定了我们这两个组织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在假肢康复、推广国际人道法和人道原则以及清理武器污染等领域的共同目标。”
这种专业性合作为当前与亚美尼亚的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亚美尼亚红十字会同样重视国际合作。
今年5月,他们与全球急救参考中心的会面中,不仅分享了在该领域的进展和具体需求,还特别关注了通用急救应用程式。
这种创新工具为紧急应变提供明确指导,并提供个人化学习路径,适合各种情况的安全建议。
这份谅解备忘录涵盖了一系列具体合作领域,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的特点。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救灾、医疗、教育和青年交流等多个维度展开实质性合作。
在医疗领域,伊朗红新月会将在亚美尼亚建立医疗中心,重点关注癌症预防和现代外科手术。
科利万德还特别提到计划在亚美尼亚建设先进的心脏中心和透析设施。
这些举措将直接提升亚美尼亚的医疗服务能力,特别是专科医疗水平。
教育与合作方面,双方计划通过研讨会、会议和培训课程共享国际人道法知识与教育资源。
这种知识传递不仅限于理论,还包括实际操作技能。
伊朗红新月会承诺分享其专业经验,特别是在筛查诊断行动障碍者、提供康复服务、培训地雷区居民识别与规避地雷风险等领域的专长。
救灾与后勤合作是另一重要支柱。
协议明确双方将在危机与自然灾害时期深化救灾、救援及后勤领域的合作。
伊朗红新月会将向亚美尼亚红十字会提供药品和设备,同时还包括帐篷、毛毯和衣物等救援物资。
这些具体援助将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关键作用。
青年与志愿者交流也成为协议的重点内容之一。
双方计划促进两国青年参与社会事务和志愿活动,通过跨文化理解和共同服务培养下一代人道工作者,为长期合作奠定人才基础。
尽管合作协议前景广阔,但现实挑战不容忽视。
伊朗红新月会主席科利万德曾在今年5月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代表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单边制裁对 人道主义工作的影响。
他当时强烈表示:“我们期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挥作用,协助伊朗红新月会进口所需的药品和医疗设备。”
这一诉求反映了制裁环境下人道组织面临的特殊困境:即使有合作意愿,实际运作也常因制裁措施而受阻。
伊朗面临的制裁压力确实持续存在。
就在今年7月31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还强烈谴责美国对一批与伊朗能源和石油部门有关的自然人、法人及船只实施的新制裁。
巴加埃称这些“非法和压迫性制裁是美国决策者对伊朗民众怀有敌意的‘明显证据’”。
在这种制裁环境下,伊朗红新月会的具体请求显得尤为迫切。
该官员还请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红新月会的直升机配备夜视摄像机,以增强其救援行动能力。
这一细节揭示了人道组织在受限条件下仍努力提升救援效能的决心。
伊朗与亚美尼亚的红十字会合作,置身于复杂的区域格局之中。
这一合作发生在南高加索地区特殊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既受影响,也试图超越现实政治的分歧。
一方面,伊朗与阿塞拜疆的关系近期发展迅速。
今年11月24日,阿塞拜疆副总理阿里·哈桑诺夫访问伊朗时会见了伊姆达德·伊马姆·霍梅尼委员会主席侯赛因·安瓦利。
哈桑诺夫强调,“伊阿联系近期发展迅速”,并特别提到伊朗总统对阿塞拜疆的访问是“发展两国关系中是迈出的重要一步”。
另一方面,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存在长期的纳卡冲突。
哈桑诺夫副总理在访伊期间也谈到这一问题,指出“尽管欧安组织明斯克小组开展了工作,但是冲突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他还强调“世界上现存的双重政治标准不可能调解好该冲突”。
在这种复杂区域格局中,伊朗与亚美尼亚的红十字会合作呈现出超越政治分歧的特点。
正如伊朗红新月会主席科利万德所言:“伊朗红新月会始终愿与全球人道主义组织开展合作。”
这种开放态度体现了人道组织超越政治藩篱的努力。
签署谅解备忘录只是合作的起点,将纸面承诺转化为实质成果需要更多努力和资源。
双方未来的合作路径可能面临多重挑战,但也蕴含丰富可能性。
联合工作组的有效运作将是关键。
这个工作组需要统筹协调各项合作议程,确保各方承诺落到实处。
工作组可能需要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各阶段目标和评估指标。
资源保障是另一核心要素。
在制裁环境下,伊朗红新月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可能影响其对外援助能力。
科利万德已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提出协助请求,希望其帮助伊朗红新月会进口所需的药品和医疗设备。
国际社会的支持将对合作成效产生重要影响。
知识与经验交流具有巨大潜力。
伊朗红新月会在假肢康复、地雷风险教育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而亚美尼亚红十字会在急救应用和社区宣传方面也有独特专长。
他们已推出播客来宣传所采取的行动并提高民众的认识。
双方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
长期来看,这项合作可能成为区域人道主义协作的范例。
如果伊朗与亚美尼亚的红十字会合作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将为其他面临类似地缘政治挑战的地区提供启示,展示人道组织如何超越政治分歧,构建合作桥梁。
谅解备忘录已经签署,联合工作组即将成立。
但在这些制度安排之外,真正的考验在于双方能否在制裁阴影与地缘裂痕中,持续开辟人道主义合作的微小却坚韧的空间。
而无论是伊朗红新月会与亚美尼亚红十字会的合作,还是更大范围的国际人道努力,都在寻找各自的光源。
当政治对话陷入僵局,人道合作成为少数可能穿越边界的形式。
它们或许不能解决根本矛盾,但至少能在裂缝中投下一束光,照亮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埃里温签署的不仅是一份备忘录,更是在黑暗中互相指引的承诺。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